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反對意見

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反對意見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說一個叫做中國版的天台告白節目,讓小朋友們在天台上跟自己的媽媽講出自己的心理話。

這個節目的結果就變成,媽媽們當眾全面碾壓反駁孩子們的意見,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只是,這其中小朋友們心碎不已。

這反映了一個心理,媽媽們在跟孩子爭勝負,這是家庭中受兒童打擊的主要原因之一。這自然是對孩子形成堅實自我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為什麼媽媽們這麼做呢?一個比較表面一點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們弱小。

想來跟老公、老闆,甚至其他成年人,媽媽們都基本上沒有這種必勝信念,除非全面喪失理智的時刻。

只有弱小者如孩子,以及希望獲得自己愛的人,如孩子。以及比如說追求者,才可以這樣全面打擊而又安全。以及一些更嚴重的嚴重討好型人格,打擊起來是安全的。

在這種接受打擊情況下長大的孩子,自然也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傾向,竭盡全力獲得媽媽的認可。

因為人內在深處就是希望能獲得媽媽的愛的,如果小時候這樣被打擊,未曾獲得深深渴望的東西,長大了之後會無意識的渴求他人的愛,而形成討好型人格傾向。

但是討好型人格的痛苦中也有著憤怒,小朋友們已經展示了對母親蠻不講理的憤怒,只是因為根本無法反抗,也無法離開,所以就壓抑下去了。

但是這種憤怒,以後一樣會在生活中以無意識的形式展開。

一個人需要在童年時代獲得母親充足的肯定和愛,才能夠形成結實的自我和人格。不會因為他人的愛惡而自我動搖。

現在說到媽媽們為什麼不能接受反對意見,我想,正好是因為媽媽們沒有強大的內在自我。她們在孩子們一點點的獨立意見中,就會自我動搖。

為了維護脆弱自我的穩定性,她們必須把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壓制下去,以保留我是對的這種基本感覺。

因為,在媽媽們的童年中,她們也一樣是被打擊著長大的,所以沒有足夠的肯定,讓她們在質疑或者反對中巋然不動,維持我是對的,我是好的的基本信念。

媽媽們做不到,即使你對我有質疑,也只是這個事情上不同的看法。或者即使你對我整個人都否定了,但也只是你的意見,不會改變我對自己的看法。

這個場景里,還存在觀眾、和其他成年人這種更強大的存在。媽媽們弱小的自我,也在尋求強者的認可,所以這時候讓媽媽們認錯就更困難。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其他媽媽們都在打擊自己的孩子,單個的媽媽即使冒過接受孩子反對意見的一絲意識,也在其他人的群體壓力當中屈服了。

因為傷害自己的孩子沒有關係,但是違背其他媽媽的集體行為,潛意識之中會被強者排斥。

所以,多種因素導致,應該最愛孩子的媽媽們,正在傷害孩子。

最近我想,我們國家的整體人格發展水平真的是比較低。一般而言,人在6歲前形成基本人格,之後,除非發生重大變故,小朋友的人格差不多穩定了。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普遍人格發展水平在6個月,而且女性比男性人格發展水平相對而言更低一點。

我想,這個形成原因可能是這樣的。因為女性面臨著重男輕女的陋習,所以一生下來如果是女孩就面臨著父母的否定,所以很多人創傷形成在0-3個月,最早期的愛的環境都沒有形成。

這時候,本該父母來滿足孩子的,但是這時候很多女嬰收穫的是父母的厭惡,所以創傷形成的非常早。

而男嬰在剛出生的時候,收到家族的歡迎,所以愛的供給,比較充分,直到6個月的時候。

為什麼是6個月的時候呢?因為嬰兒在6個月之前是處於共生期,就是嬰兒的世間里沒有母嬰分別的,覺得媽媽就是我,我就是媽媽,嬰兒和媽媽是沒有界限的。

但是到6個月的時候,嬰兒就開始有自我意識里,媽媽覺得孩子們沒有小時候聽話里,嬰兒開始脫離絕對依賴的狀態。

這時候,嬰兒的自我意識,將引發母親的分離焦慮。

媽媽將會感覺嬰兒有自己的想法,潛意識中覺得孩子會和自己分離。創傷深重的母親們,將會被引發被拋棄的創傷。

因為嬰兒其實不僅是嬰兒,也是母親潛意識中的重大客體,會引發對最早客體的回憶,就是自己媽媽離開自己的焦慮。

這時候媽媽們會阻止嬰兒們和自己分離,打擊孩子的自我意識。以此發展出一大通似是而非的理論,以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識。

所以在嬰兒6個月的時候,男性也開始人格發展出現停滯。

有很多男性一生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比如說經常無條件滿足別人,無法開口拒絕別人,無法說出自己的意見,難以挺身而出。

