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十歲的老將,不但解決西羌之亂還創建鎮守邊關之法被續用千年

七十歲的老將,不但解決西羌之亂還創建鎮守邊關之法被續用千年

原標題:七十歲的老將,不但解決西羌之亂還創建鎮守邊關之法被續用千年


秦漢之時,有種說法,叫做山東出相,山西出將。指崤山、華山以東地區多出宰相,以西地區多出將軍。名將如秦白起、王煎;漢李廣、蘇建、趙充國、辛慶忌等等,都是山西人,主要因為該地域和羌、胡相近,民風尚武。秦詩:「修我甲兵,與子皆行。」正是這種慷慨高歌的氣勢。其中漢宣帝時的趙充國,就是個老成謀國的大將軍,足與霍去病、衛青等相提並論的一流名將。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七十多歲時挂帥出征西羌,提出屯田良計,為長久解決邊疆問題給出了個非常了不起的答案。


一、百聞不如一見


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騎都尉義渠安國負責處理西域羌人問題。他採取強硬的打壓政策,召集了人數最多的先零羌首領三十多人,全部殺了。又發兵攻打各大小羌部,殺了上千的羌人。激起羌人的反抗,聯合起來,反攻漢兵,把義渠安國打得大敗,丟兵損卒退守令居城,向朝廷求救。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_圖


當時西邊的羌亂如果進一步擴散,北邊的匈奴人已蠢蠢欲動,兩邊結合起業,漢家的邊疆只怕永無寧日。漢宣帝急忙向已七十多歲的老將軍趙充國問計,派誰挂帥最合適?趙充國自信地回答:「還是我這老頭子最好!」宣帝又問:「老將軍你以為羌人好對付嗎?估計要用多少兵馬?」老趙說:「百聞不如一見,老臣要親到金城,再搞計劃。請皇上放心,把西羌事務都交給我。」這些小丑,離滅亡不遠啦!漢宣帝呵呵笑:好啊,好啊。就交給你了。


趙充國這種自信來源於幾十年在邊疆和匈奴、羌等交手的經驗。按照他的策略,要區別對待不同部落的羌人,對待頑固不降的,堅決打擊;對待有誠意要和平的,要以安撫招降為主。並且要利用羌人各種族之間的矛盾,不讓他們聯合成鐵板一塊。一句話:分而化之,各個擊破。



古代匈奴人_圖


早在幾年前,羌人中先零羌為首就組織了各部羌人頭領二百多人的大會,發誓大家忘記過去的仇怨,互相交換人質,結成攻守同盟,共同對付漢軍。要奪回張掖、酒泉等肥美草原。趙充國就給朝廷出主意,防患於未然,積極應對,防止匈奴人摻和進來,把羌亂釀成大禍。


沒料到義渠安國沒有「分別善惡」,區別對待。反而讓羌人更團結起來,對付漢兵。國難思良將,只有老將出馬。


二、老將軍


趙充國到達金城,集結上萬騎兵,往西進入羌人區。先派三支小分隊悄無聲地渡過黃河,立即紮下營寨,大軍再依次渡河。碰上百來騎羌人在周邊逡巡,趙充國不理他們:「這些小利不值一笑。」再派出偵察兵探得四望峽沒有敵軍,連夜率軍穿過四望峽,笑著對將士們說:「如果羌人派幾千人守住這天險,我軍不可能深入了。這些人根本不懂兵法嘛!」


秦漢間的羌中位置圖_圖


自信滿滿的漢軍順利進駐西部都尉府,士兵們吃好睡好,都願出戰。羌人也屢屢挑戰,趙充國命令不動。我們佔領著最好的地盤,像懸在敵人頭上的一把刀,把他們搞得寢食難安,不著急。


羌人求戰不得,要走又不行。頭領們互相抱怨說:「叫你們不要造反是不是?趙老將軍七八十歲了,很會用兵。現在咱們想痛快地殺一回再死也不行了!」老將軍把先前俘虜的羌人放回去傳話:大漢軍專們殺有罪的人,其他人不要自取滅亡。並且有人殺了罪犯歸降的,有賞。還規定了三六九等的獎勵辦法。


