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下注時刻:東北亞歷代古國的戰略發展方向選擇

下注時刻:東北亞歷代古國的戰略發展方向選擇

原標題:下注時刻:東北亞歷代古國的戰略發展方向選擇



美麗富饒的東北亞大地,是遠東名副其實的「文明的十字路口」。對龍興於白山黑水的一個個古國而言,如何選擇發展的方向是重大問題。他們當中有的決定自己走向星辰大海,有的則因為失誤而悲傷的逆流成河。


潛力與風險並存的土地


東北亞的複雜多變地形


東北亞地區的四周被燕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與長白山所環繞,中央則是豐饒的松嫩平原與遼河流域。連綿的丘陵山地、豐沛的降水與較為寒冷的氣候,令其擁有了讓華北平原的農人與蒙古高原的牧民所無法想像的肥沃土壤和森林資源。故而與周邊相比,她在地理上是有自成體系的充分條件。


獨特而優越的地理條件,使東北地區的先民能夠從容不迫地將農業生產、家畜養殖同漁獵活動結合起來。儘管中原人總將所有北方鄰居統統視作游牧民族,東北之「夷」卻往往在養家糊口的手段上,和「華夏」而非「北胡」更有共同語言。



東北亞曾經被整體算為 韃靼利亞


歷史上,東北曾被歐洲人視作韃靼利亞的一部分。所以,在明末清初的傳教士乃至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的筆下,滿人常被稱作韃靼人。時至今日,亦有學者延續這一思維,將東北視作「內亞」的一部分。


然而,東北畢竟不是歐亞大陸的內核而是其極東。當地土著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與從事畜牧業、長途貿易或綠洲農業的內亞居民存在差異。受寒冷氣候的限制,廣袤的東北大地,只有南部的遼河流域、長白山地與松花江上游能夠孕育古國。



東北亞的原始環境風貌


這裡看似封閉,卻實為多種文明的交叉口。中原漢地和蒙古草原的文化自然對其影響頗深。就連西亞的阿拉米文,也一路東傳,依次演變為粟特文、回鶻文、蒙古文,最終成為今日的滿文字母。

在此誕生的諸多古國中,雖有巨大的發展潛能,但作為其第一桶金的人力資源與物質財富,卻遠未雄厚到可肆意揮霍的程度。野心勃勃的君王們,必須審慎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力爭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用手頭不多的本錢換得最龐大的家業。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四條路:東進朝鮮半島、北拓黑龍江流域、西征亞洲腹地或南下中原。



(左)粟特文經卷(右)滿文史料


東進朝鮮—看似穩妥的巨坑



高句麗壁畫上的具裝騎兵


漢代時就已在鴨綠江北立國的高句麗,選擇將本錢押到朝鮮半島上。畢竟小賭怡情,區區一個半島,怎會把人套牢?且其自然環境也適合人居。更何況,漢魏帝國、鮮卑部族都與高句麗談笑風生過。用本國的具裝騎兵,去攻擊仍住在半地穴式建築里的三韓「霍比特人」,焉有不勝之理?


公元427年,抱著上述樂觀態度的高句麗長壽王,選擇遷都平壤,把本國的發展重心徹底挪到了朝鮮半島。此時的北魏尚未統一黃河流域,而未來蒙古高原上的超級強權突厥人,也還只是柔然麾下的鍛奴。主編了《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著名學者譚其驤先生,將此舉視作高句麗由中國史上的少數民族變為外國政權的標誌,足見其重大意義。



高句麗舊都遺址 其磚石結構與當時中原的夯土結構不同

但自我感覺十分良好的高句麗貴族們,其實是主動掉進了巨坑之中。朝鮮半島雖體量不大資源有限,但南北縱深卻不短。加之地形破碎多為山地,要將其徹底征服並非易事。從鴨綠江殺到半島南端,相當於從幽燕打到淮北,作戰距離堪比「入主中原」,而所獲回報卻遠少於後者。


由於三韓處在文明傳播路徑的更下游位置,高句麗雖有些技術優勢,卻也很難從對手那裡學到新知。土鱉落後的新羅、百濟,雖十分容易向強權屈服稱臣,但仍會在亡國的危險面前抱團反抗、拚死不約。



高句麗選擇了大舉南下半島


結果,高句麗在拿下漢江地區後,就陷入江局。進入公元六世紀,當時的東亞大陸仍處在分裂狀態,沒有精力來經略東北。高句麗就已在半島拉鋸戰中,既失去了主動權、又失去了戰略價值極高的漢江流域。


