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丁富平教授淺談中醫理論與養生之:脾胃養生原則

丁富平教授淺談中醫理論與養生之:脾胃養生原則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

整體指的是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繫性。包括內在臟腑器官之間,心理與生理機能活動之間,以及人與外界環境的相互聯繫。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聯繫性,機體自身的整體性、穩定性的思想,就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這一觀念貫穿在中醫學對生理、病理、診法、治療、護理、預防、康復等各個方面的理性認識中。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如肝病,發病初起,多為脾胃濕熱或肝氣鬱結,可見噁心嘔吐,脘腹作脹,大便溏瀉等。這些癥狀多是脾胃功能失調的反映,亦即肝病影響了脾胃功能所致。所以,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又如肝火亢盛,可見目赤腫痛;心火上炎,可見舌體糜爛、疼痛、舌尖紅赤;肺熱壅盛,可見鼻干喘粗;腎虛不足,可見腰酸、耳鳴等,這些都是內臟病變通過經絡影響到體表組織器官的臨床見症。(經絡學說、藏象學說)

「有諸內,必形於諸外。」

「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

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

人和自然界的統一性:自然環境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涉及到許多方面。

地理區域是外界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中醫學認為,地理環境的差異,包括與地理環境有關的地域性氣候和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的不同,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如江南土地卑弱,多濕熱,其民腠理多疏鬆,體格多瘦削。(中醫體質學說)

陰虛質:是指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五心煩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

素體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喜冷飲,面色潮紅,目乾澀,皮膚偏干易生皺紋,眩暈耳鳴,睡眠差,小便短澀,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體型偏瘦。性情急躁,外向好動。平素易有陰虧燥熱的病變,易患虛勞、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平素耐寒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

飲食調理:滋陰與清熱並用,養血生津兼顧理氣健脾。滋補肝腎陰的食物如芝麻、黑豆、糯米等;滋陰清熱的食物如生地黃、百合、龜板等。

2、恆動觀念

恆動,就是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醫學認為 「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和衰亡,都根基於運動,是運動過程所產生的。

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時,應持有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而不可拘泥於一成不變的、靜止的、僵化的觀點。

「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

五臟六腑各有自己的生理功能特點,然而都建立在臟腑之氣的運動變化之上。如在心氣的推動下,心臟一刻不停地進行著收縮和舒張運動,通過心臟的搏動,血液被輸送到全身;在肺氣的作用下,肺通過一張一縮,進行著有節律的呼吸運動,體內的氣體不停地交換著,許多表現出較明顯節律性的生理功能也得以正常進行;脾以健運不息為其特徵,脾氣充沛,脾的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功能正常,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和水液代謝才能正常,反之,脾失健運,機體會出現多種病理表現。

運動不息是臟腑的生理特點。生命過程的規律:生命在於運動,生命在於生化不息,生命在於動有常度。

就人的一生來說,機能活動也經歷著發展演變過程。《靈樞.天年》:「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真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肝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隋,故好卧。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3、辨證論治

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分析、綜合、去偽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之間的關係等,最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治病主要的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取決於「證」的性質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認識我們的脾胃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享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中醫臟器的名稱雖與西醫基本相同,但其概念並不完全一致。中醫某一臟器的功能可以包含西醫數個臟器的功能;而西醫某一臟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醫的數個臟腑之中。中醫的臟和腑不單只是一個解剖學單位,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概念。中醫對臟腑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反覆的實踐、觀察、抽象而來;而西醫對臟器的認識則主要以反覆的解剖、實驗、總結為依據。

脾在五行屬土

「土爰稼穡」。「稼穡」是指莊稼的播種與收穫,即所謂「春種曰稼,秋收曰穡」。土有播種莊稼,收穫五穀,生長萬物的作用。進而引申為土具有生長、承載、化生的特性。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古人對土別有感情,對土的作用特別重視,故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脾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1、脾主運化

脾主運化——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運化水谷功能失調,如:腹脹、食欲不振(納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運化水液功能失調,如:濕、痰、飲、水腫。「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虛生濕、脾虛水腫、脾為生痰之源。

2、脾氣主升

脾主升清——脾氣上升,並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脾主升清亦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重要因素。

3、脾主統血

脾主統血——脾有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不使其逸出脈外的作用。其原理是脾氣的固攝作用(氣攝血)。

若脾不統血,將出現各種出血證。以氣虛不能攝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稱為脾不統血。

若脾的陰陽氣血失調,將出現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

脾病常見症

腹脹納少,食後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懶言,面色萎黃。

A.或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體困重,或浮腫,或帶下清稀。

B.或脘腹墜脹,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

C.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D.舌淡胖苔白滑。

E.脈緩弱或沉遲無力或細數或細弱

脾與形竅志液的關係:

1、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2、脾在液為涎

3、脾在志為思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怒傷肝,悲勝怒;

喜傷心,恐勝喜;

思傷脾,怒勝思;

憂傷肺,喜勝憂;

恐傷腎,思勝恐。

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而惡濕。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脾陽易衰,陰氣易盛。脾主運化水液,濕邪侵犯機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僅可引起濕濁內困,還易引起外濕侵襲。由於脾的特性喜燥惡濕,故臨證尤須注重運脾化濕,特別是治療脾虛濕滯的病證,多採用芳香苦燥之品。

巳時脾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旺。巳時脾經旺,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

養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虛會導致記憶力下降等。已經要吃中午飯了,有條件的建議在家做飯多選擇牛肉、羊肉、豬肉、扁豆、番薯、馬鈴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

胃的生理功能:

1、主受納,腐熟水谷。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水谷氣血之海」。臨床強調「保胃氣」。

2、主通降,以降為和。藏象學說以「脾升胃降」概括整個消化系統功能活動。

若胃功能失調,將出現口臭,脘腹脹悶或疼痛,大便秘結;或噯氣酸腐,噁心,嘔吐,呃逆等。胃的通降相對脾的升清而言,則是降濁。胃的通降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

辰時胃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養生之道:此時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給它東西填飽,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餓久了,就會有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炎、膽囊炎等危險!

【滿意度評價通道】

動動手指,為自己的健康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脾胃 的精彩文章:

它是積食的「宿敵」,每天一杯泡水,孩子的脾胃也跟著好了
脾胃消化功能吸收易受夏天炎熱影響,這些有開胃功效的水果快了解一下!

TAG: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