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的奇葩英語教材,中文讀音注釋,簡直逆天了!

清代的奇葩英語教材,中文讀音注釋,簡直逆天了!

隨著英國殖民地的快速擴張,英語成為了大半個世界的通用語言。而在近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美國具有了經濟和科技的霸主地位,英語成為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用語。

我國也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將英語作為主要學習的外語列在課本之中。但是我國學習英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尋到清朝末年,學習的方式也和現在截然不同。

曾經有一本清朝時編寫的英語教材,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的人是如何學習英文的。這本書通篇都是繁體字,在開頭幾頁還印有「咸豐十年」。也就是說是在1860年出版的。在開篇和我們現在的書本一樣,是分門別類的目錄,還有讀寫的提示。

目錄之後,就是正文內容了,每頁都畫有12個一樣大小的方格,最上面的是翻譯過來的中文注釋,中間的是英文,最下面的是漢字代替的音標。「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的中文翻譯為「減一半就是了」。

但是其中文讀音的注釋卻讓學過英文的人讀起來感覺非常奇怪。「肋司、氓、哈夫、啞夫、尤、濮癵司」就是上面英文的中文讀音注釋。我估計這樣的發音,英國人估計也聽不不懂。

像China的讀音注釋「柴諾」,doctor讀音注釋「諾克拓」,都讓人一頭霧水。可能在晚清時的官話和現在的普通話發音還是有著一定的差別,所以我們現在讀起來才那麼彆扭。

在晚清時期,還沒有出現音標的時候,這些古怪的英文發音讓當時學英文的清朝人非常的為難,就連林則徐從55歲開始學英文,也是用這種漢字讀音來死記硬背一些專用的英語單詞。

但是,按照一些語言學專家的觀點來看,這些教材面對的應該是英文的初學者,並且應該會有老師對其英語發音進行一定的指導。

在洋務運動興起之前,中國人學習英文應該都是用中文注釋讀音的方式來死記硬背。直到洋務運動興建西式學堂之後,引用來自美國人編寫的英文教材,才開始學習音標,而甲午戰爭失敗後,真正的英文原版教科書才進入我國。

而在我們現代社會,學英文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網路直播,有英文網站,想提高發音還可以聽英文新聞和看美劇,比當時國人的條件可以要好太多了。再加上現在翻譯軟體的流行和人對話甚至可以直接用軟體進行。不由得讓人感嘆當時學習的艱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馮趣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兵馬俑在日本展覽時,被一暴徒突襲砸毀,中國為何不追究!
清朝一文盲將軍,被敵軍包圍時,畫圈圈向曾國藩求援,結果很意外

TAG:老馮趣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