很多都是因為自我意識被停留在共生狀態,不被允許擁有自己的意志。

我國巨嬰狀況嚴重,是因為傳統上也鼓勵一種碾壓個人自我的文化。嬰兒期碾壓起來,自然是最方便的。

潛意識中拒絕別人,就是會冒著被自己最重要的母親的拋棄的風險。

此外,分裂機制也對這個事情有影響,比如說媽媽們無法接受自己,所以把自己好的部分分裂給兒子,把壞的部分分裂給女兒,覺得兒子都是好的這樣,嫌棄女兒這樣,加重女性創傷。

同樣的,父親們有時候也是會把好的部分分裂給女兒,和兒子有競爭心理。當然,在家庭中,時常是母親主宰的。

有時候母親問題深重,父親會逃離家庭,把孩子留給問題深重的妻子。孩子是無法逃離的,所以成為父母創傷的承受者。

很多心理學家都指出,有了孩子之後,父母自己精神狀態得到了好轉,因為孩子承受了父母無法承受的內在痛苦。

所以,在天台告白事件中,也是一樣,這些母親,內在自我太虛弱,無法承受孩子的獨立意見,無法承受挑戰其他成年人行為的壓力,所以得意洋洋的反駁孩子,取得勝利,把痛苦轉嫁給弱小的孩子。

這種勝利,是向旁觀的存在尋求肯定:我是對的,我是好的,我是強的。你來承認我的正確、我的好、我的強大吧。

這些媽媽們,還在無意識的尋求內在深處未曾獲得的肯定。

所以,為什麼大家說批評別人要私下裡進行,這就是因為對於自我虛弱者,在公眾這種強大存在下,會有更強大的潛在動力去維護自己的正確。

這樣的貌似強大、實則虛弱的現象,撇開公眾部分,在媽媽和孩子層面也有兩層意義。

一個是媽媽們渴求孩子們服從自己,這是把孩子們當成潛意識中的父母,尋求父母的肯定。另一個是,媽媽們同樣也有害怕孩子們有獨立意識之後,會和自己分離,這種被拋棄的創傷。

所以,這兩種創傷,都導致,即使在家庭環境里,孩子們也很難得獲得認可。

因為,缺乏足夠的認可,孩子們長大後一樣會無意識的反對弱者,無意識的討好強者。而這,是不是我們民族命運中某種潛藏的悲傷?

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對的,不過是想獲得別人的認可,不過是小時候獲得的愛太少了,所以自我不成形,一有衝擊就不穩定。

因為普遍而言,女性創傷較重,所以內在自我更虛弱一點,難以接受否定的意見,所以要強的女性比例還比較高,無法接受自己的弱。

男性稍好一點,因為畢竟生命早期獲得了更多的肯定,但其實也並沒有成長充分,並不能被允許擁有充足的自我意識。

所以,對接受反對意見這個能力,核心在於有穩定的自我,才不會被反對意見衝擊的自我不穩,以至於必須要把以非理性的方式,把潛在的否定扔回去,必須要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而不管反對意見中的有益部分。

如何獲得穩定自我呢。在嬰幼兒期,充分的肯定自己的孩子。孩子獲得足夠的肯定,就能長成穩定自我,以後面臨衝擊的時候,因為有堅定的愛存在心底,所以否定不會危及自我,因而可以允許它的存在。

當然,如果自己創傷太重,也就算了,不用為難自己,做不到確實就是做不到,這屬於命運的無奈。其實僅僅是有這個意識,就已經好很多很多了。

但凡有反思能力的人,總歸有機會前進,沒有反思能力的人,會竭盡全力維護虛弱自我,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說明早期創傷太重,受不了一點點衝擊。

如果自己的父母內在自我不穩定,不能給自己充足的肯定,那麼就要靠自己來給予了。

比如有意識的在所有事情上都盡量理解自己,把這份無法忍受的壞,從潛意識中帶到意識中,加以理解和肯定。

這樣無數次自我理解、自我肯定之後,愛會生長,自我就開始成形,慢慢可以承受更多的否定的衝擊,慢慢的就能接受更多的反對意見。

即使傷害了他人,也去理解自己失去理智的瞬間,是什麼心境。情緒其實是我們的朋友。

這其中存在著自己最深的悲傷和機會,那未被撫平的創傷,就有機會被自己理解和撫平。

自我成長之後,我們就可以接受反對意見,也能終於有能力去愛我們內在深處最愛的人。

自我成長之後,我們也有能力,在沉默的人群中站出來,幫助弱者,而不是傷害弱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旋 的精彩文章:

TAG:周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