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折戟沉沙銀未銷:張獻忠和他的寶藏

折戟沉沙銀未銷:張獻忠和他的寶藏

失落的寶藏是民間傳說的三大主題之一,在世界各地經久不衰,如金銀島的故事、日本赤城山四百萬兩黃金、西班牙沉船、納粹油畫山洞等。大部分的寶藏傳說都虛無縹緲, 所謂藏寶圖和藏寶口訣也都不太可信。但假如運氣足夠好,傳說也可能真的變成現實。

這樣的好運氣落在了成都以南50多公里的的彭山縣江口鎮上,這兒是府河匯入岷江的交叉口。一直以來,當地都流傳著這樣的童謠: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童謠中能夠買盡成都府的寶藏,就是四百年前張獻忠軍隊在此戰敗後沉沒的運寶船。

石龍原開鑿於宋代伏虎寺山門外,石虎在文革期間被毀,石龍石虎相對之處,正是江口沉銀遺址所在地。

明朝末年,張獻忠和李自成一起在陝西米脂起義後,在各地流動作戰。他一生五次攻打四川,最後一次終於攻破守軍,順利入蜀,在成都建立的大西政權,定年號大順。後由於不得民心,不得不離開蜀地,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被明朝參將楊展在江口處阻擊。江口之戰非常慘烈,雙方損失都很慘重。而張獻忠的船隊也被擊沉殆盡,所攜珠寶紛紛沉落江底。

江口鳥瞰,江口是兩江匯合之處,自古以來就是通衢碼頭和軍事要地,從這溯流而上五十公里就是成都府了。江口山上還有著名的崖墓,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學者曾在此考察,發掘出包括搖錢樹在內的一系列珍貴文物。

楊展起初不知道擊沉船隻中裝載了張獻忠的財物,後來有漁人打撈上來部分金銀,楊展才「始取以養兵,故上南為饒。」

江水湍急,楊展是如何打撈的呢?沈薰蔚在《蜀難續略》記載:

(順治三年),逆之焚舟北走也,一舟子得免,至是詣展告之。展令以長槍群探於江中,遇木鞘則釘而出之,周列營外,數日已高與城等。」

由於張獻忠攜帶的金銀錠大多藏在木鞘中,因此楊展下令用長槍插刺江底,查到裝有銀錠的木鞘後就小心翼翼地提上來。沒過幾天,木鞘就堆得和城牆一樣高了。

藏銀的木鞘,將木頭中間掏空,銀錠摞在一起裝填其中,外用鐵箍箍上。

楊展此次雖然所獲頗豐,但並未打撈出全部沉銀。乾隆五十九年冬天,還有地方官員組織民伕打撈,「撈獲銀萬兩有奇」。但由於打撈成本太高,入不敷出,於是作罷。咸豐三年一位翰林院編修發現當地居民在江中打撈到「其色黑暗」的銀子,於是組織人查訪:「若知其處,設法撈掘。」不過由於江底泥沙覆蓋,加上洪水衝擊,剩餘沉銀大多在泥沙層之下了,因此再無大量打撈的記載。而具體沉銀的位置,也漸漸無人知曉,在不同人的記載中沉銀地點也截然不同。

直到近年來,隨著江水水位的下降,以及采沙業的興起,江口地區才又陸續出水了一些金銀器。但由於遺址位於江水之下,保護難度很大。自2013年起,發生了多起盜掘事件,其中包括「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該案偵破後,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就有八件之多,包括一枚極為珍貴的「永昌大元帥金印」。

這枚金印是國家一級文物,印背為虎鈕,可以和印身分離。

為了防止遺址進一步被不法分子盜掘,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各個單位,開啟了水下考古方案。

水下考古聽起來似乎不太難,但實際上實施難度特別大。首先,我國並無內陸水域水下大規模考古的先例,以前頂多是知道水底有個東西,讓潛水員下去抱上來就行,這種水底泥沙下的考古尚屬首次。其次,水域面積那麼大,到底選哪一塊開始挖呢?最後,在流動的岷江考古,如何解決湍急水流的難題呢?難不成要把岷江攔起來嗎?

經過激烈的探討之後,大家決定:就是要把岷江攔住。

當然不是要像建水電站那樣攔腰截住,而是在枯水期堆造圍堰,沿著一邊江岸把發掘區圍起來。再用抽水機抽干堰區內的水,在裸露的江底開始考古。

江口圍堰發掘現場鳥瞰圖。

這個方案聽起來就無比燒錢,就算可以順利執行,假如最後什麼也撈不出來,考古單位的辛勤付出先不提,面子上也過不去。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倫院長認為,考古就和地址勘探一樣,並非一個鑽孔下去,就立馬能噴油噴氣。考古也允許犯錯,允許在失敗中獲得經驗。

結果在圍堰區內挖掘排水溝時,就已經出土了數百件文物,考古人員們的信心大增。在為期三個多月的一期發掘中,發掘面積達到10000平方米,出土了各類文物30000餘件,包括各種大小的金銀錠,冊封后宮的金冊、明朝藩王的金印冊、沉船構件等。17年底到今年年初的二期考古中,又出土了文物12000餘件,其中包括三眼火銃、蜀王金寶等重量級文物。

被切割的蜀王金寶。明代藩王就藩時只頒布金冊,金寶世代沿用,也就是說每個藩王府中只有一枚金寶,極為珍貴。這件殘缺一角可以看見「蜀」字,表明是蜀王府所用之寶。

上為三眼火銃,可以齊射和連射,彈丸用完後,還可以作為鐵棒,掄起來就砸。

而更令人振奮的是,已發掘的探方面積,只佔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左右,這就意味著,在將來還有很大一片區域可能會繼續有珍貴文物出土。

江口沉銀遺址出土文物中的先頭部隊,已奔赴到國家博物館的展廳中,尚帶著蜀地岷江的氤氳水汽,靜靜著躺著那兒,等著我們驚嘆虛幻傳說變成考古事實的奇妙故事,等著我們去了解它們背後承載著的四百年前的動蕩歷史。

請繼續關注下一期內容:張獻忠江口沉銀背後的故事,並不只是亮閃閃的金子和銀子。

致謝:編輯團 老宋、二十八年蟬;部分配圖來自於網路,其他由柳貫魚拍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撒野趁年華 的精彩文章:

TAG:撒野趁年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