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空商業,又一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中國不缺席!

太空商業,又一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中國不缺席!

太空領域大國重器頻出

目前,圍繞大中型和重型火箭、空間站與飛船、深空探測器的研發,主要太空大國從簡單比拼發射航天器數量轉向航天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的競爭,進一步升級太空競爭的廣度和深度。

美國太空事業全方位快速發展,在加快太空軍事化進程的同時,推進大型太空項目的商業化也寫入其未來太空發展的戰略藍圖中。在運載火箭領域,不僅擁有可用于軍用衛星發射的宇宙神5、德爾它4等大中型運載火箭,還憑藉成功實現一子級回收的獵鷹9火箭穩穩佔據國際商業發射市場;在研的獵鷹9重型和SLS火箭將承擔未來載人深空探測以及外星球駐紮等任務;成功實現陸上、海上回收的SpaceX更預示著火箭不再是一次性工具,將更廉價、更環保。在空間站和飛船領域,美國政府與商業公司合作,不僅計劃在2024年將國際空間站交予商業公司運營,更重啟新型飛船計劃,在深空探測領域,美國不僅向太陽系內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冥王星發射多個探測器,更向太陽系外發射了「星塵」號彗星探測器、「旅行者」號星際探測器。

曾經的太空霸主俄羅斯受限於經濟實力,不得不在太空領域採取集中資源確保優先項目的策略。根據2016~2025年俄聯邦航天計劃草案,「安加拉」運載火箭攜帶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飛行試驗,東方航天發射場2023年承接國際空間站發射任務及「共振」太陽、在軌衛星集群、「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和月球研究等基礎航天研究項目,發射5個月球探測器和3個國際空間站新艙任務被確認為優先項目,重型運載火箭實施「繞月」探測、首次載人月球飛行等則被宣布推遲執行。

歐盟由多個小而強的國家抱團發展,故而高度重視太空對其獨立性、競爭力的戰略意義。在運載火箭領域,研發出成本低、模塊化程度高的「阿里安」6運載火箭,並將取代曾經一度佔有全球商業發射市場一半份額的「阿里安」5火箭。在深空探測方面,歐洲航天局發射了以「羅塞塔」彗星探測器為代表的深空探測器,並擁有大型望遠鏡等世界頂級的空間探索設備。由於歐盟更多地表現為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產物,其太空政策對經濟層面的考量和規劃要遠多於對軍事與安全範疇的相應決策,一些落地的重大項目往往偏向於為歐盟處理地區性公共問題提供技術支持和地區公共產品,如「哥白尼」地球觀測系統、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歐洲地球靜止導航重疊服務。

作為新興大國,中國活躍於世界太空舞台,取得顯著的成績。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長征5號投入使用,設計芯級最大直徑可達10米級的長征9號正待立項研製、驗證;載人航天工程現已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預計2022年建成中國首個空間站;探月探火工程也緊鑼密鼓展開,計劃2018年發射嫦娥五號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完成探月工程的繞、落、回三步走,計劃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執行到達、軟著陸、地面巡視等任務。

日本、印度也積極制定本國太空發展戰略,正成為不容小覷的太空力量。日本於2015年出台未來10年的「新宇宙基本計劃」太空政策,2017年公布最新版基本太空政策路線圖大綱。印度憑藉「孟加里安」火星探測器成為亞洲第1個成功探火的國家。

重視太空事業「軟」價值

進入現代以來,人類探索太空,開始從關注競逐背後的「硬」考量,如政治宣示、戰略威懾、戰略防禦、戰略制天,發展到重視太空事業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意義,即「軟」價值。

孕育航天工業體系。世界各航天強國都擁有實力雄厚的世界級宇航公司。美國打造出了洛馬公司、波音公司、諾格公司、SpaceX公司;俄羅斯建立了龐大的航天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由俄航天局統一領導;歐洲通過頻繁的重組與整合,打造出了空客集團、阿里安集團、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天公司等;三菱重工支撐著幾乎整個日本航天工業;在印度太空研究組織領導和扶持下,印度Antrix宇航公司逐漸壯大;航天科技集團與航天科工集團已成為中國航天工業的兩大支柱。

太空技術民用化。太空技術的民用化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廣泛的便利條件。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國際海事衛星組織通過租用美歐GEO通信衛星,構建起全球第一個商用的海事衛星通信體系,為海上船隻提供優質的船站通信、便攜電話終端通信等服務。數字衛星電視則是另一個更為人熟知且運用廣泛的太空技術商業轉化應用。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等技術未來將更廣泛用於人類的日常生活,使人類走向更加數字化、信息化的未來。

商業太空漸成全球新產業。隨著太空科技的發展成熟和軍用能力的不斷轉化,商業太空近年來呈現暴發之勢,把原本高大上的太空應用轉而應用在更加廣泛的、更加追求經濟性的商業市場上,面向更多的商業用戶,從而催生出商業太空這一新產業。2017年底,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出台「太空顛覆系列」報告,觀察到如今太空領域已劃分為11個子行業,分別是衛星發射、衛星互聯網、深空探測、月球登陸、地球觀測、小行星採礦、太空碎片、太空旅遊、太空研究以及太空製造,並指出全球約有90家私營公司正「處於顛覆太空產業的最前沿」。美國的OneWeb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鴻雁」計劃和科工集團的「虹雲」工程等都在部署低軌通信星座,旨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低成本的地面與衛星網路連接;美國藍色起源公司與維珍銀河公司都提出了亞軌道載人太空觀光計劃,將使用發射裝置將人送入距離地面約100千米的高空。還有的私人公司推出近地軌道太空城市與火星移民等更加瘋狂的計劃。更值得關注的是,由此衍生的太空產業投資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現象。據悉,通過投資相關商業太空企業,盧森堡近2%的GDP來自航天工業。由此可見,商業太空將是全球航天事業的新起點,預計未來將演化出更多的產業方面的重大變革。

對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而言,太空探索都是投資、難度、風險皆大的工程,在全球範圍內整合技術、專家和資金,開展國際合作,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合則強,孤則弱」。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必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編自《群眾·大眾學堂》2018年第2期,原標題為《逐鹿太空:全球太空發展新態勢》

作者:張京男(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戰略規劃與政策研究部副總師、高級工程師)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理論讀庫★決策錦囊★幹部學堂

歡迎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