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管理決策,管理者的命門所在!

管理決策,管理者的命門所在!

無論處於何種等級和地位的管理者,都享有決策權,換言之,沒有決策權的人,都不是管理者。

決策過程中,所有的任務、資源都被整合到一起,以求儘可能切中問題的要害,抓住事件的核心。


在文章《作為管理者,我能力出眾,卻被公司辭退(二)》一文中,我們提到管理者在面對決策時,會產生一些誤解和假象:

假象與誤解

假象一

問題已經找到

決策時,管理者需秉持:問題永遠是不清楚的!我們首先要找到問題。

理解問題必須是第一項而且是最重要的任務,如果可能,我們必須花時間全面徹底的考慮問題。

假象二

決策既快又多就是優秀管理者

與決策本身相比,糾正拙劣決策所帶來的錯誤,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真正優秀高效能的管理者只制定很少幾項決策,但都是在經過適當的思考和分析之後做出的。

尤其在制定兩類決策時只能選擇非常慢、非常全面的方式,即人事決策和薪酬決策。

假象三

備選方案已經足夠

高效的管理者在決策時都是基於以下前提:總是存在比目前已知的更多的備選方案。

不要滿足於第一個提交的備選方案,拒絕下屬提供最好的分析,而是詢問:還有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辦法?並且全面分析或盡量全面分析所有備選方案。

誤解一

決策本身很重要

相對於大多數合適的決策執行而言,決策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

優秀的管理者總是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時時記得隨後的執行,事先評估那些將要執行決策的人員,確保這些人知道哪些東西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執行決策,並且持續跟進,不會依賴口頭或書面報告,而是要親眼看到實效。

誤解二

一致通過很重要

真正重要的不是一致通過,而是不同意見。當實施過程中出現困難時,通過尋求和諧來達成可持續的一致意見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式是通過讓大家表達不同意見來找到一致意見。

大家一致贊同的決策很少是正確的,之所以意見一致,只是因為沒有進行詳細徹底的分析罷了。

誤解三

只有複雜方法才能做出好的決策

重點不是方法是否複雜,而在於是否有效。

簡單的程序就可以制定出大多數決策,只需簡單幾筆,但關鍵這些環節一步都不能省略。

制定決策的程序

1

對問題進行界定

任何決策的第一步都是對於真實問題進行全面且完整的界定。

最大的陷阱就是看似對問題進行了正確的界定,但其實只進行了不完整的或部分正確的界定。

在界定一個問題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它是一個孤立的問題還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孤立的問題:特殊問題,解決方式是結合這個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可以因地制宜、即興解決。

根本性問題:需要根本性的決策,必須找到或者是詳細的制定出一種策略、一條準則或是一個規律去解決它。此時,實用主義的倉促決定和即興決策,通常會對組織造成長久的損害。

要想防範對問題的錯誤界定,界定時必須依照所有可以獲得的事實進行反覆核查。如果一個問題的界定沒有涵蓋所有可以觀察到的事實,那麼說明這個界定還不夠全面。

2

界定此項決策必須滿足的要求

必須把某項決策必須滿足的最低要求清楚準確的界定出來。

不能過早的在決策中考慮妥協問題,真正的問題必須是:什麼是對的?

而不是:什麼最適合我們?什麼可以接受?什麼令人高興或者更容易?最有利於我們實施的是什麼?

必須考慮什麼是正確的,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什麼!

3

尋找所有備選方案

對備選方案進行搜尋時,注意兩個常見錯誤:

第一,滿足於第一個備選方案。

第二,不相信零選項。

管理者必須強迫自己和下屬不要立刻停止尋找,但同樣要明確,當前的狀態自然也是一種備選方案。

4

分析備選方案的風險、後果及邊界條件

重要的決策會涉及風險,了解它可能涉及的風險類型很重要。重要區分四種類型的風險:

風險類型

1.所有公司都會有的風險。

2.可以承擔的風險,也就是並不會對公司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3.不能承擔的風險,即決策一旦做出,引發的變化將帶來災難的風險。

4.不得不承擔的風險,因為別無選擇。

經過全面分析之後,仍然會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所以必須為每個備選方案界定出所謂的邊界條件,也就是假定或前提假設。

「是否某項決策在開始時是正確的,但由於環境的變化,卻成了錯誤的?」

如果某個邊界條件發生了變化,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在此情況下,我們就不應該堅持原先的決策。

優秀的管理者對邊界條件的變化非常敏感,並且反應迅速。

5

作出決策

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是管理者身上經常會有的弱點,總想著再進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探討,這樣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當然,管理者在所有決策都分析完之後,還要聽一聽內心的聲音,也就是直覺。如果明顯感覺哪裡不對勁,要毫不猶豫的從頭再來。

6

執行決策

執行決策時,要明確三項工作:

1.確定並記錄在執行決策過程中所需要的重要措施。

2.讓每一項措施都有一個負責人。

3.確定最終截止期限。

在制定措施時,需要回答如下問題:

1.誰應該參與執行?

2.應該把這項決策告知誰,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

3.誰需要何種類型的信息、工具和培訓,以便他們可以理解這項決策,進而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

4.怎麼監督、檢查和控制決策的執行?關於決策執行的報告需要如何準備?

必須明確責任到一個人身上,管理者要思考:這個人需要了解哪些東西才能執行?需要哪些能力來承擔這項責任?

同時,正確的時機也是每一個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設定比較緊張的截止日期。

7

建立反饋機制:跟進和後續行動

有效的管理者對待他們的決策就像是狗看到了骨頭。密切跟蹤,要求報告執行進度、任何遇到的困難和相關結果,並親自檢查進度。

決策制定的參與問題

我們在《目標》一文提到過:參與不足,通常會導致責任缺乏,參與過多則通常會導致績效低下。

決策制定的過程亦是如此:

1.決策執行者必須儘可能參與到每一步決策過程中。

2.對決策負責的管理者必須參與決策制定。

但是,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任務以及相應的責任,不需要用那些不可靠的激勵方法(員工參與),或對於民主的不切實際的錯誤想法,來沖淡組織中的責任意識。

劃重點

決策時的假象和誤解:

假象一:問題已經找到。

假象二:決策既快又多就是優秀管理者。

假象三:備選方案已經足夠。

誤解一:決策本身很重要。

誤解二:一致通過很重要。

誤解三:只有複雜方法才能作出好得決策。

決策的程序:

第一:界定問題

第二:界定決策所需的最低要求。

第三:尋找所有備選方案。

第四:分析備選方案的風險、後果和邊界條件。

第五:作出決策。

第六:執行決策。

第七:建立反饋機制:跟進和後續行動。

決策制定的參與:

第一:執行者必須參與決策。

第二:決策責任者參與決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智解法 的精彩文章:

TAG:見智解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