分化工作漸有成色,羌人的聯盟將要破裂。但朝廷也等不住了。


三、論戰


當時集結在西邊的漢軍達六萬,不少將領都躍躍欲試,要立功,要殺敵,建議先消滅其他小種羌人,再對付先零羌。漢宣帝給趙充國寫信,催促出戰,語氣相當嚴厲:你不顧及國家費用巨大,兵士長年征戰的辛苦,誰不願意用時間換取小勝利呢?現在五星出東方,大利之勢,正是進兵的好時機。


趙充國表示認錯,又給皇帝去信,讓我解釋一下:漢軍到處宣傳只打有罪的先零羌,不打無錯的其他小種羌人。現在去打他們,不正是激起第二波事件,讓羌人更加團結?只怕國家要花十來年的時間還搞不定。老夫還是認為,先打掉先零羌,其他羌人自然瓦解。



漢宣帝_圖


漢宣帝同意了趙充國的建議。於是趙充國率精兵進攻先零羌的地盤,一路把先零羌追著打,趕向湟水。有將士建議快快進攻,趙老說:「這些是窮途末路的敵人,逼急了困獸猶鬥。緩緩壓迫,跟著他,自然他只顧跑就崩潰了。」先零羌果然拚命跑,淹死戰死上千人,牛羊馬十萬多頭,車幾千輛都落入漢軍手上。

大軍進入其他羌種的地盤,秋毫不犯。其他羌種大為高興:「漢軍真的不打我們!」於是原先的頭目來拜見趙充國,表示歸還佔領的漢地。趙充國請他們喝酒吃飯,打發回去廣而告之,將軍們貪功請扣留頭目。趙老將軍一語中的地批評:「你們都是為自己著想,不為國家打算。」的確高境界。其他小種羌人不戰而降的越來越多。


四、屯田


在勝利的刺激下,漢軍求速戰的情緒越來越高漲。正好趙充國病了,漢宣帝派兩個將軍到達,充當趙充國的副手。命令當年的十二月繼續進兵打先零,如果老將軍您病倒了,就讓新來的兩將率軍出戰。



西漢版圖_圖


其時各部羌人投降了上萬人,趙充國判斷他們肯定頂不久了。計劃讓騎兵休息,在湟水兩岸屯田,以兵養兵,長治久安地把先零羌消滅。正打算上奏,進兵的詔書來了,兒子趙卯也急了,說:不要老和皇帝意見不一樣。要是皇帝派個特使來,您老人家命都保不住,還談什麼報效國家?


趙老說:「這是什麼話!我的辦法對,我就要堅持。」於是上書,反對進兵。自己只留下步兵一萬多人,留屯湟中,即解決糧草,又鎮守邊關,亦兵亦農,可以解決羌人問題。


宣帝又問:「就像老將軍你估計那樣,什麼時候才能消滅敵人,解決戰事?」


趙老再答:最高等的用兵,是貴在用謀略,而少用武力。羌人能用計消滅,硬打不行。他上呈了屯田守邊的十二條有利條件,一次次向皇帝和朝中大臣說明這項決策的正確性。


趙充國 墓_圖


漢宣帝每一回收到趙充國的信,就發給大臣們討論。開頭贊成趙老意見的十分之三,到十分之五,最後十分之八。宣帝問為什麼?丞相魏相代表說:「趙老將軍幾次謀劃,經常都正確。對軍事上的事情,我不很了解,但相信他的方法是對的。」這樣宣帝同意趙充國屯田,但也派出幾個將領出擊先零羌。戰打下來,幾個將軍殺了八千多人,同時不打戰的趙充國那兒,也有五千多人歸降。於是不打了,只留趙充國在湟中屯田戍邊。


到第二年秋天,先零羌的幾個頭領被其他小種羌人殺了,羌人全部投降,設立金城屬國管理羌人,問題完美解決,趙充國凱旋而歸。


這個七十餘歲出征,解決了西羌不穩定因素的老將軍,保證漢家在之後的幾十年,無復西顧之憂。並為後世創建了屯田戍邊這一好方法,延續千年,還仍舊是非常實用的法寶。


文:米七六


參考文獻:《漢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此人具備曹操的謀略、袁紹的實力、董卓的手段,最終卻被馬夫所殺

TAG:歷史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