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

會議紀實

編輯 | 蘇林,攝影 | 丹於

按:

2018年4月28日,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在飛芒書房領創店成功舉辦,本屆沙龍主題為「新型閱讀空間:運營模式與發展前景」,讀聯會公號正在陸續推出會議實錄,敬請關注!

7

分享討論:

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

首聯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下半場討論由讀聯會理事長、一起悅讀俱樂部創始人石恢主持, 「今今樂道」讀書會創始合伙人何伊凡、慢學堂創始人李一慢、百萬庄圖書大廈門店總經理李瑞、同道學園創始人趙聚、第二書房創始人李岩、大道形思總編輯岑紅、奧林浦斯學院創始人卿濤、妙媽悅讀總策劃魔菇等分享嘉賓先後發言,分享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思考,豐富了本次沙龍的討論,在幾位主講人的分享之後,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角度。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石恢:「剛剛的幾個主題發言特別好,今天我也特別受啟發,我們以前經常在一塊兒討論,但很少有機會靜靜地傾聽一下別人到底在做什麼,跟我們自己的工作怎麼結合。今天聽了以後真的是很感動,我覺得這種沙龍才是需要我們長期做下去的。」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何伊凡

「今今樂道」讀書會創始合伙人

今今樂道讀書會創始合伙人何伊凡分享了將讀書會這種形態商業化的理念和做法。

「做閱讀這個生意跟其他的生意最大區別在哪兒?你做很多買賣傳遞的是價格,但是做閱讀這個事,不管你是公益也好,還是把它當成生意也好,你傳遞的實際上是一個價值,是為了讓社會上的種種惡性事件更少一點兒。

在我們讀書會裡面,一直倡導一種理念,就是一場讀書會最重要的主角不是這本書,也不是講書的人,而是參加讀書會的每一個個體。就是誰參加這個讀書會,誰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們辦了很多場讀書會摸索出來的。嘉賓講得怎麼樣?挺好,但是跟我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個問題看起來最簡單,但是又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參加一個讀書會如果跟我產生不了關係的話,我還不如安安靜靜在家裡看呢。所以我們後來就搞了一整套的方法讓大家去參與,就這個就是讓你參加完讀書會以後所獲得的東西是你獨立閱讀所收穫不了的。」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談到具體做法,何老師介紹了他們的「機鋒禪辯」、「知行合一」、「全民共拆一本書」等等不同的的玩法,努力地將閱讀結合社群,做深做透,同時加大攝像頭、攝影棚、錄音棚硬體等設備的投入。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李一慢

慢學堂創始人、讀聯會理事

慢學堂創辦人李一慢分享了學校這一「傳統閱讀空間」中發生的新變化。隨著全社會對閱讀的不斷重視,學校中的閱讀內容在不斷增加、閱讀形式不斷豐富,今年,不少幼兒園和中小學都參與了2018北京閱讀馬拉松,學校老師在開展閱讀課之外,也有師生自發組織讀書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我女兒也做了一個讀書會,雖然她現在只有四年級,在她的引領下,他們學校出現了好多學生自發組織的讀書會,現在一到周末她就背著書包到班級開借。現在很多老師們也都在做類似的事情,在學校紮根做閱讀,所以這也是一種新型的閱讀空間。」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岑 紅

大道行思總編輯、讀聯會理事

關於學校閱讀空間,大道行思總編輯岑紅介紹了目前在打工子弟學校做圖書館的公益項目「微瀾圖書館」,僅一年多時間開了15個館,服務學生8000多人。「剛才劉穎說到,很多的閱讀空間她之前都完全不知道,其實還不只是閱讀空間,只是在咱們北京,就有人默默的在做這些服務父母農民工子女的事情,我們需要關注的群體有更多。」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李 瑞

百萬庄圖書大廈門店總經理、讀聯會理事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李 岩

第二書房創始人、讀聯會理事

百萬庄圖書大廈門店總經理李瑞和第二書房創始人李岩都談到了閱讀產業發展的現實困境和價值憂慮,期待著國家層面能有更加清晰的政策定位和資金支持。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趙 聚

