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已盡,夏未央。聖人亡,心學暘

春已盡,夏未央。聖人亡,心學暘

當我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小夥伴想必已經知道小編說的是王陽明,寫王陽明個人傳記的有很多,關於寫王陽明的心學很少,在寫之前小編也猶豫過到底有沒有資格來寫這位聖人,畢竟名氣之大,影響之巨,學問之深,在中國哲學史上也是排得上號的大佬,思考再三,以相互學習交流的目的敲下了這篇文章,如有不妥之處還請指正。

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出了兩個半聖人,什麼是聖人?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浩然慷慨是所有儒家學者為之奮鬥的究極目標,而這」三不朽「也是對於聖人的一個評判標準,然而縱觀上下五千年,中國所出現的聖人,也就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守仁和曾國藩(半個)。

最近幾年,我國由於傳統文化的推崇和一些戲說歷史風氣的蔓延,特別是《百家講壇》、《名人講堂》等節目的宣講,使得原本被歸結為主觀唯心主義的王陽明一下子熱了起來,小編之前也買過度陰山、當年明月寫的王陽明傳記,看完之後還是不太懂王陽明他到底講的是什麼,知行合一的力量竟然可以平定南贛匪患、寧王反叛、廣西戟亂,一門學說居然真的可以用於實際,而不僅僅局限於空談理論,這就是心學的魅力所在了。

雖然「心學」在南宋時期就由陸九淵開創了,但是把「心學」發展到大成階段卻是王陽明,歷史是不是對王陽明的「王學」進行誇大了或者過譽了,為此小編對《王陽明大傳》、《二程遺書》、《宋明理學概述》、《明儒學案部分》進行仔細閱讀,並得到了一些心得。

在了解王陽明學說之前首先要清楚「王學「創立的背景,王陽明一共經歷了三任皇帝,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璁,後期主要是世宗嘉靖皇帝,也是明朝為數不多的長壽皇帝,最後也是仙丹吃多了,重金屬中毒駕崩了,王守仁做到南京兵部尚書,相當於正部級,也很不錯了,一來是皇帝不喜歡他,認為他的心學是歪門邪道,二來當時理學風氣太盛,朝廷理學大佬對心學很是排斥,早在幾百年前,理學就是學術界、統治界唯一的主流,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官學,不可動搖,更有明初統治者以理學開國為標榜,科場選材皆以朱學為準,只要是理學中說過的就是天理。

最有趣的是王陽明讀書的時候讀到「格物致知」,這句話,按照朱熹理學的說法,是先有格物再有致知,於是王陽明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以圖窮竹子之理,可是最終什麼也沒發現,自己卻病了一場,從這裡開始他就對理學產生了懷疑,並進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知」和「行」應是一體,嚴格地說重心是偏向」行「的,這就和理學產生衝突,在士大夫、統治階級看來簡直就是判經離道,活該被火燒死的異教徒。

事實上,在歷經百年之後,集理學之大成的朱熹所創製的理論,已經不再如當初的輝煌和完善,反而日益趨於僵化,保守和封閉,上層士大夫整日靜坐空談,下面讀書人虛偽奢靡,當時的有志之士就已經看出了理學的腐朽,這也心學初期能被讀書人接受的一個原因。

心學和二程思想"萬物皆只有一個天理」,天理是萬物的本源,先有理而後有萬物「很有類似的地方,王陽明認為這個「理」是道理,心即理,事上練,後來更進一步提出「致良知」,」致良知「在」王學「後期中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王學「認為」良知「就是判斷力、執行力,是人們應對萬事萬物的法寶,是與生俱來的天理!

關於」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兩者的關係和理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王陽明的嫡傳弟子在王陽明死後也分為幾派,互相攻擊,導致心學成為了空談心性的理論,所以後人說:「閑來無事談心性,臨終一死報君王」就是來諷刺王陽明心學,但至少王陽明的心學在為人處世、人情練達方面很有獨到的地方,而王陽明也是一個值得靜下心揣摩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上最刺眼的紅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上最刺眼的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