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到一半的興趣班:半途而廢VS堅持到底?

上到一半的興趣班:半途而廢VS堅持到底?

引言

今天的案例來自於一位諮詢的媽媽,經過本人的同意,匿名作為公眾號案例分享。主題是關於女兒的暑期興趣班(游泳課),上了幾節課之後遇到了一些阻力,不願繼續學下去。這位媽媽不知該如何解決,是乾巴巴的鼓勵孩子堅持到底,還是任由孩子半途而廢呢?

觀點

堅持到底VS半途而廢?

正值暑期,這個問題我想會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在非常感謝這位媽媽對我的信任之餘,也很感謝她能夠同意讓我在這裡分享這個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有著相同疑惑的家長。

育兒的路,就像升級打怪一樣,還好有大家一路同行,所以,從不孤單。

問題描述如上圖,為了方便觀看,我直接放上截圖。

經過與媽媽的溝通,了解到孩子是女生,今年7歲。下面咱們來對問題做一一分析。

不被所謂的理性「欺騙

堅韌不拔固然很好,但是作為成人應該明白,堅持太難

首先,作為一名兩個孩子的母親,我非常理解這位家長的感受。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有優秀的品質,其中堅忍不拔、迎難而上是我們對孩子的一個代代相傳的「執念」。

但很不幸——堅韌不拔是非常好的品質不假,但人生,真的不是所有事兒都能夠堅持到底的。所以我首先要說,不要被所謂的理性欺騙。

咱們成年人,尚且做不到所有事兒都堅持到底。比如說,看到別人跟老外聊天666,說要學英語,結果堅持幾天之後放棄了,嫌背單詞太麻煩;

比如說,決定不對孩子發脾氣,結果早上孩子起床一磨蹭,馬上怒從中來,一秒破功;又比如說,看看支付寶賬單,發誓再不剁手了,結果碰上雙11,難免還要血拚幾件……

太多的例子,不勝枚舉,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大腦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孩子呢?也正是因為堅持太難,所以那些大部分好習慣都堅持下來的人,才成了為數不多的牛逼閃閃的行業大牛。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孩子想放棄就放棄了,我們作為家長也不管不理。而是說在我們家長內心,首先不要鑽進牛角尖里。

如果你抱著"這件事放棄了,孩子就不能學會堅持到底,以後一生就毀了"這樣的想法跟孩子溝通,那多半溝通無效。因為你已經預設立場了,無法真正感受孩子的感受,也就不能夠客觀跟孩子溝通。

其實對於興趣班,原本就是重在感受——畢竟很多項目,孩子並沒有接觸過。他憑著自己的想像和最初的一點興趣決定要學習,可在學了幾節課之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兒,也是非常正常的。

要防止這一點,家長需要把功夫做在前面,多帶孩試聽、考察,謹慎報名,可以先試著報幾節體驗課,提前約定好至少要上夠一個周期(說白了就是說至少把交過的錢上完為止)。

分析背後的原因

不難看出,這位家長自己已經說出來孩子不願意繼續上的原因了。

總結來說,一是覺得老師太過嚴厲(孩子怕什麼就非要讓孩子幹什麼),二是在學習過程中有了不好的體驗(感覺自己要掉下去、嗆水了),因此產生了恐懼和退縮的情緒。

這些情緒對旁觀者來說,可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誰學游泳不嗆水呢?但,說這話就好像說「哪個女人不生孩子」一樣,沒有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嗆水可怕嗎?當然可怕啊!我就嗆過水,實不相瞞,那一瞬間我以為自己要死了。對於一個7歲的小姑娘來說,這足以讓她產生放棄的想法了,更何況,老師還比較嚴厲。

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共情。

共情的目標,絕不只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你能夠理解她,更重要的是,通過共情,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理解和包容之後,能夠把心中的負面情緒宣洩出去。

陷入情緒中的人是無法理智思考的,這個時候再多、再好的道理,也沒有任何作用。只有情緒宣洩出之後,孩子才更能夠客觀的去考慮問題、面對現實。

為什麼共情那麼重要?

