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2個領域的外商投資市場准入大幅放開!意義何在?

22個領域的外商投資市場准入大幅放開!意義何在?

來源:新華社

7月28日起,外資進入銀行、證券、汽車製造、電網建設、鐵路幹線路網建設、連鎖加油站建設等一系列限制將取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28日發布2018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在22個領域推出新一輪開放措施。

《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是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中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的修訂,並單獨發布。

2018年版負面清單長度由63條減至48條,推出一系列重大開放措施:

大幅擴大服務業開放——

金融領域,取消銀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比放寬至51%,2021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

基礎設施領域,取消鐵路幹線路網、電網外資限制。

交通運輸領域,取消鐵路旅客運輸公司、國際海上運輸、國際船舶代理外資限制。

商貿流通領域,取消加油站、糧食收購批發外資限制。

文化領域,取消禁止投資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規定。

基本放開製造業——

汽車行業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船舶行業取消外資限制,包括設計、製造、修理各環節。

飛機行業取消外資限制,包括幹線飛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直升機、無人機、浮空器等各類型。

放寬農業和能源資源領域准入——

農業領域,取消小麥、玉米之外農作物種子生產的外資限制。

能源領域,取消特殊稀缺煤類開採外資限制。

資源領域,取消石墨開採、稀土冶煉分離、鎢冶煉外資限制。

新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有哪些重大開放舉措?

以更大力度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意義何在?

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

22項重大舉措推動全方位開放

2018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在一、二、三產業全面放寬市場准入,涉及金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專業服務、製造、基礎設施、能源、資源、農業等各領域,共推出22項重大開放措施。

「修訂負面清單,總的原則是以更大力度推進對外開放,不僅是清單長度要縮短,更重要的是推動重點領域開放,推出有標誌意義的舉措。」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貿試驗區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並在2017年首次提出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近年來,外資限制措施已從180項左右減少至60多項,減少近三分之二。2018年版負面清單比2017年版的63條減少了15條,進一步縮小了外商投資審批範圍

「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和國際投資規則變化的制度變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表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這樣評價。

愈加廣闊開放的市場、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讓中國成為富有吸引力的投資熱土。今年1至5月,發達經濟體對華投資增長顯著。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對華實際投入金額同比分別增長33.9%、66.9%、5.1%、16.3%和56.9%。中國美國商會《2018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約60%受訪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74%的會員企業計劃於2018年擴大在華投資,比例為近年來最高。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大偉說,此次修訂負面清單,再次大幅放寬外資市場准入,不僅取消了汽車、飛機、船舶等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還在金融、運輸等服務業及種業等領域進一步開放,充分體現了我國外資管理體制更加開放、靈活、高效的改革方向,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具有重大意義。

對汽車、金融領域開放作出整體安排

近期,瑞銀證券、野村證券、摩根大通等外資機構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控股合資券商的申請,搶抓中國新一輪開放的重大機遇。

與上版負面清單相比,2018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對汽車、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作出明確安排——

在汽車領域,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在金融領域,2018年取消對中資銀行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2018年將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由中方控股改為外資股比不超過51%,2021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2018年將期貨公司由中方控股改為外資股比不超過51%,2021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2018年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由50%放寬至51%,2021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

「逐步加大開放力度,給予相關行業一定過渡期,進一步增強開放的可預期性。」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改革開放40年來,正是在與世界的深度互動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國企業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加快成長,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

「進入新時代,外商投資呈現出湧向高技術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等高端產業的趨勢,順應新趨勢加快市場准入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是中國政府按照自身發展邏輯和基於歷史經驗的主動選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

高水平開放促高質量發展

大幅擴大服務業開放、基本放開製造業、放寬農業和能源資源領域准入……新版負面清單,在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多個領域,推出一系列重磅開放舉措。

我國經濟發展是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隨著產業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更加完善,我國已具備高水平發展的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通過新的開放措施,將進一步深化我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間的投資合作,開展更廣泛的資本、技術、管理、人才交流,在更大範圍實現互利共贏。

大幅放寬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製造業的市場准入,既能直接增加高檔汽車等高質量產品的供給,更有利於推動上下游本土企業在和外資企業的競爭和合作中加大研發投入和創新經營理念,有效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技術水平;

大幅放寬物流、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市場准入,有利於將外資企業在服務環節的優勢和本土企業在加工製造環節的優勢有機融合,有效促進我國整體製造業轉型升級;

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對於優化資本配置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刺激企業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創新和改進生產工藝,有效提高供給質量意義重大……

「積極引進高質量外資是提升供給質量的必然要求。」李大偉說,不僅能直接擴大消費選擇,也將產生一定的「鯰魚效應」,激勵本土企業生產更高品質的產品,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從1992年起連續26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加入世貿組織後,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從2001年的468.8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63.2億美元,年均增長6.9%……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面臨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將以更大力度推進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加快向高質量發展,也將推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代諮詢 的精彩文章:

TAG:現代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