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每月薦書之七月讀物

從父母退休開始,我才留意到他們真的衰老了許多。

和年輕時照片上神采飛揚的模樣相比,如今容顏上留下的都是歲月的刻痕,身體也有著或大或小的病恙。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也會越來越衰老,而不得不面對死亡的問題。

對於死亡,我也曾思考過。若死亡只是一瞬間的事,我毫無畏懼。但死亡若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則覺得可怕。

英文中有個詞dying,形容的是奄奄一息,行將死亡的狀態,這個垂死的狀態才令人生畏。

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

但是,出生、成長、成熟、衰老、死亡,是人生的一個自然過程。

人終有一死,無論是自己,還是父母,當那天來臨或是在來臨前的那段掙扎過程,該如何應對?

當父母無法維續獨立自助的生活時,我們該怎麼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和父母說些什麼?應該如何從容坦然地面對生命的終結?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且覺得別無他法,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

但當我看完這本《最好的告別》,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使我認識到另一種面對死亡應該持有的正確方式和理念。

此書的附標題是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我想這是一本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和閱讀的書籍,因為遲早你會進入人生的最後一關。

此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是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哈佛醫學院教授,《紐約客》等雜誌的醫學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受到金融大鱷查理?芒格大力褒獎的醫學工作者,《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

在書中,作者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癌症晚期病人的不當處置,並以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做為支撐。

作者主要討論了3大話題:面對衰老的心態,護理和養老,臨終醫療。

1,面對衰老的心態

隨著經濟發展和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高齡老人已不罕見和稀缺。

但是壽命的延長往往伴隨著生命質量的下降: 各類慢性疾病,記憶力衰退,腦萎縮,失能,甚至失智。變老,就是身體器官逐漸走向衰竭的過程。

這一切都屬於正常現象,過程是持續的,可以延緩,卻無法終止。

有些老人會有不服老,或者不適應變老的心態,但是衰老卻是宿命。

老年生活中需警惕存在的潛在風險,特別是跌倒。因為老年人的大腦已經萎縮,其中的灰質丟失使顱內空出大約2.5厘米的空隙,大腦其實在他們的顱內晃動,一旦跌倒,很容易發生顱內出血的病況。

面對衰老,老年人應該時刻關注身體的變化,警惕營養、藥物及生活狀況,思考生活中不可治癒的情況,做出必要的改變來重塑衰老。

承認年紀大了,才能坦然面對生活,從而活得自然

2,護理和養老

衰老,就是一系列持續不斷的身體功能喪失。

當身體器官功能衰退,太虛弱以致無法獨立生活時,對老人而言,養老院似乎是最好的歸宿。

在那裡,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有一套完善的體系來評估老人的身體功能。

安全和健康,是療養院機構的護理目標,也是子女希望老人身體安好唯一的願望,卻往往忽視了老人們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在家中,老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這是一個有掌控感,歸屬感的地方。家,猶如水之於魚的重要性。

但養老院中的生活通常都被程序化,毫無自主權。厭倦感,孤獨感,無助感,也就成為療養院的三大瘟疫。

醫護人員只專註於老人身體的修復健康,而非心靈的滋養。

而最好的養老機構,是能夠給人以「家」的感覺的地方。在那裡,老人可以飼養寵物,有著豐富多樣的娛樂活動,可以有自己的隱私、且提供友善而個性化的服務。

此外,子女把老人送進療養院,希望的是老人的安全,自己的心安,卻很少會想或去問:這是我媽媽或爸爸想要的,喜歡的,需要的地方么

老人年紀越大越是趨向於和熟悉的人在一起,越是需要子女的陪伴和傾聽,需要他人對於自身價值感的認同。

孝順的子女大多願意提供給老人舒適的晚年生活,卻沒有意識到其實做得還遠遠不夠。

人一旦老去,就會有種被社會置棄或無用之感。衰老伴隨著脆弱,當老人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如何讓其生活得有價值感,因為他們也有「被需要」的心理訴求。

這是養老機構和身為子女都應該值得深思的問題。

3,臨終醫療

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人,只是各自的期限不同。當被醫生告知大限來臨的時刻,何時該努力治療,何時該放棄治療?

這,是個艱難的問題。

作者認為,無論是由於年齡還是健康不佳所致,隨著能力的衰退,要使老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需要警惕認為醫學干預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預,修復和控制的衝動。

身為子女,都希望醫生能盡最大努力延長老人的生命,卻忽視了老人本身的感受和願望。

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里,使用機械呼吸機,電除顫,胸外按壓,身體插滿導管的晚期患者,其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的質量比不接受治療的病人差很多。

子女希望老人多活些時日,但是這些披著新技術外衣的治療,對老人而言,卻是身心的雙重摺磨:一輪又一輪的化療,只會讓生命更為衰弱,藥物慢慢蠶食老人的虛弱肉體,生還的希望卻渺茫不清。

如果能夠在病情不可逆的時候,家屬和醫生放棄生拉硬拽式的搶救,多考慮重病患者心中真正的願望和訴求,比如避免身體上的痛苦,增加與家人和朋友間的溝通,記錄臨終遺言等,無論對於家屬還是患者,會有心理上的很大安慰。

在臨終時,採取善終護理,在家人的陪伴和醫護人員的幫助下,讓病患儘可能地如同正常人享受最充分當下生活,實現他們的心中所願,才是真正最為重要的事。

結語

這本書雖然探討的是美國社會的護理和養老狀況,但在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中國社會,書中內容所帶來的啟迪,卻意義深刻。

在看這本書前,我對臨終醫療的態度也是儘力搶救,但是看了此書後,對臨終醫療有了更為清醒和人文關懷方面的認識,知道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成為明智的患者家屬或病人。

對待病人和老人,我們沒有意識到,除了安全,健康,長壽,他們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善待這些需求,結局對老人重要,對子女而言,更為重要。在他們口中,親耳聽見他們自己講述願望,聽到他們親口說再見,這一切,讓逝者和子女,內心都得以安寧,這才是最好的告別。

在死亡來臨前,認真地思考死亡,擁有面對死亡的正確態度。

生時愉悅,死時坦然,才能成就生命的圓滿。

-END-

關注「小築文心

持續學習,共同成長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築文心 的精彩文章:

TAG:小築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