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唐詩宋詞中避暑

在唐詩宋詞中避暑

俗話說「熱在三伏」,此時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潮濕、悶熱的日子。白天出門,就像走進正在熊熊燃燒的炭火窖里,被暑氣肆意的蒸騰著,不禁疑惑在沒有空調、電扇的時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今天,「園寶」就帶大家走進唐詩宋詞,領略一下古人的消夏避暑方式。

綠蔭如蓋可乘涼

夏天烈日炎炎,如果能得到遮天蔽日的一片樹蔭那真是乘涼的好去處。「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唐末將領高駢的七言絕句《山亭夏日》,描寫了在山間幽靜的庭園裡,滿目綠樹濃陰,帘子隨風輕輕晃動,薔薇的香氣伴著陣陣涼風襲來。儘管是暑氣蒸人的夏日,在樹蔭之下依然可以悠閑而寧靜。

南宋曾幾喜歡三伏天一個人在綠蔭如蓋的山路上行走,四周杳無人蹤,萬籟俱寂,曲徑通幽處傳來的幾聲黃鸝鳴叫,更顯山道空曠、幽靜,悶熱、煩躁頓時消失,很是涼爽、愜意。他寫道:「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楊萬里喜歡趁著皎潔的月光,來到濃密的樹蔭下、婆娑的竹林中,聽著夏夜裡悅耳的蟲鳴聲。夜深氣清,儘管沒有涼風送爽,但是悶熱暑氣已消失,於是他吟道:「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近水之地可避暑

河岸、池塘邊也是乘涼的好去處,水面上方空氣流動頻繁,夏天的熱風經過河水的浸滲,再徐徐吹來,立即變得涼颼颼的。

北宋詩人秦觀尋訪到一個絕離煩熱的避暑佳所,那就是位於畫橋南畔綠柳成行的地方,他安上胡床,斜躺在上面,盡情領略納涼的悠閑自在。船上飄來的笛聲在水面縈繞起伏,盛開的蓮花散發著幽香,沁人心脾。他不由得寫下了《納涼》一詩:「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唐朝詩人陸希聲喜歡在水亭中納涼,他寫有《綠雲亭》一詩,描寫了這樣的情景:「六月清涼綠樹陰,小亭高卧滌煩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時時弄素琴。」宋蘇東坡亦在《洞仙歌詞》中吟曰:「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把在水殿乘涼的愜意寫得妙趣橫生。

垂釣抑暑

夏天的早晨或午後,撐竿垂釣於白楊遮蓋、綠柳垂披的河湖岸畔,呼吸著水邊的新鮮空氣,欣賞著水中的百態游魚,既消除了炎熱暑氣,又增添了生活樂趣;既寧神靜氣,又健腦強身。其興頗濃,其益無窮。

唐朝儲光羲詩曰:「垂釣綠彎春,春深古花亂;雲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正是:風平,水清,心寧,垂釣之樂不在魚,在於清涼世界中。

心靜即身涼

心靜自然涼,大概是避暑的最高境界了。白居易在《消暑》詩中說:「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獨坐院中,心無雜念,靜下心來,就會感覺窗子有涼爽的清風徐徐吹來。白居易在歷經官場仕途的險惡沉浮和人生的曲折坎坷後,看破紅塵,大徹大悟,才能真正做到「心靜自然涼」。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看來,古人的夏天也是熱得極為可怕。縱然熱浪滾滾、暑氣逼人,但詩意襲來,暑熱也都被衝散了。見識了古人既浪漫又環保,而且情趣盎然,充滿詩情畫意的納涼方式後,是不是對詩人李昂所言「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有了同感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園 的精彩文章:

TAG:我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