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從醫案入手談方證對應

從醫案入手談方證對應

從醫案入手談方證對應

□ 王怡然

從醫案入手談方證對應

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常言:「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關鍵就在於方證是否對應。可以說,方證對應是準確運用經方的一把金鑰匙。那麼什麼是方證對應,又如何做到方證對應,避免機械死板、生搬硬套?現摘選胡希恕醫案一則來談筆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周某,男,8歲,北京市房山縣人。1978年12月10日初診,主訴:手足扭轉2年。

患者於1977年拉小提琴時感右臂屈曲不利,後又發現左下肢外翻,走路時左腿拖地抬腳困難且逐漸加重,4月於本市醫院檢查謂「平足」,到某醫院,予多巴胺治療不效,又在某醫院診為「痙攣性扁平足」和「錐體外系病」,稱此病無法治。頸椎X片報告正常,頭顱相正常,腦電波圖檢查正常。既往有間歇性頭痛伴嘔吐證。現症見:左足外翻,右手屈曲費勁,有拘攣震顫,不能用右手寫字,自己站不穩,站則欲跪,走路時重心前移,左腿肚石硬伴疼痛。口流清涎,每有嘔吐時頭左額部疼痛。頭向左斜,手足涼。脈浮緊弦。

與吳茱萸湯、大黃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兩方交替服用。

處方一:吳茱萸10克,党參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

處方二:大黃6克,附子10克,細辛6克,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當歸6克。

二診(1979年1月15日):上兩方交替服各12劑,頭痛嘔吐清水6劑已。現右手能寫字,左下肢癥狀有好轉,但右下肢反較不利。脈弦。再予方二原方,十劑。

三診(1979年1月28日):下肢癥狀繼見好轉,予大黃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合桂枝茯苓丸。

處方:大黃6克,附子9克,細辛6克,白芍20克,桂枝9克,茯苓15克,桃仁9克,丹皮9克,炙甘草9克。

四診(1979年3月25日):左下肢完全恢復,左腳尖稍向內,行路基本好轉,頭向左歪已,脈細緩。予大黃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

處方:大黃6克,附子6克,細辛6克,赤白芍各18克,炙甘草18克。

五診(1979年4月8日):左腿肚稍痛,上樓梯爬山皆正常,最近幾天食納較差,苔薄白舌尖紅。與3月25日方,加生苡仁15克,減炙甘草為15克。

按:患者初診時口流清涎,嘔吐時伴頭左額部疼痛,手足涼,無熱象癥狀,證屬太陰病里虛寒,胃虛寒飲沖逆所致,故以吳茱萸湯治之,溫中祛飲治水氣上沖,服6劑則頭痛嘔吐已。吳茱萸辛溫,《神農本草經》謂「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佐以人蔘、生薑、大棗健胃補虛止嘔之品,故治胃虛寒飲沖逆、因食谷欲嘔者,或乾嘔吐涎沫而頭痛者,或嘔而胸滿者。

三診患者手足涼,左足外翻,走路時左腿拖地抬腳困難,左腿肚石硬疼痛,頭向左斜,嘔吐時頭左額部疼痛,此類偏於一側的拘攣疼痛證候,大多屬久寒夾瘀、筋經失養所致,脈緊弦亦為寒實之脈應。應以溫下之法治之。故予大黃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加當歸,治以溫通化瘀、養筋和血。大黃附子湯,大黃伍以附子、細辛之熱葯,且附子用量較大,而少量大黃又可活血通絡,此即所謂溫下法而治寒實夾瘀而宜攻下者。芍藥甘草湯,即甘草湯伍以緩拘攣治腹痛的芍藥,溫中養血,緩急止痛,故治腹攣痛或身體其他部位攣急疼痛。大黃附子湯不僅能治脅下偏痛,無論身體哪一部分,凡偏痛在一側,多屬於久寒夾瘀,用之多效。這種偏側的疾患,除疼痛外,其他如肌肉萎縮等疾病,仿此溫下之法亦有效。

大黃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服20餘劑,左下肢癥狀大見好轉,右手亦能寫字,再合以桂枝茯苓丸,溫下的同時增加祛瘀藥物,繼服,前後共治療4個月,左下肢完全恢復,行路基本好轉,上樓梯爬山皆正常,頭向左歪已愈。

吳茱萸湯的特異性方證

口流清涎,嘔吐時伴頭痛,為吳茱萸湯的特異性方證。胡希恕總結了本方證的要點:胃虛寒乾嘔吐涎沫、胸悶或頭痛,無熱象者,本方具有捷驗。偏頭痛,尤其偏於左側者,大多屬於本方證。那麼是不是只要見到乾嘔吐涎沫,就可以用吳茱萸湯呢?答案是否定的。乾嘔吐涎沫,從病機大致可看作里虛寒水飲不化,向上沖逆。或以里虛寒為主,或以水飲上沖為主。里虛寒為主則可能有吳茱萸湯、甘草乾薑湯、半夏乾薑散、苓甘五味姜辛湯、真武湯、理中湯、四逆湯等方證,其中吳茱萸、半夏辛溫而降,溫中降逆化飲;乾薑、細辛溫中,可健胃增強化飲,針對涎沫多,附子更強壯機能,加強水飲之溫化;而水飲上沖為主大致可有五苓散、苓桂術甘湯、小青龍湯等證,主要用桂枝降沖逆,茯苓、白朮化水飲。故一定要先清六經、析八綱,在此基礎之上再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才會有效,而不是說只要出現條文裡面的癥狀就可直接套用該方。

又如,本案中患者服吳茱萸湯6劑,頭痛伴嘔吐清水已,說明水飲漸化,唯有偏於一側的肢體拘攣扭轉癥狀,而又無明顯熱證,病程日久,故考慮為久寒夾瘀、筋經失養所致,治以溫通化瘀,養筋和血,予以大黃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並以桂枝茯苓丸治之終獲痊癒。

方證對應非方症對應

《傷寒論》第317條通脈四逆湯其方後注之曰「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此條正是「方證對應」於經方醫學理論體系的真實反映,亦是「方證對應」的點睛之筆。孫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九》序文中說「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需有檢討,倉卒易知。」林億在《金匱要略方論·序》中言「嘗以對方證對者,施之於人,其效若神。」柯琴《傷寒來蘇集》中曰:「仲景之方,因病而設,非因經而設,見此證便用此方,是仲景活法。」 也都充分體現張仲景「方證相應」的學術思想。

關於六經八綱辨證的順序,胡希恕在《辨證施治概論》中講到,「病之見於證,必有病位,復有病情,故八綱只有抽象,而六經乃具實形。八綱雖為辨證的基礎,但辨證宜從六經始。《傷寒論》以六經分篇,就是這個道理。六經既辨,則表裡別而陰陽判,然後再進行寒熱虛實的分析,以明確陰陽為證實質。至此則六經八綱俱無隱情了,是亦自然而然的辨證順序也。」

疾病雖各有不同,但都有一般的規律,即六經八綱。中醫治病是辨證論治而不是辨病論治,在此基礎上,胡希恕提出了辨證施治的實質,即「於患病機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臨證應先辨六經再辨方證,辨方證必須建立在先辨六經的基礎上,辨六經即可明了病位、病性,則治法可定,但若要取得良效,則仍需進一步細辨方證,使「病皆與方相應」。此即「辨六經,析八綱,再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之辨證大法。(王怡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如何識別隱性郁證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