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道知行講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管理》講座成功舉辦

大道知行講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管理》講座成功舉辦

2018年7月1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的《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管理》講座在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報告廳成功舉辦。中國政法大學方爾加教授受邀為現場聽眾做了精彩的演講。三個小時的講座,方教授旁徵博引,深入淺出,提綱挈領的系統性講解,使聽眾對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

中國政法大學方爾加教授

講座開始,現場齊誦《傳習錄》經典選段,並共敬教授「敬師茶」以示感謝和尊重。

方教授開宗明義講到,理解王陽明要抓住其學說的兩個特點、三個內容,本次講座也主要以這兩個特點、三個內容為綱目進行論述。

陽明學說特點之一即強調靈活性。傳統儒家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種對禮的強調一定歷史時期甚至達到了苛刻的地步。而王陽明則強調:「聖人之學,不是這等綑縛苦楚的,不是妝作道學模樣。」並認為「君子養心之學如良醫治病…是在去病而已,初無一定之方。」這就打破了傳統儒學的條框,把人心解放了出來。王陽明學說特點之二即強調功利性。什麼事都要辦成功,把效果納入考核的標準。

至於陽明學說的三個內容,方教授認為內容之一是「良知——良心永遠不變」。一般人在體會良知時常常出現問題,使一些不良因素摻雜進來,這屬於「有念之善」。有念之善有善德的成分,也有不善的成分。而王陽明提倡「無念之善」,這種善是純粹光明的,是內在於人心的。內容之二是「格物致知——良心戰勝客觀世界」。方教授認為「格」就是端正,「致」就是貫徹。「格物致知」即端正人心並將這種認識貫徹落實到具體事務上。王陽明說:「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內容之三即「致良知——知行合一」。這種良知並非一般之知,而是有一個深厚的積累過程,正所謂「聖人之學,不能無積累之漸。」只有經過事上磨練、親身體認,才能真正達到致良知的境界,王陽明說:「古人言語,俱是自家經歷過來,所以說得親切。」意即在此。

在互動交流階段,現場聽眾提問了諸多問題,如「格物」二字如何理解?」「王陽明經常用非常規手段行事卻在理論上強調『致良知』,這二者是如何結合的?」「王陽明超越陸九淵的地方在哪裡?」方教授對這些問題一一作了詳細解答。整場講座特色鮮明、條理清晰、風趣幽默,大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啟發。最後,大家全體起立,對方教授的精彩演講報以熱烈的掌聲。講座取得了圓滿成功。

「大道知行講堂」系列講座由國際儒學聯合會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將持續舉辦100場,讓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學以致用。下場講座屆時會在「大道知行」微信平台發布相關信息並開放報名渠道,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3句話,凝結心學頂級智慧
大詩人遇上小兒女,態度不同愛相同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