至此,這個國力大為損耗的小強,只能一邊對新羅百濟無窮無盡的騷擾疲於應對,一邊對東亞大陸方面與日俱增的威脅坐以待斃。



隋唐帝國的兩度入侵 讓高句麗人最終滅亡


公元7世紀,傾國而來的隋軍,實際上已經敲響了高句麗滅亡的喪鐘。隨後在唐帝國與新羅的聯手打擊下,這個存在了700年的古國轟然倒下。數以十萬計的高句麗遺民被掠入中原,其中不少人淪為奴婢。他們在唐律下過著比東羅馬帝國的奴隸還要悲慘的生活。


若高句麗的歷代先王泉下得知,一定會悔不當初吧。畢竟連滅了本國的大唐也最終撤出了朝鮮半島,何況是當初的自己呢。


撒馬爾罕壁畫上的高句麗人形象


北拓種田—過於小清新的幻想



高句麗留下的真空成全了渤海國


由於唐朝尚需和吐蕃、突厥、契丹等強敵周旋,所以在摧毀高句麗後,將管轄其故地的安東都護府內遷至遼西甚至幽州。這使東北亞陷入權力真空狀態。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遂應時而起,在今吉林敦化一帶建立起渤海國。


這個對梭哈、炸金花一類遊戲深惡痛絕的「海東盛國」,做出了一個奇妙深刻的戰略抉擇—安心待在東北,大力北上開拓黑水靺鞨地區。



通過對周圍部落的征服 渤海國人終於可以舒舒服服的玩種田流了


渤海國自然有這麼做的理由。除了同文同種的北鄰,不論大唐、新羅還是突厥、契丹,似乎哪個都得罪不起。更重要的是,根據俄國學者沙弗庫諾夫的考證,當時存在一條從黑龍江經南西伯利亞直達中亞河中地區的「黑貂之路」。偏居一方的渤海國,足不出戶,就能通過向北拓展跟外伊朗地區連上網線。

從第二代國王大武藝開始,縱使中原被安史之亂攪得天翻地覆,渤海國也未大舉南下,而是堅定不移地北進了一百年。興凱湖以北和以東的鐵利、拂涅、虞婁、越喜等部族,皆被其納入版圖、設置州縣。連整個國家的統治中心,也從吉林敦化,北遷到了今黑龍江寧安一帶的上京龍泉府。這座在當時生機勃勃的都城,就是令九百年後的清朝官員聞之喪膽的苦寒之地-寧古塔。



渤海人的天堂會讓後來聽到該地名字的清朝人色變


儘管疆域有所擴大,歷代渤海王卻不改種田流玩家本色。中俄考古人員,都曾發掘出渤海國生產的頗有技術含量的大型農具。位於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的率賓府,儼然是當時新興的農耕區。上京龍泉府所在的牡丹江中游,更是被開闢為水稻種植區。西北邊境重鎮鄚頡府,則是養豬業中心。


近乎一朵安靜的美男子的渤海國,還同隔海相望的日本對上了眼。為此,處在圖們江下游、面向日本海的今吉林琿春地區,成了渤海國的「東京龍原府」。兩個死宅的關係一度膩歪到了「親仁結援」的緊密程度。


然而東北亞畢竟是危機四伏的用兵之地,容不得渤海國這個佛系青年繼續種田下去。英武善戰的契丹人最終毀滅了渤海國的小確幸。由於氣候轉冷等原因,之後的東北政權再也沒有把經營重點放到北方。而牡丹江中游再次大規模種植水稻,已經是晚清的事了。



渤海人的種地流甚至讓他們成為了東北亞海域的統治者


西征朔漠—成為超級強權的必由之路


契丹人在各方面都堪稱東北亞帝國中的佼佼者


攻滅了渤海的契丹,其共同體形成於東北西南部的松漠地帶。作為剛健勇武的東北亞山民,她雖仍會在冬春時節舉行大規模的破冰捕魚活動,並從事農業生產,卻已十分近似於內亞的游牧部族。這使得契丹帝國選擇了異於前人的發展方向,並取得了更加輝煌的成就。


在吞併燕雲十六州後,契丹一度試圖放手一搏入主中原。卻因準備不足、政策失誤而退了出來。此後遼朝基本滿足於從中原王朝那裡打秋風、收歲幣,而將擴張重點轉移到了西面。



喝完宋朝進攻的茶 契丹人轉手開始向西征服


看似荒涼的蒙古高原,在當時卻是遠東和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就連基督教的異端分支聶斯托利派,都在蒙古草原上有一個「契丹教區」。向西發展無疑能使遼朝獲得更多來自外界的文化輸入。而草原上的游牧部落,若能為己所用,就能成為優質的兵源。連當年的天可汗唐玄宗都告訴子孫,「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可若不能加以控制,他們就反會成為巨大的潛在威脅。


公元994年,上述原因促使契丹在玩了出真正的「穆桂英挂帥」。他們以蕭太后的姊妹蕭胡輦為統帥,大舉西征。經過一番苦戰,契丹不僅開疆數千里,還在烏蘭巴托一帶的蒙古高原腹心區域,修築起前哨基地可敦城。



