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旭東:抱月瓶-清乾隆重要陳設瓷器之一

郭旭東:抱月瓶-清乾隆重要陳設瓷器之一

微信ID:SEERUI

音頻講解有乾貨 點擊聆聽

抱月瓶 - 清乾隆重要陳設瓷器之一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種瓷器。亦稱"寶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制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窯常見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燒制,後停燒。乾隆時又有燒制,多為青花。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制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抱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抱月瓶以永宣時期最負盛名,其中蒜頭口抱月瓶於康熙、雍正兩朝多有仿製。乾隆皇帝更是喜愛有加,因此抱月瓶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雍正釉里紅桃蝠紋抱月瓶

高37厘米,腹徑30.6厘米。唇口,直頸,溜肩"扁圓腹附雙耳,長橢圓糙底。

整器釉里紅紋飾分四組,第一組口沿及齊耳處飾兩條弦紋,中間為蕉葉紋;第二組是靈芝和勾蓮如意雲紋,頸與肩為滿飾回紋和勾蓮紋的雙耳;第三組主題紋飾是桃蝠、靈芝:第四層為海濤紋。

一般雍正朝器所畫桃果紋,桃果較大,葉較長而小,明顯區別於以後各朝(桃逐漸變小,葉變大) 。

此器釉里紅製作精良,十分雅緻。主畫意寓"多福多壽"之意,常用於祝壽禮儀。

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特大抱月瓶

乾隆年制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特大抱月瓶,這件重器造型碩大,高達59公分,胎釉細潤,精巧端莊。頸兩側置對稱夔龍耳,玲瓏別緻。瓶身扁平,形若滿月。全器以青花繪就,口沿外部繪如意雲頭紋一周,頸部則繪蝙蝠作飾。腹部兩面開光,一面繪春耕圖之"耕",圖中農夫趕牛犁地;另一面則繪"耙耨",農夫站立木耙上以牛拖行,以打碎泥塊。兩面背景相同,皆是雙桐樹下,阡陌相交,不遠處農舍隱現,所繪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動。其餘邊飾為青花繪團壽纏枝花卉紋,發色鮮艷翠亮,運筆流暢,繁而不亂,與瑩白滋潤的釉面相互映襯,別有一番韻味。

中華民族為農耕民族,春耕夏耘為國之重事,亦關係到國家生存根本。自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儔所作《耕織圖》後,得到了歷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許,天子三推,皇后親蠶,男耕女織。清代雖為游牧民族政權,但依然推崇漢文化,重視農業、勸課農桑。如康熙帝二次南巡時,在意外得獲南宋樓璹《耕織圖》後,親命內廷供奉焦秉貞以樓璹原作為基礎重繪《耕織圖》,並於每圖親題七言律詩一首且圖前親書序文,序首、序尾蓋印。至乾隆皇帝時也命畫師摹繪樓璹《耕織圖》,親自作序,並在保留樓璹原詩的同時,於每幅題七律及五律詩各一首。作為最能代表宮廷藝術的御窯瓷器,亦有關於春耕題材的作品存世,如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康熙青花春耕圖碗,而本件作品則為乾隆時期的一例典型代表佳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銳享 的精彩文章:

TAG:銳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