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志樂經》學記(16)

「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志樂經》學記(16)

獨處閑靜常勤精進,以善方便調伏其身——《志樂經》學記(15)



(經) 【複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

這是本經的第八大段,我們依照蕅益大師所分的段落。在這段裡面,主要的是給我們說明,無希望心行法布施的時候,自自然然得二十種殊勝的利益。佛說了二十種,實在講,利益是無有窮盡的,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佛法、世法是一個道理,一切限制都是出於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才產生種種的隔礙。如果我們將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舍掉,我們想想看,這個心就沒有障礙,無障礙的心與虛空法界自然就相應。想想看,即使毫髮善事,毫是毫毛,我們汗毛,發是頭髮,這是比喻少,比喻小,很小很小一點的善事,它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隨你的心量擴展去,那個利益真的是無邊,哪裡能說得盡。世尊在此地為我們說的,不過是把種種利益歸納,歸納成二十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可是我們得要記住,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不能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有希望心,就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的功德就很有限,就不會大到哪裡去,所以無希望心。話又說回來,佛在此說了二十種利益,後頭又說二十種利益,這個利益太大了,我們還是用無希望心去干吧!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希望?看到這個又生了希望。這二十種再二十種,我們讀了要怎麼辦?若無其事,絕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又有希望,那就錯了。佛教給我們要以無希望心,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真實不虛。

經文說得非常具體,『行法施時』,什麼叫法施?通常我們講法施跟財施是對稱來講,其實財施裡面可以不包含法施,法施裡面必定包含著財施,縱然沒有外財也有內財。布施說得最詳細、最具體的無過於《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我們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布施分做三大類,財施、法施、無畏施,分為這三大類。財就是指財物,法是講智慧、技術這一類的布施,怎麼布施?幫助別人。我們會,他不會,我們熱心、耐心的去教他,這就是法布施。世間法,你能燒一手好菜,手藝很高明,他不會,你教導他,這也算是法布施。所以法施裡面範圍廣大無邊,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佛法的布施,主要是幫助他開悟,幫助他覺悟,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夠幫助他。明了之後,要幫助他修行。修行的方法太多了,經上常講「法門無量誓願學」,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你會的,你能夠教導別人,都是屬於法布施。法布施雖然多,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就是布施,布施跟供養意思完全相同,我們對佛菩薩恭敬供養,對一般人叫布施。可是修普賢行的人不講布施,統統供養,對佛是供養,對一般人也供養,對畜生、餓鬼還是供養。為什麼?普賢菩薩修的是平等心,布施跟供養就不平等了。普賢菩薩修平等心,這是菩薩最為殊勝的大行,我們應當要效法,效法普賢菩薩。

行法布施的時候決定不能著名,有許多人是為名,財布施他要名,法布施也要名,無論幹什麼,沒有名他就不幹。有些人為利,對我沒有好處、沒有利益的,我就不幹,這就是執著在名聞利養上。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我們的生活條件,對我生活條件有好處的,這是屬於養。果是講果報,現前的果報,來生的果報,世間人學佛不都是為了這個嗎?如果說不為這些,恐怕學佛的人會少掉百分之九十,誰還願意來學佛?都是為求這個。可是我們要曉得,這些東西只要如理如法的去修學自然得到,不必要求。有求的心,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得到的太小了。實在講,這裡頭講的六個字,就六樁事情,你所得到的都很有限。如果你不求,得到反而大,大到你自己都沒有法子想像。你要問這是什麼?就是剛才講的稱性,變成稱性的功德,福德變成功德。這個理我們要知道,明白這個道理,佛教給我們放下,『不著』就是放下,我們才真的肯放下。知道放下是對的、是正確的,不肯放下是錯誤的。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行布施?『以饒益事而為上首』,這是個觀念上的問題,必須要建立。這句話的意思,念念為利樂一切眾生,把自己都忘掉了,沒有自己,只有眾生。希望一切眾生不但得利益,而且得最豐饒的利益,「益」就是利益,「饒」是最豐富的,最豐富的利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我們捨己為人,盡心儘力為眾生、為社會服務,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得到最殊勝的利益。這樣的心態,這是佛心,這是菩薩心,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菩薩行。沒有菩薩心,縱然你修六度,學普賢菩薩十願,說老實話你還是凡夫行。為什麼?因為你是凡夫心。轉變從哪裡轉?從心上轉,在現在人講,從觀念上轉,把過去錯誤的觀念轉過來,轉成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是沒有自己,我們一定要曉得,佛法裡面講無我,《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真的。起心動念就有個我,因為有我,他才有希望,希望就是我所,我與我所具不可得,念念為眾生。我們自己是眾生之一,為眾生實際上我們包括在其中,沒有把自己舍掉。有人說我念念都為人,那自己怎麼辦?你自己是不是人,你自己是不是眾生?可見得為眾生就是為自己,為人就是為自己,真得好處、真得利益。這是大原則、大方向,決定要掌握住。

法施,此處也給我們標得非常明確,不是普通的法施,『常為眾生廣宣正法』。世尊在此,法布施包含無量無邊,他特別指出這一條,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說的。我們想想世尊在三千年前,已經把現前這個社會,就是三千年後的社會狀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在這個時代,表面看起來好像很興旺,香火鼎盛,法會莊嚴,可是你要問什麼叫佛法?搖頭,不知道!社會上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我們聽了不服氣、不情願、不甘心,你能說得過去嗎?問你佛是什麼,不知道,那你不叫迷信?實實在在是迷信,人家沒說錯。為什麼會迷信?宣揚正法的人太少,宣揚正法的道場太少,所以佛在此特別提出這一句。法布施無量無邊,何以單單提這一句?

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佛的教誨,願不願意承擔如來的家業?我們要不要救自己?要不要救度一切眾生?這個問題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真的想救自己,真的想救度眾生,就要聽佛的話,從今以後「常為眾生廣宣正法」,我們要做。也許有很多同修說我不會講經說法,那我問你,你會不會念阿彌陀佛?這個會!會念阿彌陀佛。你碰到人,你就教他念阿彌陀佛,你這就是廣宣正法,阿彌陀佛是一切法當中最純正之法,到處勸人念阿彌陀佛。我們穿的T恤上也印了阿彌陀佛,到街上走走就度了不少眾生,人家一看就「阿彌陀佛」,他就念了一聲,這廣宣正法。所以廣宣正法方法多得很,要我們用心去做、認真去做。

除這個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也是佛在這個經上所說的,我們要把佛的教誨做到,認真的去做到。前面彌勒菩薩代我們請法,特別指出佛的末法時期後五百歲,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修行幾種方法,成就幾法,才能安安穩穩真正得到解脫?末法時期的解脫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究竟圓滿的解脫。佛給我們說了四法,又說四法,你們我們記住了沒有?如果沒有做,我們就違背了佛的教誨。所以,這個四法要記住。世尊慈悲到了極處,唯恐我們記不住,後面用兩首偈,這個偈好記,一定要念熟,要熟記在心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依教奉行,絕不違背,這是真正的學佛。你真肯做,那就是法布施,法布施不是用言語宣說,是用我們身體力行,做出來給大家看,這叫身教。口說是言教,身教跟言教功德一樣殊勝,做出樣子給大家看。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所以佛弟子要給世人做好樣子,這就對了。

——文據凈空法師相關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志樂經》學記(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楞嚴經》參習(160)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