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戲馬台,見證昔日項羽的輝煌

戲馬台,見證昔日項羽的輝煌

「閑趣侃歷史」特邀作者/小澤

在徐州的歷史上,有著兩位顯赫的歷史人物,一位是天下歸一的帝王劉邦,另一位是豪氣衝天的西楚霸王項羽,相比於統一天下並成為天之驕子的劉邦,同樣是起義軍的項羽在輝煌的時刻簡直少之又少。公元前206年,巨鹿之戰後,項羽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秦亡,仗勢為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以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公元前202年,楚王被困亥下,人少食盡,四面楚歌,慷慨悲歌,於是與800多名騎士突圍,又因為迷失道路,最後只剩下28騎兵。最後窮兵黷武,在烏江邊自刎而死。短短4年,項羽不僅留給了我們他英勇善戰的形象,在今天的徐州仍能夠看到他當時定都彭城的遺迹,那就是今天坐落在徐州市中心的戶部山戲馬台。

戲馬台是徐州歷史最為悠久的建築,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在城南山上構築高台,俯瞰將士操兵練馬,所以成為戲馬台,因為當時正值秋季,所以「秋風戲馬」,由此而來。

古戲馬枱曆經滄桑,在兩千多年後的多次被毀,如今的戲馬台是徐州市政府在原址上多次擴建而成的。戲馬台不大,只有4000多平方米,但其設計上都有很多很深刻的意蘊。

來到戲馬台前,有一座山門,上面寫著「戲馬台」三個金字,山門內外有黑青石階54級,其中門外31級,寓意著項羽31年的短暫而壯烈的一生,門外23級,寓意這霸王項羽23歲相應陳勝,吳廣起義,登上反秦的政治舞台。

走過山門,就可以看到一尊石像--項羽像,戲馬台以風雲閣為中軸線,分為東西兩院,東院「楚室生春」,有一座項羽石刻像,高2.9米西院「秋風戲馬」,有一尊巨鼎,上面寫著霸業雄風四字,表示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的意思。

走過石像,就可以看到雄風殿了,以前叫做抬頭寺,陀頭寺,建於東晉元年,也就是419年,後來改成三義廟,關帝廟最後改為雄風殿,用來紀念項羽。雄風殿里記錄著項羽一生的重大節點,在雄風殿的牆壁上,鑲嵌這長長的壁畫,青年時代,起兵吳中,鴻門設宴,定都彭城,楚漢相爭,鴻溝化界,亥下被圍,霸王別姬,烏江自刎,一個個歷史典故組成了西楚春秋圖。在旁邊的西配電成列著根據史料記載設計的西楚故宮模型圖,我們說劉邦有未央宮,長樂宮,其實項羽也是有故宮的。為什麼沒有保留下來呢,據說當時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安定天下,並沒有對項羽的王宮進行破壞,而是一直保存著,但是項羽生性粗魯,殺人無數,以至於百姓對他敬畏有餘,他的王宮一直無人敢進,傳說項羽陰魂不散,歷代官府不敢在正殿辦公,漸漸變得荒蕪。到了北宋時期,蘇軾擔任徐州知州,正值黃河泛濫,淹了徐州城,蘇軾帶領徐州人抗擊洪水,沒有磚瓦來修建堤壩,於是就拆了項羽故宮,,所以在今天的徐州也是有蘇堤的,在抗擊洪水勝利後,為了紀念蘇公的功績,就在徐州的建立一個樓叫黃樓,黃樓至今仍然是矗立在黃河故道旁邊的,在之後的徐州五樓二觀八大寺,我會為大家詳細介紹。

走出大殿,就來到了戶部山的高點,在這有一座閣樓,叫風雲閣,風雲閣是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八年,雙層飛檐,六角啄空,大概有三丈高,亭內刻有石碑「戲馬台」三字,非常古樸。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站在風雲閣上,可以正好看到徐州的名山雲龍山的放鶴亭,從空中俯瞰,連綿的雲龍山就像一條龍一樣,山上放鶴亭好似龍眼,而在遠處的風雲閣就是龍珠,徐州有句古話叫「千古龍飛躍,一代帝王鄉」徐州出了很多皇帝,像項羽,劉邦,曹操劉裕等一共9位,傳說可能和雲龍山的龍脈有很大的關係。

參觀完前殿,就來到後花園,後花園中主要是過往歷史文人墨客來到戲馬台留下的詩句,字畫,值得一提的是,在後花園水池中有座假山,叫做嘯天石,又名人傑鬼雄石。從南側看似乎是項羽仰天長嘯的頭部雄姿,從北側看則是一具骷髏。宋朝女文學家有一首詠項羽的五言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人傑鬼雄是項羽悲壯人生的縮影,也是李清照的形象體現。

各位讀友,關於劉邦和項羽,到底誰勝一籌,歷史上眾說紛紜,但是小編就說一下自己觀點:1.首先項羽是一位英雄,沒有他在巨鹿大戰中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是很難順利入關的2.項羽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項羽一生勝多拜少,楚漢戰爭中,勝在了敵人面前,敗在自家人手裡。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好了,今天關於戲馬台的介紹就到這裡,很多人說看完戲馬台覺得沒什麼景點,太小了,但是我覺得任何東西只有加入了歷史文化後,才會流傳的久遠,你只有發現和了解他之後,你才會發現他的有趣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趣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人怎麼度過酷暑?這是古代「冰箱」,冬暖夏涼,價值三千五大洋
年均 20 歲的遠征軍,遺骸蝸居汽油桶70年:何須馬革裹屍還

TAG:閑趣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