我們試想一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技術性問題,老師還比較嚴厲,回家告訴爸媽,結果爸媽只是輕描淡寫的說「誰學游泳不嗆幾口水啊!要堅持到底,不能輕易放棄啊!」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一定會是恐懼而無助的。這是作為家長,我們都不想看到的。

幸運的是,諮詢的媽媽已經接納了孩子的情緒,這一點做的特別好。那下一步怎麼做呢?

最大的能力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想作為家長,都會認同「最大的能力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孩子在離開我們之後,會遇到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工作問題、婚戀問題、甚至於和自己相處的問題……我們不可能事無巨細,教會孩子所有的事情怎樣解決,所以,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怎樣解決獨立解決問題。

因此在共情的下一步,我會主張大家引導孩子自己想出解決辦法。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可能會這樣說:「媽媽現在已經知道你的想法了,也很能夠理解你不想再繼續去上課的原因和心情,媽媽也支持你,但是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我們已經交過錢了,怎麼辦呢?你有好的辦法嗎?」。具體怎麼跟孩子說,具體的遣詞造句,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特點,需要家長自己來想如何跟自己的孩子溝通。

諮詢的媽媽,也就是在這一步卡殼了,她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是接納之後呢?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了。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責任還給孩子——畢竟,課還是孩子的課,問題是孩子的問題,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是可以解決的。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一旦提出了解決方案,無論是不是家長心目中理想方案,家長都需先鼓勵、肯定孩子邁出了獨立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果方案確實可行,可以鼓勵孩子依照方案來嘗試。如果方案有硬傷,客觀指出即可,無需過多說教。有時候,放手之後你會發現孩子解決問題會有無限種可能性。

如果孩子堅持還要放棄怎麼辦

有的媽媽會說「您說的我也認同,但是如果溝通了之後,孩子不由分說就還是要放棄,怎麼辦呢?就這麼由著他浪費錢?」

對這個問題,其實真的沒有萬能答案。正面管教里有一句話說,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適用於任何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而最了解的孩子的人,當然是父母。如果是果果出現了這種情況,我可能會選擇讓他緩衝一下。因為他抗壓能力還不錯,我從小也比較注重對他「承擔責任」的培養,所以我會告訴他「咱們可以暫停一節課,等下一周你休息夠了,再去上課」。

這一點,需要家長結合自己的規劃,根據對孩子的了解來決定。

解決了問題不代表萬事大吉

解決一個問題後,要隨時做好準備迎接下一個問題

經過與諮詢媽媽的聊天,她表示下午會跟孩子再溝通一下,商量出一個解決辦法來。4個小時之後,這位媽媽已經傳來了好消息——問題完美的解決了。

確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夥伴能夠給予的力量,是超出父母想像的,也是再好的父母都替代不了的。而這位媽媽做的很好的一點,就是與孩子一起商量出了這個解決辦法。

對於孩子來說,參與其中的好處,就是把「被動的聽父母的」變成「自己主動想出的辦法」,有了內驅力,不愁孩子不積極主動了。

但正如我提醒的一樣,雖然同伴的出現可以給孩子暫時面對問題的勇氣,但是客觀情況是不會改變的——老師還是那麼嚴厲、嗆水還是那麼可怕。

因此作為家長,在孩子每天下課回來之後,可以多關注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及時幫助孩子排遣,不使負面情緒累加。

一個問題的解決,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而是代表著隨時會出現的下一個問題。畢竟,養孩子的過程,就是這麼刺激,對不對?

但是,只要我們滿懷著父母的愛與責任,不斷的學習、進步,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年齡段特點,我相信,一切都不是問題!

寫在最後

另外想多說一點的是,我真的呼籲所有真心從事兒童培訓行業的老師們,都了解一些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心理特徵,以及對應的溝通策略。

這些東西是通用的,無論你是課外班、興趣班還是幼兒園,是教游泳、教英語還是教數學,了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與孩子進行溝通,更加利於孩子接受所學的東西。

今天文章有點長,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送上一個超大么么噠!

一位80後中年少女,也是兩個孩子的寶媽

曾從事8年旅遊業,現攻讀中科院兒童心理專業碩士

開了這個公眾號,分享我在育兒過程中的點滴感觸

希望看到文章的你能夠有所收穫

如果覺得不錯,請關注、分享

期待與你一路同行

微信編輯器 構思編輯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太甜的冰糖小姐 的精彩文章:

TAG:不太甜的冰糖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