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星雲大師:以舍為得,屈伸自如

星雲大師:以舍為得,屈伸自如

「捨得」一詞,最早見於《了凡四訓》,後逐漸成為一種哲理。人生的學問不是如何去爭搶,而在於如何給予,學會了「舍」才能獲得「得」。真正懂得「舍」與「得」的人,就如同一個四肢屈伸自如的人。

星雲大師有句經典禪語:舍,於人是慈悲,於己得精進;以舍為得,無處不春風。

「舍」與「得」互為因果,相互成全。舍,有給予的慈悲,放下的洒脫,歡喜的心性,清靜的靈犀;得,是「舍」的過程中不經意的回應,一張微笑的臉、一雙清澈的眼神、一句可心的話,都會讓你的心靈有如沐浴冬陽的溫暖。

人生在世,我們有太多東西不願捨棄。有既得的,有渴望的;有精神的,有物質的。「難捨」「割捨」「捨不得」反映了人們面對捨棄時的痛苦和無奈。世人常常只想索取,不想給予,只想得,不想舍。人的一生往往很多時候都在取捨之間徘徊。

人人都有「自覺」「自度」「自照」的聰慧,沒有什麼比洞悉自己的內心更為重要的了。能與不能,為與不為,得與不得,都在一念之間。倘若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里,有淡泊寧靜的心境、有明晰內心的覺醒、有審時度勢的通達,懂得收放與取捨,屈伸自如,定會達到一個「以舍為得,無處不春風」的人生境界,會有一個不一定太精彩但一定會無憾、歡喜的人生。

以舍為得,或慈悲、或精進,其間都蘊含著人生的通達與智慧。人的一生,猶如匆匆過客,有人活得淡然,有人活得熱烈;有人活得辛苦,也有人活得罪惡。無論怎樣的人生,都一一對應了內心對生活最初的夢想與堅持。

舍,予人、予物,是一種慈悲向善、寂然歡喜的情懷,是每個人努力修為的人生方向。若能心懷悲憫,一草一木均是有生命的個體,也有快樂與疼痛之真切。

舍,要能以慈、以利,也就是要能給人善法,要能給人利益。《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bèn)己身。」施捨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外在的舍僅是一種形式,內心的舍才是關鍵的。

舍,予已,是一種自省自悟的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一旦清楚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且該做到何種程度,便需要堅定信念去追求,從而達到內心的潔凈與圓滿;倘若不能做也做不好,仍固執地去做,這樣的堅持便是愚魯,久而久之,只會讓自己處於一種糾結、痛苦的境地,不自覺地背離了自己的內心,欲得反而失之。

漁人在捕魚,一隻小鳥飛下,叼走一條魚。有許多隻烏鴉看見了小鳥喙中的魚,便聒噪著追逐。小鳥不論飛東飛西,滿天的烏鴉都緊追不捨,心神渙散時魚便從嘴裡掉了出來。那群烏鴉朝著魚落下的地方繼續追逐。小鳥卻如釋重負,棲息於枝頭,心想:這條魚,讓我恐懼煩惱,現在捨棄了,反而內心平靜,沒有了憂愁。

沒有陽光,我們會得到璀璨的繁星;沒有金錢,友情會滋潤我們的心田;脫去虛偽的外衣,便獲得真實自我;擺脫聊賴,就能實現逍遙;拒絕浮躁,便會腳踏實地;拋卻功利,輕裝便能上陣。

懂得放手和捨去,是明事之舉。勇於捨棄是一種現實需要,善於捨棄是一種處事藝術。

星雲大師在《以舍為得》的文章中這樣說:「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關係,就如同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嗔愚痴。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有一個民間故事:父親樂善好施,經常幫助他人,他反而家財萬貫。而他的兒子卻性情貪吝。等到父親去世,兒子掌權,千方百計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後天災人禍,家遭不幸,一無所有。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得失有天壤之別。

生命之舟載不動許多慾望,要想抵達理想的彼岸,只有輕載,果斷地拋棄那些應該放下的東西。慾望之海浩瀚無邊,所以,捨棄金錢、地位和權勢,捨棄追名逐利的疲憊與煩惱,捨棄一切身外之物,才能得到健康、快樂和幸福,才能品嘗到生活的芬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塵煉心好修行 的精彩文章:

每動一個善念,都會開花結果
你在低谷中受的苦都是資糧

TAG:紅塵煉心好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