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這 7 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這 7 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心理0時差 周刊 第

37

國際心理資訊 | 有料 前沿 權威

壹心理精選 每周一 獨家呈現

1977年3月27日,西班牙 Los Rodeos 機場見證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空難。嚴格來說,這不能算是一場 「空難」,因為事發之地是在機場的跑道上,飛機尚未起飛。

那天,由於某地的恐襲事件,大量飛機備降西班牙小小的 Los Rodeos 機場。這機場只有一條跑道,再加上天候不良大霧瀰漫,跑道上的能見度非常低。

大量飛機堆積、機場承載量和天氣航空管制,直接導致旅客的大面積滯留,而且乘客只能在機上坐著等候,煩躁的心情、無休止的抱怨和投訴,可想而知。

1977年在空難發生幾小時前的KLM 4805次航班

圖片來源:Wikipedia

突然,在塔台還沒下達起飛許可前,荷蘭航空 KLM 4805 次航班居然發動了引擎、在跑道上開始加速、準備起飛了!!

然而,在跑道中段被霧氣掩埋著的,還有另一架泛美航空 Pan Am 1736 次航班。

當 KLM 的機長最終在跑到上發現 Pan Am 時,一切都已經太遲、太遲、太遲了。兩架波音 747 在跑道上迎頭相撞……

空難現場示意圖,藍色為KLM,白色為Pan Am

動圖來源:Wikipedia

KLM 的班機上,全員殞命;而 Pan Am 的班機上,也僅有 61 位倖存者。

這場空難,至今仍是航空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起人為災難,無情地奪走了 583 個鮮活的生命。

國際聯合空難調查組最後的結論是:KLM 機長在未接到塔台明確的起飛許可前、並在跑道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擅自起飛,負有最大的責任。

問題是:這位機長,您是瘋了嗎?怎麼會作出如此愚蠢的決定???

根據空難調查組提取的黑匣子語音記錄和事後的飛行員狀態分析,心理學家發現:是飛行員腦中的認知偏差在作祟。

今天這期心理0時差,精選君帶領大家解析生活中最為常見的 7 種認知偏差。雖然屏幕前的你未必是飛行員,但無處不在的認知偏差,正在不知不覺間掌控你人生的方方面面、可謂是無孔不入。

清楚、充分地認識這些偏差,是你學著駕馭它們的第一步。

01Loss Aversion 損失厭惡

心理學家認為,導致荷蘭航空 KLM 機長犯下致命錯誤的原因之一,就是「損失厭惡」這種認知偏差。[1]

什麼叫損失厭惡呢?打個很簡單的比方:丟失一百元的難過,和獲得一百元的開心相比,你覺得哪個更大?

損失厭惡偏差告訴你:前者比後者更大。我們對那些可能失去的、已經失去的東西,要比可能得到的、已經得到的同等東西,都更為敏感、更為關注。

在 KLM 那場空難中,機長當時承受著多重壓力:乘客的抱怨、機組人員快 hold 不住場面連機上吃的喝的都消耗殆盡了所以經常詢問機長 「我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起飛啊」、他本人的準點飛行記錄被打破、航空公司對燃油和接下來其他航班受影響的敦促、在此地留得越久積壓的航班就可能越多逗留時間就更長…………

對比這些他面對的讓他厭惡、帶來壓力的、讓他可能承受損失的東西,此時此刻繼續留在機場待命又能帶來什麼好處呢?

安全。嗯,繼續留著當然安全,但是安全這種東西,我們人不經常就是在失去後才懂得要珍惜和小心謹慎的嗎?

