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謙不語:縱觀古今的茶境之談

謙不語:縱觀古今的茶境之談

回復「茶」,獲得一條最新資訊!

飲茶的起源,至今仍莫衷一是,未有較為一致的定論。在我看來,「神農說」過於縹緲,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較為切合實際。

然而,隨著飲茶之風逐漸盛行,佛、道、儒……各家思想漸漸融合於茶文化之中,茶道、茶詩、茶鏡等茶文化漸漸進入各朝各代文人墨客們的視野,弄墨者們不再滿足於「飲茶」之味,更注重「飲茶」之雅境、茶道之感悟。

擇一飲茶之佳境,琴瑟幽曲,焚香煮茶,或紅袖添香吟詩作畫,或數友圍坐一堂,暢言朝堂局勢巍巍。書香俊傑、茶香雅意,好不風流。這便是我今天所要談的:茶境。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與趙莒茶宴》--唐·錢起)

錢起的茶詩為雅境品茶開了先河,在之來的演變中,唐宋雅靜品茶之風尚逐漸濃郁,直至明朝達到巔峰,清朝又漸漸寥落。

竹下飲茶,自古便作為最佳飲茶之境。竹子堅貞有節,清雅而不失風骨,與茶的清爽契合。

擇一片竹海,偶有一陣風吹來,竹聲邈邈,翠浪起伏而碧波清幽;取山間之水煮茶,茶香馥郁,且聚且散,小嘬一口則令人心曠神怡,不知不覺間忘卻俗世糾纏。

而精神世界所追求的空靈與安靜,已醉於茶香故里。

唐代飲茶追求大自然之雅境,貼近原生態之美,自大自然取景開設茶會,清幽而雅緻。

宋代雅境追求園林之趣,園林的靜謐閑適和人工的精緻,與《紅樓夢》里林黛玉的居住之所「瀟湘館」有相似之處。

明朝追求飲茶環境的清靜澄澈、雅緻有韻,焚香、插花、修竹、盆景都是人為精心布置,更追求人為的精緻。

清朝飲茶對本身的休閑更於熱衷,飲茶分為了兩級化:滿族子弟由於茶文化缺失,飲茶主要在於休閑,在茶館逗鳥聽戲,釋放內心的空虛與落寞;底層民眾則追求茶的實用價值,早已和詩情雅緻無太大關聯。

依我看,現代社會中的飲茶環境分化更為嚴重。

事茶者系統學習茶道茶藝文化知識,是茶道文化的傳播者。

幾乎每個茶鋪都有獨立風格的飲茶環境,對茶境的選擇與布置也極為講究。

愛茶者(不包含事茶者)喜歡茶文化知識,每個人對茶道都有獨到的見解,是茶道文化的受用者。

有的人喜歡收藏,有的人喜歡品鑒,也不乏有人獨愛茶具……至於他們是否也對茶鏡的選擇與布置也有研究,這隻能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茶盲者幾近不曾接觸茶道文化知識,對茶的理解僅限於禮品與飲品之間,是茶道文化的旁觀者。

也許他們更喜歡酒與咖啡,茶不是他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對於他們來說可有可無,更別提對於茶境的追求了。

不過無論唐、宋、明、清與現代社會更替的過程中,茶境如何變化,都離不開人文的推動與傳播,兩種文化惺惺相惜融入彼此,使得中國文化傳承俞顯得博大精深。

當它們共同面向世界、展望未來之時,仍然以謙遜的態度面臨著社會與時間的雙重考驗,高調而又含蓄,驕傲而又內斂。

唐朝追求自然之美,宋朝追求庭院之美,明朝追求人為的精雅之美,清朝則對茶鏡的要求不高,追求喝茶的休閑、實用之美,現代則最注重人文茶席之美。

不過各朝各代無論茶境如何變化,茶才是茶鏡的靈魂與主宰,茶道忠愛者們飲茶品茗,並從中品出人生百味。何憂何愁?早已於無形之中在茶香故里悄然而散。(文章系說茶網原創,作者:謙不語,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好茶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茶網 的精彩文章:

如何選好茶,關鍵是……
茶如人生,浮浮沉沉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