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對華政策真的失敗了嗎

美國對華政策真的失敗了嗎

2018年4月美國頂級學術期刊《外交事務》發表了美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事務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ell) 和前副總統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拉特納(Ely Ratner)的聯名文章《中國清算》,直截了當地提出尼克松以來的美國對華政策失敗了。文章從經濟、政治、安全、國際秩序四個方面,指出美國想要改變、重塑中國的希望和中國實際的發展現實差距越來越大。基於這種期望和現實的差距,兩位作者建議美國應重新反思和評估對華戰略,並建議美國應該把焦點放到自己和盟友的建設上。在近期中美貿易摩擦日益緊張的背景下,該文一經發表,便引發中美兩國學界的廣泛關注。作為回應,王緝思、芮效儉、約瑟夫·奈等知名中美政治學家隨後聯名撰寫《美國錯看中國了嗎?》,於6月14日發表在《外交事務》的網站上。本文對雙方爭論焦點進行梳理,希望能對中美關係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美國錯看中國了嗎

《中國清算》一文刊出之後,引起中美兩國學者的熱烈討論。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從中國的視角對該文進行了回應。他認為,美國人經常認為自己可以將其他國家變成他喜歡的樣子,而當事情向相反方向發展時,美國人就會感到很沮喪。坎貝爾和拉特納對中美關係的發展感到失望,同樣的,中國學者也對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感到不滿和困惑。近年來,美國國內政治兩極分化、權力鬥爭、醜聞不斷、民眾對國家機構的信心不足、大量推文逐漸成為國家公告、外交事務高級官員頻繁更換、重要政府崗位出現空缺,這些現象雖然以前在美國也會發生,但是自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以來這些事件發生的頻率更多、範圍更廣。這些現象使得很多中國學者感到美國開始變得不可認知和難以預測了。此外,特朗普政府在全球秩序中的態度也讓中國政治分析家感到困惑。美國以前經常要求中國遵守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但是現在美國自己卻退出或暫停了已有的國際機制,比如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美國對國際秩序的態度變化讓中國的外交決策者非常困惑,搞不清哪些秩序是美國希望自己和其他人都遵守的,哪些國際秩序是美國人希望繼續維護的,也看不大清楚現在的美國在重大國際問題所持的立場。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也撰文表示,坎貝爾和拉特納的文章基於一個錯誤的前提假設,就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是讓中國變成美國想像的樣子。有這種錯誤認識的人通常無法區分美國的對華政策到底是基於美國價值觀,還是基於美國國家利益。事實上,美國制定對華政策都是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尼克松總統就表示過,對華政策改變的初衷不是要改變中國,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美國在冷戰中的優勢,讓美國在和蘇聯的對抗中獲得地緣優勢。當然,基於國家利益的美國對華政策中,也有失敗的例子。比如1993年柯林頓總統將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和人權問題綁定,希望通過經濟手段來脅迫中國改變,結果是兩敗俱傷,最終美國還是放棄了這種方式。直到今天,中美兩國具有建設性的合作都對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有利。芮效儉在文中還發出強有力地質問,美國政府難道真的應該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阻礙中國人民擺脫貧困?如何才能更符合美國的價值觀?在對華政策的每一步之前,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就已知道中國必將是個更加繁榮的新興力量,而這不應該是質疑對華政策的原因。難道美國人不相信他們的政府具有和大國打交道的能力嗎?因此,芮效儉建議美國應該繼續和中國合作,還要停止向世界傳遞出美國不再準備擔當負責任的全球領導者的信號。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應去尋求共同的利益,而不僅僅是美國的利益,讓美國的發展模式更具有吸引力,可能才是處理中美關係的好起點。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南亞與太平洋事務前副助理國務卿托馬斯·克里斯坦森(Thomas Christensen)和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帕特麗·夏基姆(Patricia Kim)的文章認為,坎貝爾和拉特納的文章反映了當前美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疑慮,並認為過去數十年美國對華政策是失敗的,但顯然坎貝爾和拉特納將過去幾十年中美關係的許多成就都排除在外,這是不妥的。《中國清算》中認為美國可以促使中國改變其原有的政治體系,擯棄其發展模式,這種想法也是不現實的。克里斯坦森和夏基姆認為,歷史經驗表明,美國往往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和追求共同的利益來影響中國。當前中美在東亞地區安全合作、國際秩序維護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共同利益。此外,《中國清算》認為國際秩序只能有美國來主導,中國發起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就是挑戰美國主導的秩序,表明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對此,克里斯坦森和夏基姆批評道,這種看法的邏輯不對,按照坎貝爾和拉特納的邏輯,只要中國不斷發展強大,影響力日益增加,就會被認為是對華政策的失敗。事實上,中國已經逐漸成為國際秩序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為世界和平和地區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他們也不贊同坎貝爾和拉特納所倡導的改變中國的方式,認為美國不可能決定中國的外交政策。美國人更應該做的事情是建設好自己的國家。

美國的對華政策真的失敗了嗎?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約瑟夫·奈(Joseph S.Nye)教授給予坎貝爾和拉特納的答覆是,現在就對美國對華政策給出全面失敗的結論還為時尚早。約瑟夫·奈認為美國的優勢不僅在軍事力量方面,在經濟,技術,貨幣和能源方面都大大領先於中國,因此當前沒有必要誇大對中美關係的恐懼。而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流行病、核擴散、恐怖主義和金融不穩定等問題都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間,並且沒有人能確定中國的未來,所以建議美國可以再等等看,不著急下結論。

政治分析家埃里克·李(Eric Li)也不贊同坎貝爾和拉特納關於美國對華政策失敗的結論,認為中國融入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和平崛起」,並且中國是過去30年經濟全球化的最大貢獻者。正如坎貝爾和拉特納承認的那樣,中國已經充分參與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機構,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但是美國不應指望中國要去遵守違背中國國家利益的相關國際秩序。埃里克認為,為了更好地合作,未來中美兩國關係的調整是必要的;但這種調整和合作都必須基於對中美兩國歷史和現實的正確理解,美國精英應該放棄認為只有自己的國家可以獲取全球霸權的想法。如果美國能回歸到重塑自身社會的凝聚力,實現更公平的財富分配,那麼美國就可能長期成為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國家。

時間會告訴答案

約瑟夫·奈用「時間會告訴答案」來解釋現在對中美關係下結論為時尚早。王緝思教授也指出,誠然中美戰略競爭和貿易摩擦會使得兩個國家關係緊張,但是中美兩國還是有合作潛力的,比如美國的可再生能源會幫助中國解決環境問題,而中國人民也有意願將儲蓄花費在美國的醫療技術上。也許約瑟夫·奈教授20年前對美國國會的建議,今天依舊值得借鑒,「美國如果把中國視為敵人,中國就很可能成為敵人;美國如果將中國納入國際秩序,雖然並不能保證未來的友誼,但中美會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相信中美關係在一次次的反思和調整中會越來越好。

(文/尤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日本大阪遇6.1級強震 已致2人喪生40餘人受傷
日本大阪地震後牆壁露出神秘文字 竟來自《左傳》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