比起儘快起飛能解決上面的所有問題來源,「安全」 兩個字,無論這位機長經驗多麼豐富、多麼訓練有素,都已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於是乎,滅頂之災。

其實吧,這種偏差我們所有人都有。只是當這種偏差發生在特定的人、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時,導致的結果可能是毀滅性的。

心理學家給這個偏差起名 「損失厭惡」(也有的教科書翻譯為 「損失趨避」),其實是非常諷刺的:恰恰是因為這種趨避損失的認知,我們反而在不經意間要承受更多更多的損失

除了 Loss Aversion,生活中還有幾種特別常見的認知偏差。它們的恐怖之處就在於:我只要說出來,你都能秒懂,但就是很難克服。

02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利用性法則

問你一個問題:作為交通工具,飛機 VS 轎車,哪一種更危險?

許多人都會錯誤地回答:飛機。

這是因為,每次有一架飛機發生空難,全球的新聞媒體都會報道緊急新聞,於是有關那次空難的資訊、圖像、遇難者家屬的悲愴…… 都會鮮明地印刻到我們的腦海中(特別是在剛才看完上面 KLM 那場空難後,你會更清楚地體會到這種認知偏差)。

然而大數據告訴我們:我們死於一場車輛交通事故的機率是 1/84,而我們在一場航空事故中殞命的機率才只有 1/20000……[2]

大數據解讀 >>The odds of casualties in vehicle accidents are 1 to 84,意思是說:每 84 場車禍中,就有 1 場會導致死亡;相反,每 20000 場航空事故中,只有 1 場會導致死(航空事故包括起落架爆胎、漏油、引擎停轉、機上失火等)。所以,車禍的死亡率本來就比飛機高,再加上車禍發生的頻次本身就比飛機高,兩者相乘,結果就更可想而知了。具體的統計數據可自行百度,在各地政府的統計部門還能按省市查詢區域數據。

在這麼明顯的數據面前,為啥我們還是會本能地覺得飛機更危險呢?甚至還有人會因此害怕飛行、絕對坐不了飛機、一想到要上飛機都會渾身冒汗。

這就是「可利用性法則」:世界上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所以當我們必須要做一個判斷、下一個決定的時候,什麼事情我們更能清楚地回憶起來、從記憶里調用出來、我們就會基於這些最鮮活的記憶來做判斷、下決定。

大腦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是為了幫助我們節約時間。但有些時間省了之後,結果未必高效,反而會帶我們走向謬誤。

我們再來看一個認知偏差,還是和機率、概率有關的。

03Gambler"s Fallacy 賭徒謬誤

買過彩票的人肯定有這樣的經歷(或者你自己很可能就有這樣的想法):

大樂透,18 這個數字已經在開獎號碼中連續出現 5 期了,下一次千萬不能再買 18 了。但是呢,過去 5 期里都沒有出現過 19,這回可以試試買 19 嗯~

艾瑪你清醒清醒點吧!有點數學和統計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完全隨機的事件中,18 和 19 這兩個彩票數字,無論之前在實際開獎的數字里出現過幾次,由於每期搖獎都是和往期互相獨立的,所以下一期的結果不會受到前幾期的一丁點影響。

這就好比我們扔硬幣,如果連續扔出了很多次正面,我們就會天真地以為 「下一次扔出反面的概率很大了!」 省省吧,無論你扔多少次,正反面的概率永遠也只能是五五開。

所以!反正是純碰運氣的事情,要是你真認準了 「18 要發」 是你的幸運數字,還不如一直堅持下去比較酷呢~ 反正…… 換來換去都沒差。

在 「賭」 這件事情上,還有另一種相關的認知偏差:積極預期偏差(Positive Expectation Bias)—— 如果連續遭遇了幾件倒霉事,我們再遇到霉運的機率肯定越來越小了,接下來好運會越來越旺的。

艾瑪,繼續奉勸你:清醒點吧!!賭徒謬誤沒辦法幫你轉運,再加上積極預期偏差,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

多少人賭上了癮,不可自拔,輸光積蓄不說,還欠了一屁股債。

運氣就是運氣,每一次賭博的結果都是隨機決定的。給自己設定一個用來娛樂性賭博的預算上限,玩完了就收手,才能避免悲劇啊!