龐大的西北路招討司正是契丹不斷西進的成果


在同宋朝訂立澶淵之盟後,遼國仍未停止向西用兵。他們一度征討甘州回鶻,甚至還在公元1013年越過額爾齊斯河,同內亞的喀喇汗王朝打了一仗。此後遼朝一直努力維持著對蒙古高原的控制。

西進策略的成功,使契丹攢下了巨額賭本。來自內亞的軍事威脅被成功化解,國祚得以綿延二百餘年。由於控制了和西方交流的通道,這個「夷狄」同幾十個國家、民族建立起聯繫,獲得了宋朝無法比擬的國際影響力。他們的名字也成為了斯拉夫等民族眼裡的任何東亞帝國代名詞。儘管未能佔有中原,她卻仍進入了正統王朝的序列。


即便最終亡於女真之手,耶律大石也能通過利用祖輩留下的基業,經可敦城遠征中亞,在七河流域把大遼國統又延續了80餘年。



耶律大石利用先輩們的遺產又堅持了80年


南下中原—容不得任何差錯的豪賭



女真人的崛起 恰似一個盲懂少年的突然發跡


成就非凡的契丹人,並未能吃上入主中原的豪門盛宴。勃興於按出虎水畔的大金國,卻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猛勁,連續滅掉野生宋粉所宣稱的世界第二和第一大國。在趙家人驚恐不已的目光中,坐上了遠東霸主的寶座。


如此不可思議的戰績,自然是對東北土著民族武德與戰鬥力的極佳展示。但這個猶如「上帝之鞭」的新生政權,卻像是一個肌肉發達頭腦簡單的年輕人。因年少輕狂與無知而犯下了一系列令自己抱憾終生的錯誤。


金國在南下過程中進行了一大波讓人費解的操作


對人口有限的東北民族而言,入主中原並統治面積廣大、人口眾多、文化獨特的漢地,既是決定全民族命運的戰略抉擇,也是一道愁煞人的管理學難題。其所帶來的麻煩必將超過它所能解決的問題。若想調度好各方資源,並及時解決新出現的麻煩,在當時的條件下,就只能建立起真正的帝國政體、確立起至高的政治權威。


但金人在立國之初,空有皇帝之名,而無帝國之實。這導致他們做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舉動。國家的軍事鬥爭重心分明已南移到漢地,金國皇帝卻還待在比清代寧古塔更靠北的「御寨」里。對於陝西、河南等地,金人佔了又棄,棄後再搶。兵鋒一度深入富庶的長三角,把宋高宗嚇的不舉,卻未能在當地建立起長期有效統治。一系列詭異的操作,弄得連幾百年後的大清禮親王昭槤,都在《嘯亭雜錄》中為之扼腕嘆息。



女真人在年少輕狂中浪費了大好時光


在這一系列毫無意義的拉鋸中,被浪費掉的不僅僅是女真武士的生命,還包括把趙官家徹底逼跳海的良機。當後世明代小黃文中的勞模完顏亮,最終完成帝制的構建時,一切都為時已晚。但這還並非金國的全部失誤。


從始至終,金國一直未能解決來自西面的威脅。不論西夏還是蒙古,都未能真正控制住。剽悍的內亞武士,非但沒成為女真的僕從軍,反而當了金國的掘墓人。在擄走徽欽二帝100餘年後,並非昏君的金哀宗,就只能在宋蒙聯軍面前演了出真正的「君王死社稷」。



金國從未認真打理的蒙古 成為了他們的掘墓人


結語


東北亞從不缺乏武德充沛之徒


高句麗、渤海、遼、金,這些東北亞歷史上的強權,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深處。他們以自己的國運興衰,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個興起於白山黑水的王朝,若欲大有作為,就必須綜合而審慎地使用東進、北拓、西征、南下的多種策略。她須迅速擺平朝鮮半島使之臣服,卻不可深陷其中。她應徵服籠絡林海雪原間的同族,卻不能宅在東北沉迷種田。為積攢賭本,她要始終注重對內亞的控制,以擴充兵源、消除威脅並獲得來自西面的文明與技術的輸入。一旦決心南下中原梭哈一把,就得果斷決策、妥善應對。火速完成帝國政體的構建進行對漢地的有效統治,同時還不能放鬆對內亞的經略。



清朝成為了東北亞帝國的終極形態


如此多的要求,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最終仍有一個起家自東北亞的政權,完成了這一挑戰。並讓他們在世界史上都狠狠地刷了一通存在。


這個政權就是在羅友枝等學者眼中,兼具中原王朝與內亞帝國特徵,並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里江山的大清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冷炮問答:徽欽二帝有在金國飽受虐待嗎?
絲綢之路壟斷者:粟特人的商業網路與在華生活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