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俄偵察機大搖大擺在對方領空飛行而沒被擊落,這是真的嗎?

美俄偵察機大搖大擺在對方領空飛行而沒被擊落,這是真的嗎?

近年來,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和敘利亞,美俄兩大軍事強權不斷進行著正面或側面交鋒,雙方關係一直都有很大的摩擦。然而, 不為人知的是,現在美俄兩國的偵察機,卻可以每一年互相在對方領空內進行數次公開的偵察行動,這是歐安組織加強大國間軍事信任的「開放天空條約」帶來的一種特殊的了解對方軍事力量現狀的渠道。

圖片:美俄觀察員在圖-154偵察機前合影

早在1955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就提出了在美蘇間「開放天空」的初步設想,並向蘇聯方面提議,但後來遭到了蘇方斷然拒絕。隨後,中央情報局發起了對蘇聯的多次戰略偵察飛行,特別是1960年5月1日,蘇聯防空部隊用S-75地空導彈擊落了U-2偵察機,公開審判飛行員鮑爾斯,讓東西方冷戰漸入高潮。

圖片:在蘇聯受審吃了兩年牢飯的鮑爾斯

冷戰結束前,北約和華約集團在裁軍的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加強軍事信任度,《開放天空條約》(Treaty on Open Skies)應運而生,於1992年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簽署,2001年,俄羅斯也加入該條約,條約在2002年正式生效,目前有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共計34個締約國。

按照《開放天空條約》規定,條約參與國之間可以按規定對對方領土進行非武裝方式的空中偵察,以增強軍事透明度,避免由於猜忌而造成的緊張。簽約國之間原則上每年可對對方實施一次空中偵察。每個簽約國有權使用沒有加裝攻擊性武器的飛機飛越其他簽約國領空,進行空中觀察來收集該國軍事力量的信息。

圖片:OC-135

條約規定了簽約國每年接受飛行的次數,德國和義大利每年是12次飛越,而俄羅斯(包括白俄羅斯)和美國必須允許每次飛越42次。事實上,作為條約簽署國中軍事力量最大塊頭的兩個國家,美俄之間的開放天空飛行次數在2016年就進行了5次之多,因此這種飛越堪稱是「家常便飯」。

美俄更是為這種飛行專門研製了偵察機。美國主要是在C-135系列偵察機基礎上研製了OC-135「開放天空」偵察機,1993年投入使用,它安裝的偵察相機包括一個垂直和兩個傾斜的KS-87E成幀相機,用於低於地面約3000英尺(900米)的低空攝影,還有一個KA-91C全景攝像機,可以從一側掃描到另一側,提供寬掃描。

圖片:OC-135降落

俄羅斯方面主要是使用圖-154ON「開放天空」偵察機和較小的安-30航拍測繪機,這種飛機目前計劃被2架最新的圖-214ON偵察機取代,後者配備一個A-84ON全景攝像機,一個AK-111地形攝像機和兩個透視AK-112數字航空相機,以捕捉高解析度航空攝影照片,還安裝了一台Raduga紅外熱像儀和一台Ronsard Side機載合成孔徑側視雷達。

圖片:安-30「開放天空」航測機

美俄之間的「開放天空」飛越飛行在大部分時候「尺度」是很大的。去年俄羅斯的飛機甚至飛越了特朗普總統在新澤西德明斯特的官邸,更是可以在華盛頓這樣的敏感區域飛行,但這樣的飛行線路也要雙方事先商定,美國去年宣布,將從今年1月1日開始拒絕俄偵察機飛越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州,前者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後者是俄很關心的GBI中段反導攔截彈所在地。

圖片:圖-214ON偵察機,有顯著的開放天空標誌

但「開放天空」飛行很多時候也是雙方拉鋸爭執的陣地。事實上,美俄之間的「開放天空」飛行結束後,雙方的軍事觀察員都會宣稱「啥都沒看到」,原因就在於這樣的飛行線路並不是隨機選擇而是雙方商定的,這樣一來,雙方在偵察線路上的重要軍事設施、部隊等可以進行提前轉移或偽裝,雷達可以關機以避免無線電特徵被捕捉。

因此,說「開放天空」飛行是大國之間的「假透明」遊戲,也是毫不為過的。

本文是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獨家文章,謝絕任何轉載

『作者:烏龍防務評論(微信公眾號:wulongfangwu1 ),喜歡我的觀點,就在騰訊新聞客戶端和天天快報上關注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烏龍防務評論 的精彩文章:

出生就落後!這些國產戰機首飛成功卻遭下馬,殲31會重蹈覆轍嗎
粽子節又有新機逛街?真相令人振奮,並非運30而是運20特種機

TAG:烏龍防務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