來聽聽《武林外傳》里,李大嘴的老娘,大名鼎鼎的斷指軒轅本人,是怎麼評價 「賭」 這件事的:

04Anchoring Effect 錨定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很有趣的實驗,題目叫做:「你的身份證號碼是多少?」

研究人員讓實驗參與者報上自己身份證號碼的末兩位,接著給他們看一瓶紅酒,問他們願意付多少錢入手這瓶酒。

結果呢?身份證末兩位數字 ≥ 80 的人,比身份證末兩位 ≤ 20 的人,出價足足高了 $20 美元(約人民幣¥120)。[3]

在這項實驗里,無論是身份證號碼,還是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紅酒價格,都是數字。而第一個出現的數字(第一個接觸到的信息),會成為人們腦中的一柄 「錨(anchor)」,像是船隻靠岸拋下的錨一樣,死死地固定著我們。而你接下來在同類信息中作出的判斷,就像這艘船,肯定跑不遠了。

—— 這就是認知偏差之「錨定效應」

在上面的例子中,身份證末兩位數字高的人,願意出的錢也高處了許多;相反身份證末兩位低的人,出價也就低了許多。雖然,這瓶酒沒有變過;雖然,身份證號碼和紅酒的價值沒半毛錢關係。但我們的大腦,真的就是這麼神 (wu) 奇 (yu)。

反觀我們自己的生活,可能入的坑也真心不少。

求職 >>好不容易進入了最終面試環節,面試官問你預期薪水多少。如果你對這家公司和這個行業不了解、對自己勞動力的價值也缺乏充分預估,這時候對方說 「你覺得 6K 如何?」 我們就很可能以 6K 為 「定下的錨」,就算最後爭取到了更高的薪水,也只是以 6K 作為基準。

購物 >>假設哪天蘋果即將發售 iPhone 9(好吧這也不是假設,下一代蘋果遲早要來的),作為一位瘋狂果粉,你想成為全球第一批擁有最新型號的人!怎麼辦?你打聽到了一家手機店有渠道可以原廠首發預購,全國僅此一家有這個渠道,要價¥19999。你和店家討價還價,唇槍舌戰,最後¥18888 入手。呵呵,隔壁老王最後和你同一天買到,但只花了¥16666,你造嗎?你當然不造,因為在信息有限、無法貨比三家的情況下,商家給你開的第一個價格,就是他們給你定下的錨啊!

不過…… 要是我們真的花了大價錢卻買到了不咋地的東西,怎樣才能消除內心的煩躁和懊惱呢?別急,大腦用上一種認知偏差讓我們剁手,自然也會再激活另一種認知偏差幫我們治癒剁手後悔症,你往下看。

05Buyer"s Stockholm Syndrome

消費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種心理精神疾病,也稱 「人質情結」 或 「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這種情感會讓被害者對罪犯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這個病症由在斯德哥爾摩發生的一起銀行搶劫和人質劫持案得名。當時,人質中一名女職員 Christian 竟然還愛上了劫匪 Olsson,並在 Olsson 服刑期間與其訂婚……)

放到消費的語境里,如果櫥窗里讓我們愛不釋手垂涎欲滴最終狠下心剁手的商品就是個綁架我們金錢的歹徒,我們同樣有可能為買來的東西尋找各種理由

這種綜合症還有一個同義詞,「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 消費合理化」:

「這件衣服今天不買,過幾天換季了就沒有了!」

「難得看到這麼給力的折扣,促銷活動隨時都有可能結束的!今天買到就是賺到,不然下次買的時候反而更虧!」

「確認過眼神!我已經很久沒在逛街的時候對某件商品有一見鍾情的感覺了!」

「別家的同類產品雖然更便宜,但我這個更好看、材質更好、而且我買的那家店保修政策也更好呀~」

………… 諸如此類。

好吧,難得一次嘛,至少還買了好心情對吧?但這裡面透露出了另一種藏得更深的認知偏差,可能會把我們害得更慘 。

06Confirmation Bias 證實偏差

買了一樣東西(特別是很貴又不是很有實用價值的),我們在 「消費合理化」 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把注意力聚焦在對這種合理化有利的信息上,而屏蔽、拒絕接受反例。

