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國出力感榮幸 培養人才有心得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國出力感榮幸 培養人才有心得

6月29日,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在京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因在我國核潛艇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開創性工作,被授予「終身成就獎」。在之後的媒體見面會上,黃旭華院士接受了媒體採訪。

圖註:黃旭華院士1958年起便致力於我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主持了第一代艇的設計研製,實現了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並且在之後的工作中,帶領團隊不斷創新超越,完成了一代艇的現代化改裝設計,開展了二代艇的預先研究工作,為中國核潛艇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核潛艇有三大優勢,最首要是不依賴於空氣

當被問到中國核潛艇在世界的地位時,黃旭華院士稱,目前全世界只有5個國家擁有海上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中國是其中之一。

核潛艇就是一個殺手鐧,在國防中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不僅用于海軍作戰,裝上巡航導彈,就是航空母艦和大型軍艦的剋星。如果裝上戰略導彈(通常攜帶核彈頭),那它就是執行海軍核戰略的基石,可以遏制敵人的核炸,實行核反擊。

當美國在1954年首次實現核潛艇試航時,其顯著的優勢引起了各國注意,紛紛投入到核潛艇研發之中。核潛艇全稱核動力潛艇,是指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來源的潛艇。在二戰期間以及之前,潛艇的動力都是來自於柴油機加蓄電池相結合的模式,「水下只能用蓄電池,能量有限,(並且)功率不大,一段時間就要浮上水面充電」,這讓潛艇的隱蔽性大打折扣,黃院士說到。

圖註:中國核潛艇

而核動力可以完美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核反應堆不依賴於空氣就能產生巨大能量,讓潛艇長時間埋伏於水下;另一方面,核反應堆功率很大,使得潛艇在水底下的最快航速大大提高,增加作戰能力;再一方面,核潛艇一次裝載的核燃料,已經發展到燃燒周期能夠與艇的壽命相當,「造出來之後就不用再添加燃料,一直用到退役為止」,這就大大提高了核潛艇的實用性。

為什麼做核潛艇?「這是歷史的使命,我的榮幸」

當被問到為什麼走上核潛艇研製之路,黃院士稱:這是歷史賦予的使命。「中國歷史上,外國侵略中國都是海戰,我國島嶼多,沿海水下資源豐富,但是近200年,被侵略都是在海上」,因此「發展海軍顯得特別重要」,「從當前來看,核潛艇就是海軍的勁旅」。

在剛解放後不久,中國就開始製造潛水艇。「外國人認為,中國人這是異想天開」,因為核潛艇技術非常困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攻破)」。並且國防、軍工生產有其特殊性,一方面,這是涉密技術,無法借鑒國外,只能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軍工條件特別艱苦,經常「在沙漠,在戈壁」;再一方面,從事軍工通常需要隱姓埋名,不像其他研究那樣「一有成果就馬上發表」,「軍工卻是越有成果,越把自己埋得越深」,黃院士總結說,「這都需要我們有奉獻精神」。

回顧軍工生涯,黃院士稱:「這是歷史交給我的任務,我感到非常榮幸。」 從一開始,就決心 「一生都要把這件事做到底。」

怎樣培養接班人?「大膽放手,讓他們干」

在工作和培養人才方面,黃院士有自己的做法:「大膽放手,讓他們干。」他會提出問題,讓大家在爭論中創新,「越激烈越好」。黃院士特彆強調,「作為一個領導,在他們爭論的過程當中,不表態」 ,「因為一表態,別人就不願意說話了」。他只會注意聽,一直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而這個結論,「不用我個人的語言,而是用他們的語言(說出來)」,這樣大家才「敢說,敢幹」,「在乾的過程中成長」。

黃院士還強調:沒做結論之前怎麼爭論都可以,得到結論之後就要統一思想。如果這個結論(這件事)最後成功了,「功勞是大家的,我只是引用」。如果最後不行了,那不要互相埋怨,「我會負起責任,因為結論是我做的,你們只是提出意見」。令大家敢于思索,敢於解放思想。

黃院士自從1994年被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之後,率領團隊培養鍛煉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設計大師3位,中國船舶首席技術專家2位,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1位,型號總設計師7位,型號副總設計師30餘位。

「搞軍工」個人活動受限制?從未因此感到困擾

在被問到做軍工是否因個人活動受到限制而為自己和家人帶來困擾時,黃院士顯得有些疑惑,「困擾?」記者追問,「比如說,不能隨便出國旅遊?」黃院士表示:

「我曾經講過,如果你們年輕人,想人前爭光,想發財,將個人得失放在第一位,那你們千萬不要到軍工中來。」對於國防人來說,國防的事情高於一切。「個人的人生觀要與國家的利益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搞軍工的,不像做企業,我們要自力更生,要艱苦奮鬥,要無私奉獻,國家的利益保證了,我們才能講其他。」

圖註:媒體見面會現場照

在短暫的採訪之後,黃院士在隨行人員的攙扶下離開。這位年逾鮐背的老人,將自己大半生都獻給了中國核潛艇事業。他的步態不再穩健,卻在睿智中透著堅定,語調也不似年輕人激昂,卻在溫和中透著威嚴。

作者 | 高佩雯  凝聚態物理博士

文章由「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