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執意遷都,趙光義說出五個字阻止,從此埋下靖康之恥的禍根

趙匡胤執意遷都,趙光義說出五個字阻止,從此埋下靖康之恥的禍根

自趙匡胤陳橋兵變,玩了把「黃袍加身」當了皇上後,公允來言他這個皇上,做得還相當不錯。但無論皇上還是老百姓,都有一個習慣,喜歡發達後來個「衣錦還鄉」,趙匡胤也是如此。

據《宋史》載,趙匡胤雖跟劉備一樣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但趙匡胤卻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並在這裡渡過了童年時光。如今趙匡胤當了皇上,自然要回來「顯擺顯擺」。

公元976年三月,趙匡胤回到了童年故地,隨行的還有他弟弟,如今已經是晉王的趙光義,這哥倆可算風光到家了,自然酒宴不斷,君臣故交聯歡。

哪知這天趙匡胤在酒宴中,突然提出一個建議來,驚得所有人都張大了嘴。原來趙匡胤想要把京城從汴梁遷到洛陽來。須知自古遷都是件大事,趙匡胤突然間在酒宴上提出,是喝多了順口一說,還是當真想遷都?誰也摸不準。

起居郎李符,率先反對,說出遷都有八種困難,難以克服。若是趙匡胤喝多了隨口一說,或是這幾天玩得太野了,那麼聽到這八種困難後,必會表示有道理,然後遷都這事就過去了。

哪料趙匡胤卻黑著臉,怒斥了一通李符。所有人都清楚了,趙匡胤這是要玩真的!果然趙匡胤很快,就開始「賴」在洛陽,回京的日子早就到了,可就是不回汴梁。

都指揮使李懷忠有點急眼了,勸諫道:「汴梁由於通聯汴渠,江南的糧食可以供給的上,我手下數十萬大軍都仰仗著這個便利條件才吃上的飯。可皇上非要留在洛陽,糧食從哪裡供給?咱大宋的根本在汴梁,不是洛陽,走吧皇上。」

趙匡胤又一通訓斥,拒絕回汴梁,事情徹底僵持住了。雖群臣都反對,但趙匡胤就是要遷都到洛陽。終於群臣都想起了晉王趙光義,紛紛請趙光義前去勸諫。

就這樣趙光義頭頂「主角光環」,在群臣的殷切期待中來了。哥倆說話,自然不用拐彎抹角,趙匡胤很直白的告訴趙光義:「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意思就是說:「我執意遷都到洛陽,就是想憑藉洛陽的有利地形,你沒發現汴梁是四戰之地,沒有可憑藉的山川之險據守,只能靠數十萬大軍保護。一則,耗費國力太過,二則,久而久之京城裡的大臣等就會形成依賴心理,一旦有事,便只會再追加兵馬,而無人培養精銳,若任由這種狀況,發展下去可怎麼得了?所以我這是仿照周朝和漢朝的經驗,不是心血來潮。」

趙匡胤的這番話,可謂說到大宋的「病灶」上了,本以為弟弟會被自己說服,轉而幫著自己,哪料趙光義卻說出五個字:「 在德不在險!」即,想讓咱大宋長久的根本是行仁德,而不是依靠什麼山川之險!

追求仁德是沒錯的,但前提是仁德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如北宋,趙匡胤已經看出了病灶,若病灶不除,實施仁德的成本會非常高,且極易便成為了仁德而仁德的走形式。

但面對趙光義的反對,趙匡胤徹底陷入孤家寡人地步,良久後同意回汴梁,並留下了一聲嘆息:「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的這句話,透露出徹骨的哀嘆,對大宋未來的極度悲觀,因為天下民力會被北宋龐大的軍隊消耗掉,卻是只追求數量,反而無法培養出多少精銳能戰的大軍。

這一切本來是可以極大避免的,卻被趙光義用一句漂亮話給阻止了,並埋下了一個巨大禍根——公元1127年,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發生,北宋隨之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者為王的江湖 的精彩文章:

此大臣堪比魏徵,卻被李世民殺掉,並引發了項制度變革,影響至今
水滸中最應感謝宋江的三人,上梁山純屬「進修」,下山後皆得富貴

TAG:靜者為王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