這種對能夠證實自己的決定和判斷是正確之信息的偏心,就是所謂的「證實偏差」

消費購物是如此,其他場景下也同樣適用。

「XX 航空公司經常晚點的!坐 YY 航空的吧!」 你和朋友剛這麼說完,為了進一步說服對方,就開始上網找證據。你打開百度,搜索 「XX 航空晚點」,然後把搜索結果截圖發過去了。

你怎麼不搜搜 「YY 航空晚點」 這個關鍵詞噻?怎麼不比比這兩個關鍵詞的搜索結果哪個更多噻?

這種證實偏差不僅本身就害處多多,更會助長下一種偏差

07Overconfidence 過分自信

過分自信,顧名思義,我們都很容易對自己作出的判斷、說出的話、抱持的觀點過度自信。

這不只是驕傲自滿的溫床,更會帶我們偏離真相、也會害我們傷害一個又一個當面給我們指出錯誤的良師益友。

美國奧克蘭大學和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者調查研究了 191 位 MBA 學生(工商管理碩士)後發現:比起其他學生,那些想要創業、做企業家的人(entrepreneurs),更容易產生這種過分自信的認知偏差。[4]

「創業再難、失敗的人再多,我也不怕!他們失敗是他們的事,我不會失敗的,因為我比他們都更出色!!!」 —— 有多少人,帶著這樣的自信出發,還真的能滿載而歸?

我敬佩你們的勇氣,但這麼重要的大事,還希望你能三思而後行。

至於其他那些對創業無感的朋友(還有小編本人這種就算想創業也沒本錢的),也別忘了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蜜汁自信。當你覺得自己下的決斷可能有些魯莽、說的一些觀點聽起來比較極端、或是像夢一樣聽起來太虛幻太過於美好了、又或者已經有人明確指出你的漏洞時,請一定要停下來想一想:

「是否還有其他可能呢?我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承認錯誤、坦誠自身的不足,就有那麼難嗎?面子還能當飯吃嗎??」

就算最後事實證明,你真的是對的,至少你也學會了尊重他人、更縝密了邏輯思維。

4 步,掌控偏差

這世上,有的人選擇順其自然,看到什麼想到什麼感覺到什麼,什麼就是什麼。

有的人選擇人云亦云,反正跟著大部隊總錯不到哪裡去的,就算錯了也有那麼多人一起承擔,對吧?

還有的人選擇用各種辦法追求真實(比如科學)。這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選擇,但這種求索必定是要你付出時間、努力、和代價的。

在這一小節,精選君會為大家呈現一些掌控認知偏差的方法。這些方法有的小有的大,有的短期內就能見到成效,有的則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升華。[5][6][7]

>>我們循序漸進,先來一個簡單又接地氣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上面 7 種認知偏差的實例。

來,試著解釋一下:「錨定偏差是什麼?」 停!不要急著往上面翻找答案,這也不是高考定義默寫,不需要你一字不差複述我上面寫的定義。你需要做的是:

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這個概念,然後再回去看上文中給出的定義,進行校準。

② 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找出符合這個認知偏差的實際例子(無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他人身上的實例,一定要具體)。別跟我說沒有,能做到完全擺脫偏差的,沒有人,只有神。

找出這些實例,不是為了感嘆和後悔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無法更改;但這樣的反思可以幫你培養優秀的思維習慣、塑造你更為精準的認知能力。

>>其次,要注重知識的積累

上文中我們提到的那些關於空難和車禍的死亡機率、獨立事件(比如大樂透彩票搖獎和扔硬幣正反面的概率計算),真的都是需要學習到、並記住才行的。

死亡機率大數據在平時的媒體上就能看到,後者的概率計算,是比較基本的統計學知識。

從小我們下飛行棋扔骰子就都會希望扔到 6,如果你對 1-6 各個數字的出現概率充滿好奇,就應該去尋找答案,不是嗎?

