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動物的痛苦並不僅僅是種感覺,而是為了交流?

動物的痛苦並不僅僅是種感覺,而是為了交流?

在公園的遊樂場中,如果你留心觀察那些玩耍嬉戲的孩子,遲早會遇到某個跑來跑去的孩子不小心跌倒在地的情況。這個孩子或許會出現片刻的沉默。但緊接著就會環顧四周尋試圖找尋些什麼,當瞥見自己的家長時,最終爆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哭聲。這個孩子哭的順序並非意外,這是一個信號。這樣,才能讓正低頭看書的家長在聽到哭聲後抬起頭來,並立即衝過去進行安撫。在未發一字的情況下,孩子成功得吸引了可減輕自己痛苦的人的注意力。

Jlhopgood/Flickr

痛苦為什麼會存在?它在人類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它的生物功能卻更加令人好奇。痛苦不同於純粹的傷害感受(nociception)——一種能夠感知並遠離毒性刺激的過程。但是,痛苦並非僅僅是一種記錄我們應該避開的事物的標記而存於我們的認知中。它自身就是一種體驗,是一些我們能主觀感受到的東西。

我們內心對痛苦的感受,會通過表達而成為外部社會世界的一部分。我們能輕易地接受非言語類的情感交流,並且深知這種交流能帶來的益處,例如安慰。但是,當遭受痛苦的是非人類的其他動物時,科學家們卻傾向於認為這僅僅是由於被傷害而產生的副產品。而將痛苦的目的看作是動物之間的一種信號,則會上升到將動物擬人化的問題。

已經有大量證據表明,非人類對痛苦的表現具有深刻而固有的交流價值。以羊羔或小鼠寶寶的哭聲為例,這能為它們贏得來自母親的安撫和舔舐。又或者,吱吱作響和扭動的老鼠能吸引其他老鼠的注意。這種關注與安慰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傷害的不良感受,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緩衝。當羊羔在經歷痛苦的過程時,如果附近有它的母親或其兄弟在的話,它會比只有隻身一羊的情況更不易激動;在老鼠身上也出現了類似的經歷。

這並不是說傳播痛苦得到的反應總是引發關懷。有時候,當大鼠看見其他大鼠痛苦的面部表情時,會做出逃離的表現,或許是因為目睹痛苦會令它們太過於焦慮不安。同樣,羊會用頭來頂撞那些表現出痛苦的同伴,這也許是為了阻止它們吸引掠食者的注意。

這就是將傷痛顯示出來的一個缺點——這是一種既能夠吸引朋友、也可以吸引敵人的信號。更加微妙的痛苦表達,例如通過面部表情,或許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例如面部表現出怪相既能將痛苦的信息傳遞給附近的同伴,但又不會將其立即暴露給潛伏在灌木叢中的掠食者。事實上,許多能在面部表現出痛苦的動物,如兔子、老鼠或綿羊,都是易受攻擊的獵物。

那麼,為什麼動物會注意其他動物是否痛苦呢?最簡單的原因是,這種行為非常的不正常,是一種能在日常背景下脫穎而出的簡單刺激。另一種更合理的解釋是,關注他人的痛苦能獲得一些收益。正如動物在物理環境中尋找有關食物或威脅的位置信息一樣,對社會環境的關注可讓它們收集到與即刻、過去和未來情景有關的信息。

比如說,某個動物因落入洞中而受到傷害,其他動物就能學會規避這種危險。它們能從其他動物表達出的不適感中推斷出潛在的危險。恆河猴、斑馬魚、地松鼠和土撥鼠等許多動物,就能從對同伴經受痛苦的觀察中學到經驗。還有一些動物只需見證過一次痛苦就可從中吸取教訓。

那麼為什麼不能把非人類的痛苦看作是一種交流呢?部分原因是源自於笛卡爾的關於心靈與身體的分離信念的一種遺留,在這種信念中,動物被認為不具有思想。還有一個事實是,其他動物的世界體驗與我們完全不同。我們可以知道朋友的痛苦表現之下的含義,因為我們也有過相同的經歷,所以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但動物的苦痛對我們來說更加陌生,所以很難將自己置於它們的處境。

第三個原因在於我們沒有把握非人類的動物反應背後的機制和可能的精神狀態。我們知道有一些物種具有動機驅動的行為能力,而這些都與感官記憶、情緒記憶和大腦中的學習區域有關。但是,我們並不清楚動物能對某種情況進行深思熟慮過地評估並做出決定的程度。

長久以來,痛苦行為一直在進化或適應性方面被解釋為動物逃跑、癒合並因此存活下來的一種方式。這種令人不愉悅的情緒體驗充當了警報的作用,能向物種發送信號,以阻止它們正在做的事情,並使它們逃離當前的情境。特定的行為,比如舔或揉,可以通過干擾發送給大腦的疼痛信號來減少不愉悅感,足以讓動物自己決心逃脫。一旦安全之後,躺下或保護受傷部位可防止進一步受到傷或避免新復原的組織遭受損害。如果動物學會將這種負面經歷與特定地點、事件或刺激聯繫起來,那麼它們所受到的傷害就能幫助它們在未來規避危險的情況

如果痛苦已經演變得具有交流用途,那麼群居動物應該比獨居動物更多地表現出痛苦,因為群居動物具有可以交流的對象。而且,自然選擇也應該更有利於誠實的行為,而不是操縱性的行為,因為表現出痛苦具有將自己的弱點暴露給掠奪者的風險。

這些想法都仍待被徹底檢驗。沒有任何對痛苦行為的潛在適應性解釋是相互排斥的;只是科學家還沒有很深入地思考交流理論。認真的將痛苦視作為一種社交信號,意味著真正地拋棄笛卡兒的舊觀點——不再將動物視為只是一個「黑盒子」,而是研究它們生物電路中的反應。

撰文:Mirjam Guesge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理 的精彩文章:

已存活千年的老樹,為何突然死亡?
地球上那些最早期的複雜生物體,為何越長越高?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