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暢銷書《樞紐》作者舒展來蓉縱論大歷史

暢銷書《樞紐》作者舒展來蓉縱論大歷史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攝影報道

2018年6月30日下午,歷史學博士施展,帶著他的暢銷書《樞紐:3000年的中國》在成都方所舉行了一場公開演講。施展發揮他雄辯的口才,以「從世界發現中國」為題,再次闡述了他的歷史觀。

凡關注閱讀市場的都能感受到,最近幾年國內興起「歷史熱」。大量從各種視角分析中國歷史的歷史著作,不管是學院派學術風格的,還是跨學科的通俗路徑,都試圖從歷史河流中分析理解當下的精神資源。中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其崛起本身會帶來一系列的自我認知的身份焦慮: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什麼,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也吸引著大量學者去思考,探索。身為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的青年學者施展,是其中之一。

《樞紐》作者施展(右)

施展2008年在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政治思想史、歷史哲學等。現執教於外交學院外交學系。中國的現實歷史處境,觸發他進入深入思考之中,「最近十幾年中國的迅猛成長,已經帶來了一些內部和外部的失衡,更糟糕的是,我們至今還難以恰當地理解這些失衡。之所以難以理解,追根溯源,可以看到我們都在同一個理論上走進了困境,就是我們無法說清楚什麼是中國,無論是從對內還是對外哪個方面。」

帶著這種憂慮,施展花費八年時間,力圖用更系統的方式,對「什麼是中國」以及「中國未來走向哪裡」給出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解釋。最終他的思考形成一本50萬字的《樞紐:3000年的中國》。這本書曾經出現在2017年12月31日晚,「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現場羅振宇的推薦之口,之後也成為一本現象級的暢銷書。

演講中,施展妙語不斷。比如他認為,與其說是缺少知識的啟蒙,不如說是呼喚精神的解放。也就是說,知識不欠缺,欠缺的是對知識的判斷。比如施展指出,對中國的超大規模性的理解,是理解中國問題的一個根本前提。它首先體現在中國人口的超大規模和中原的連片農耕地區的超大規模上,在古代,這就構成中華文明區與其他文明區的重要區別。

作為一本暢銷書,《樞紐》這本書到底有哪些特點呢?首先的一個亮點在於,舒展在《樞紐》一書中,嘗試建構了一種對邊疆中原關係的新解釋框架,打破了傳統史觀。基於古代中國各個地理-生態亞區域的生存邏輯,施展找到一個解釋框架,即只要中原不統一,草原就不會統一,只有中原統一了,草原才會統一;反過來,草原的統一,會給中原巨大的軍事壓力,構成中原帝國的生存第一約束條件,由此規定了中原後來的一系列演化邏輯。中原與草原作為一個體系,共同演化,所謂的中國史,就是這個體系的演化史。

另外的亮點還在於,鑒於所處理的問題複雜性超過一般,施展發現無法在任何單一學科的話語中完成。他採取了將地理、歷史、哲學、經濟、思想等各個學科營養進行綜合的方法,考察了作為多元一體的農耕文明、游牧文明與海洋文明互動的中國大歷史,表現出湯因比式的歷史哲學視野。在碎片化的時代,施展帶有明顯的問題意識,採用整全的、世界史的視域,不是講歷史故事,而是試圖在講歷史哲學。這是令人讚賞的。

施展提到,說清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才能擺脫身份焦慮,看懂中國歷史演進的邏輯,理解到自我與世界的一致性,將其龐大的力量轉化為建設性力量,成就自己的歷史地位。探討作為中國人的心理基礎是什麼。試圖去理解當下的中國,理解當下的時代,理解自己國家與世界的關係。「而只有歷史地理解當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的「實然」,才能做出更準確更有意義的「應然」的判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攀枝花至南京航線7月6日開通 跨越兩地僅需3小時
巴西鋼琴大師弗萊爾年逾七旬演繹貝多芬征服蓉城觀眾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