>>然後,我們要注重信息的多角度性

就拿新聞來說,假設文章開頭的那起空難,你先在央視看到了報道,別急!趕緊再到其他新聞網搜搜,騰訊新浪搜狐…… 外語水平夠用的朋友還可以直接上外網!BBC、CNN 都可以試試!如果能用谷歌搜索到事發當地的媒體就更棒了。

綜合幾家國內外媒體巨頭的資訊,你會發現對於同一件事情,大家的報道可能相差很大;在死傷人數公布之前,各家媒體預測的數字、可能的補償方法、對責任預判的推測、所謂的 「專家評論」,也都是不同的。

然後你就會發現:如果只是憑藉你一開始看到的第一個消息渠道就自己妄下判斷,這種偏頗的主觀,是有多麼狹隘和愚蠢。

>>最後,就是一輩子學無止境的自我提升

多看書、多接觸資訊、多用各種方式學習吸收信息,是我們一輩子的修為。而這種修為提升的不僅僅是你的認知水平,更是你的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meta-cognition)」這個概念由心理學家 佛拉維爾 Flavell 提出,指的是我們對自我學習、思維活動的認知,也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它凌駕於你所有的認知之上,相當於對自己的大腦有個更為高級的管控中樞。

元認知能力高的人具有三個特性:自我反省、自我覺知、自我完善。

你可以閱讀一些知識性的書籍,或是鍛煉思維和邏輯的書籍,然後嘗試用後者教給你的思維方法來消化和整合前者灌輸給你的原始信息。

另外,紀錄片、優秀電影、名人訪談…… 這些都是很棒的資源!隨著認知和元認知的雙提高,你不僅會吸收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更會懂得如何恰當地將其為己所用。

寫在最後

1977 空難之後,人們在機場附近樹立了紀念碑,緬懷逝者。

Photo by Jesús Manuel Pérez Triana

的確,導致那場空難的因素很多,機長的認知偏差只是其中一個。但我們自己的人生航程呢?這段旅途中,你一輩子想要珍惜的人呢?你要如何為你自己和你珍惜的他們保駕護航?

我想,這個世界上唯一的 「絕對真實」,就是「絕對真實是不存在的」這一點。

同一件事情,經過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接觸、理解、消化之後,這件事就註定經過了主觀認知網路的過濾。

但至少,我們可以擁有求索真實的願望、方法、和態度

也許我們終己一生也克服不了這些認知偏差,但希望至少:我們努力過。共勉。

◎ 更多實用、有趣的心理學乾貨,觸手可及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壹心理精選

後台上面指定的藍色關鍵詞,秒得答案

· 壹心理精選 ·

心理0時差 全網首發平台

—— —— ——

References / 本文參考資料:

[1] Murata, A., & Yoshimura, H. (2015). Statistics of a Variety of Cognitive Biases in Decision Making in Crucial Accident Analyses.Procedia Manufacturing, 3,3898-3905.

[2] Laura Geggel on LiveScience.com. The Odds of Dying. (2016)

[3] Vassilis Tziokas on The Journal Blog. Most Common Cognitive Biases Visualised & Explained. (2017)

[4] Simon, M., Houghton, S. M., & Aquino, K. (2000). Cognitive biases, risk perception, and venture formation: How individuals decide to start compani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5(2), 113-134.

[5] Shana Lebowitz and Samantha Lee on Business Insider. 20 cognitive biases that screw up your decisions. (2015)

[6] Jason Shah on Forbes. How To Use Psychology To Overcome Your Biases. (2016)

[7] Jack B. SollKatherine L. MilkmanJohn W. Payne 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utsmart Your Own Biases. (20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交錯朋友的3個信號,越早知道越好

TAG:心理公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