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纏論說:《巴菲特傳》7.公司總部共有13.8人——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纏論說:《巴菲特傳》7.公司總部共有13.8人——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有關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的許多事情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比如說,公司5位數的股價,人們首先感到懷疑。多年來,巴菲特常用的現代通訊工具就是兩部電話,可以在必要時與不同的經紀人進行聯繫。伯克希爾公司後來才擁有一台傳真機。」

公司總部與巴菲特的住所相隔約20個街區,這裡的工作人員數量不多。在伯克希爾公司1995年年度報告中,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公司在1995年通過企業收購接收了11000名新僱員,但是,我們總部的工作人員只從11個人增加到12個人(沒有必要瘋狂)。」

到了1998年,他的確有點發瘋,總部有12.8個人,這一年的公司年報寫道:「世界總部的工作人員已經從12個人擴大到12.8個人(我們聘用了一名新的會計師,他每周工作四天)。儘管公司人員明顯趨向臃腫,但是,我們去年的稅後行政管理費約為350萬美元,還不到我們所管理資產價值的1個基本點(萬分之一)。」到了2000年,總部有13.8個人。

巴菲特說:「去年,我和查里發瘋了,總部又增添了一個人」

(查里,上帝保佑,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本·富蘭克林的忠告: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美國在線的「伯克希爾公司信息公告欄」中有這樣一則消息。一位名叫托尼的人說,他正在尋找一筆潛在的再保險業務,想知道應該給伯克希爾公司哪個「部門」打電話。得到的回答是:「伯克希爾公司沒有設置職能部門。如有疑問,請打電話給公司的行政助理,她們可以幫助你。」

巴菲特就是在他的辦公室里閱讀、打電話,同他的經理們、朋友們和經紀人保持著聯繫,通常用簡短而又風趣的簡訊回答那些如雪片般飛來的信件。他非常喜愛信件,認真閱讀每一封來信。有時候,甚至在助手們還未來得及把信件轉交 給他,他自己就先取走信件。

巴菲特出門在外時,由行政助理每天晚上打電話告訴他當天新來的信件。

巴菲特回信的速度一般很快。康涅狄格州費爾菲爾德的湯姆·基根來信建議巴菲特考慮「賣空避險」的可能性,賣空伯克希爾公司所持的一部分股票頭寸。這種處理技巧允許股票出售的延期納稅。

巴菲特在1995年12月5日答覆:「非常感謝你的來信。我們考慮了你所介紹的處理手法,但是存在一些嚴重的障礙。我們還會繼續思考,看看能否克服這些障礙。」

很少有人跨進巴菲特的辦公室。就連伯克希爾公司下屬眾多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極少有人跨進總部的門檻。巴菲特每周只約見幾個人,很少接待採訪。根據《薩克拉門托日報》(1998年7月13日)的報道,現在埃爾克·格羅夫校區弗洛林中學擔任經濟學教師的蘭道爾·費爾柴爾德確實上樓拜訪過巴菲特。

他說:「我在星期五發出這封信,四天後就收到了巴菲特助手發來的電子郵件,十分肯定地對我說,他不接待採訪但願意給我三分鐘的會面時間,提供拍照機會……」

「他們迅速將我領進他的辦公室,幾分鐘之後,巴菲特走出裡屋,面帶微笑,握手相迎。我們兩個人會談了三分鐘,隨後手握巴菲特的錢包合影。最後,巴菲特離開。」

巴菲特的助手告訴費爾柴爾德:「在所有寫信請求會面的人當中,巴菲特約見的人數每1000人中還不足1人。」

總部幾乎從未泄漏過什麼消息。在伯克希爾公司更衣室的牆上有這樣一則警言:「你在這裡所看見的東西,你在這裡所說的話,當你離開這裡時,請把它們留在這裡。」

沒有客人來訪時,巴菲特就埋頭工作,常常在辦公桌旁吃飯。巴菲特一向以他最愛吃的漢堡包、薯條和可口可樂作為午餐,外加少量的牛排和雙份的紅燒肉。

在伯克希爾1996年公司年報中,巴菲特寫道:「在納稅之後,公司總部的費用總額占公司凈資產還不到2個基本點(萬分之二)。儘管如此,查理還是認為費用支出的比例太高,責怪我使用伯克希爾的公司飛機――『不可原諒者』(後來改稱『不可或缺者』,現在名為『總裁飛機』)。」

在1998年伯克希爾股東年會上,巴菲特說:「我們的稅後營運成本已經降至資本金的0.5個基本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共同基金的運營成本都是125個基本點。這意味著他們的費用比率(費用/資本金)是我們公司的250倍。」

公司的大量工作都是在世界總部完成的。

在2000年伯克希爾公司年報中,巴菲特這樣寫道:「這個小小團 隊創造了很多奇蹟。

2000年,它處理了與8個企業收購活動有關的全部細節,實施了廣泛的監督,編製了大量的納稅申報表(我們的納稅申報材料厚達4896頁),順利舉辦了一場門票數量為25000張的股東年會,並把支票準確送達股東所指定的3660家慈善機構。

此外,這個團 隊還完成了一家有著400億美元營業和30多萬名股東這樣一個公司所要做的一切日常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纏論股市 的精彩文章:

TAG:纏論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