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付睿:對新事物的追尋之旅

付睿:對新事物的追尋之旅

[ 導讀 ]清華-青島數據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據院」)自2014年4月成立以來,秉承「學校統籌,問題引導,社科突破,商科優勢,工科整合,業界聯盟」24字指導方針,搭建跨學科交叉融合平台,創新跨學科交叉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大數據思維和應用創新的「π」型人才。

由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數據科學研究院及相關院系共同設計組織實施的「清華大學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通過整合建設課程模塊,形成大數據思維與技能、跨界學習、實操應用相結合的大數據課程體系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大數據分析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

四年來,來自全校31院系的1136名同學參加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至今共有209位同學通過課程學習和實踐獲得由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頒發的「清華大學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證書」。

清華的數據科學人才培養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讓我們通過傾聽優秀的大數據人才講述他們與「大數據」的不解之緣,一起尋求答案吧!

「說起來,我應該算是清華第一批讀數據科學方向的碩士生!」一聊到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付睿就打開了話匣子:「我的導師張佐老師是學校里較早一批推崇數據科學教育的老師,而我也在大四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數據科學對於日後的科技社會將有著很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所以在那時我就已經在這個方向上探索和實踐了。」

而與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的相遇,則為付睿在數據科學方向的研究中留下了濃墨淡彩的一筆。「我碩士期間的研究課題是圍繞『深度學習演算法在交通流量中的預測』展開的。最初接觸到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這個概念,是在張長水老師的課程中,這門課也是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的一個重要課程,真的是乾貨滿滿啊。在這門課中,我學習到了一些關於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基本演算法,比如SVM/KNN/CNN等等,而這些知識對我之後的研究課題有著很大的幫助。

然而數據之路漫漫,挑戰良多,荊棘猶在。

「最初接觸一個新的領域,大家都會有一個迷茫期,尤其是同一個實驗室里幾乎沒有人做這方面研究的時候。你要面對獨立前行的困難和迷茫,面對未知的擔憂和恐懼,遇到具體的問題不知道該請教誰,代碼寫錯了也不知道該找誰幫著看看,這些都會導致入門很慢。剛開始接觸的時候真的蠻痛苦的,從環境搭建到論文閱讀和演算法原理理解都有困難。但是我本身非常喜歡新鮮的事物,也很願意嘗試一些前所未用的東西。因此索性我就開始求助其他實驗室中專門研究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學長學姐,去請教他們關於架構和演算法上的問題。這一路走來,我覺得這是快速走過新手入門階段的一個捷徑。」

「在這裡也特別謝謝我的導師,她一直提點我要『走出去』再『走回來』,一方面會獲得知識上的提升,同時也會結識一些行業中非常優秀的前輩,提升自己的視野。」

說到這裡,付睿也同時提及了另一個有助於他大數據學習的小捷徑。「還有一個就是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中其實有一個很明顯的特性——同學們都是來自不同的學院,有不同的背景。因為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你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那麼當你有一票不同背景的同學在身邊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事情變得好解決的多。像是計算機系、軟體學院的同學可以跟你一起探討關於技術層面的問題,文科背景的同學會跟你一同探討關於大數據應用層面的問題,非常有趣,非常高效!

採訪的過程中我們天馬行空地聊了很多,不得不感嘆這個學大數據的男孩思路之開闊一點都不像是一名剛剛步入社會的少年。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他對「跨學科學習」的感悟:

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你感受到更多的是原來世界是如此的一致。即:在一個領域成立的結論,在另一個領域,換一個場景,會相似地復現類似的結論。而這種原理和現象,非常有助於我們加深對現象背後的哲學思考,加深我們的思維深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據派THU 的精彩文章:

專訪清華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
開放數據平台、助力國家實驗室:盤點默默耕耘在數據科學領域的清華力量

TAG:數據派T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