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智能金融破局:多管齊下推進轉型 合作需自主可控掌握核心

銀行智能金融破局:多管齊下推進轉型 合作需自主可控掌握核心

6月30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8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當日下午的圓桌對話環節,來自中信銀行、江蘇銀行、蘇州銀行、南京銀行相關部門高管人員圍繞「銀行智能金融破局」的話題展開了討論。

在關於銀行進行智能化轉型的路徑選擇問題上,結合各家銀行的做法可看出,幾乎各家銀行都採納了自己研發、外部合作、基金孵化等多種模式並舉的形式來推進智能化轉型,具體而言,大型銀行由於資金實力更傾向於自身投入研發,小型銀行則更傾向於從「經濟實惠」的角度考慮,通過與外部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切入智能化業務。不過,即使以外部合作為主,銀行仍然認為關鍵的核心業務必須在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關於與互聯網科技巨頭公司之間的關係問題上,江蘇銀行網路金融部總經理蔣建明表示,在前期監管還沒有正本清源的情況下,互聯網公司、網路小貸公司快速發展起來,照此下去,銀行就逐步淪為純粹的資金供應方,這從銀監會的監管角度來說都不能容忍,如果這樣持續下去,銀行就是一個有牌照的廢物。「所以金融科技肯定會導致銀行體系兩極分化,慢熱以後經過馬拉松式的發展肯定會跑上去。」

銀行智能化路徑選擇:多模式並舉

智能化轉型已經成為各家銀行均在大力推進的戰略,而不僅限於大銀行。目前來看,各家銀行在具體路徑選擇上主要有幾大典型的方式,一是自己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二是和第三方機構合作,外包或部分外包;三是成立基金,投資孵化。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信總裁助理史紅新介紹,從企業實踐的角度,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在自身的研發體系中有很大投入,尤其這三年間,業務快速發展的時候,人力資源結構的投入上非常重,目前,技術人員在整體中的佔比大約為10-20%。

此外還有多種形式並行,除了沒有成立子公司以外其他的方式均有嘗試。一方面投入很大精力與第三方公司合作,另一方面,也在利用基金孵化的形式,抱著開放的態度和相應機構合作,包括在國際方面有影響力的機構,比如科大訊飛、知名大學等一起共建了相應的體系,使用資金投入的方式進行基金孵化。

蔣建明介紹,從江蘇銀行的實踐來講,推進金融科技,我們自己的想法是需求導向,以我為主,適度超前。「我們這種中性銀行不能太超前,但是也不能太滯後,會掉隊,我們需要平衡。」

他認為,推進金融科技,銀行要戰略明確,要體系化,要有關鍵能力,要重點突破,這些更重要。各家銀行都有自己的戰略,但是執行得參差不齊。關鍵能力問題上,現在銀行受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的衝擊,就是衝擊到銀行的關鍵能力;體系化則是指這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不是某一塊單兵突進可以解決的問題。

南京銀行數字銀行管理部副總經理丁曉平表示,對於南京銀行這樣的城商行來說,早幾年的科技投入方面不像大型國有銀行那麼重,這是歷史原因。但最近在科技的投入,資源、人力方面、對外合作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在南京銀行有多種模式,部分業務場景以外包為主,同時也牽頭成立了一個紫金山星河俱樂部,包括142家中小銀行,通過基金的模式,在業務和科技方面進行合作。

科技賦能or共建生態?

銀行進行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與互聯網科技巨頭合作是個繞不過去的問題。雙方在合作的過程中分別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

蘇州銀行數字銀行部總裁范雨表示,對於一些大型平台和應用系統,基本可以和別人合作,比如說建設分散式的虛擬雲,不要說小銀行,大行都做不了,只能和頂級的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這一塊沒有必要自己操心。利用他們金融的科技能力來賦能,銀行在上面進行創造。「南京銀行和我們,去年都引入了阿里整個雲架構部署系統。為我們去年以及今年業務量的快速增長,提供了相當大的保障。」

他補充表示,通過別人的科技能力以更快的時間,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務,也許有彎道超車的機會。不過,范雨也強調,核心能力必須要有。「比如南京銀行的網貸做得好,這個系統一開始就要掌握在我們手裡。類似這種需要打磨、優化,包括大數據實時決策引擎,這些系統銀行必須要有自己的能力和專註的能力,才能夠取得競爭的優勢。」

強監管的環境下面,無論是宏觀的環境還是監管層,對於金融風險的把控,實際上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力度。

從銀行的角度來說,丁曉平表示,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這一塊可能會更加適應,因為他一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反過來看互聯網金融公司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公司除了系統建設之外,在業務上也有了互補的定位,BATJ互聯網公司定位變化,充當了客戶引流和客戶體驗以及消費場景的角色。銀行提供資金、風控模型,提供業務流程的管理,包括會計核算制度,這是銀行的強項。」

史紅新透露,前幾年中信和其他傳統銀行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時候,到底是形成壁壘還是形成生態共贏的態度?最後決定的定位是擁抱互聯網的變化,形成生態組織。

在合作模式變化上,史紅新表示,在整個過程當中,最初在產品上的合作更多的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特點,但在現在的環境下,更多的是雙向緊密結合。「表面上看到的是我們通過一種產品的定製實現對信用卡中心形成了客戶的引流,但回過頭對BAT和京東這樣的電商公司,我們也會反過來形成場景定製獨有的東西。」

蔣建明表示,金融科技中,銀行一定是慢熱型的,銀行是持牌機構,外部性太強,有一整套的監管指標,所以不會走激進的路線,一定是穩中求進。但銀行一定是自主的。

智能化風險應對

從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技術的進步也會帶來一些新的風險,比如智能投顧系統,由於風險指標和交易策略相似可能會導致市場中同買同賣的情形,加劇市場波動,如何避免這種風險?

蔣建明表示,每家銀行理念定位不一樣,策略也可能不一樣,所以出現同向性或者方案一模一樣的概率不高。所以具體的智能投顧效果也會參差不齊,出現一種量化程序的交易向某一塊集中疊加爆發風險的概率比較低。

他進一步介紹,江蘇銀行推出智能投顧產品Alpha智投,截至今年五月底其在基金市場的產品達到年化收益率7%,回撤率1.5%左右。

智能風控模型已成為金融科技的「標配」,對於模型的應用問題,同盾科技副總裁李偉東表示,以前商業銀行用的是比較傳統的邏輯回歸,引用邏輯回歸的建模方法,用評分卡,那個時候其實互聯網也好,智能手機也好,移動支付也好,發展很快。

他進一步指出,在業務都是基於線下的情況下,那種模式是可以的。但隨著互聯網特別是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體驗上的要求也要很極致,模型也開始迭代,出現機器學習,無監督、半監督的場景。在現階段,智能風控是以機器學習為核心,這跟目前現在整個場景,整個消費者所要求的體驗是匹配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