同道學園創始人、讀聯會理事

同道學園創始人趙聚則從歷史角度談到讀書會的意義,「正如當年法國的沙龍,德國的讀書會,我們所做的事情其實是一樣的,就是營建公共生活,而且是源頭性的營建公共生活。」那麼讀書會對當下的生活有哪些積極意義呢?趙聚認為,閱讀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對抗碎片化,找到時間的延續性和深厚感,另外可以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從孤立的、原子化的狀態進入到一種詩的狀態中。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卿 濤

奧林浦斯學院創始人、讀聯會理事

奧林浦斯學院創始人卿濤提出了三點對於閱讀空間的思考,拓寬了今天話題討論的邊界,頗有思考價值。

第一點,當我們把閱讀空間叫成『新型閱讀空間』的時候就表明,我們認識到閱讀空間這個名詞不能夠代表我們所描述的這樣一種實體。因為這裡面是有矛盾的,我們講閱讀空間時,閱讀是需要很安靜的、很舒適的環境的,但是現在閱讀空間做的事情又希望它是能夠人山人海的、摩肩接踵的,我們希望它能夠特別熱鬧,有很多人來消費,所以我們發現閱讀空間里真正閱讀的人其實是很少的,那麼這個詞就不那麼合理,所以我們想要創造一個新的詞,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想出一個特別貼切的詞來幫它正好名,只好叫『新型閱讀空間』。我覺得這是可能在座的一些文化界、知識界的人是應該去探討的,就是怎麼樣把這個名稱定義好。我們把這個名確定之後,才能夠按照名稱所包含的複雜的含義去賦予它背後實質性的內容。如果我們認為它真的只是一個閱讀的空間,可能我們只是做跟書籍、跟閱讀有關的活動了。但是像剛剛趙聚談到,如果我們把它定義成公共文化空間,甚至就是一個更抽象的文化空間的話,可能所有跟文化相關的活動在這就都能舉行了,那它就不是一個800億的市場,有可能是一個8000億甚至8萬億的市場,這就取決於我們如何去定義它。

第二點,我們做讀書會的活動經常發現缺乏場地,但剛才劉穎講到北京有2000多家閱讀空間,它們缺乏一個呈現的渠道。我們找活動場地的時候得上大眾點評找,於是就只能找到咖啡廳,像劉穎之前給我們推薦了一個特別好的閱讀空間,但在大眾點評上可能只有兩三個點評,你就會擔心那裡環境到底怎麼樣。所以我覺得閱讀空間其實需要這樣一個呈現渠道的,讓北京的幾千家閱讀空間都能浮現出來,讓真正要做這種公共活動的組織和機構都能夠找到。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第三點,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定義成公共空間也不行,為什麼?因為我們講公共空間的時候,其實很多人的,但我覺得我們還應該把它門檻給降低,它不是一個你非要多人參與的活動才能夠來的地方,它應該變成你更加直接消費的一個場所。比如說我跟朋友,我們想要聊點什麼事情的時候,現在能想到的就是咖啡館,或者說傳統一點的茶館,但以後應該把閱讀空間這種文化空間給塑造成一種你只要有非私人活動都可以隨時去的地方,這樣你的消費場景就擴寬了,這是我覺得做閱讀空間應該考慮的。

另外,使用門檻也應該降低,我們到咖啡廳里需要點一杯咖啡,你到餐廳里去吃飯,到書店裡是去買書,但是到閱讀空間里是去幹什麼?有沒有一個更低成本的,比如說5塊錢點個小吃,我就在那就能夠做的事情。比如說,現在為什麼大家在書店裡不買書?因為我們覺得網上買書更便宜,那是不是我們能夠把書店給聯合起來,所有書店的書都是全網最低價,甚至全中國最低價,就像剛剛講到的,把書作為一個真正的消費入口,背後我給你提供更全套的文化服務,像課程類的服務、培訓類的服務,包括其他的跟文化相關的服務,甚至是所有跟精神相關的服務在書店、在閱讀空間里都能夠提供,這個我覺得也是我們可以去探索的一個方向。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我覺得像現在我們講喜馬拉雅、知乎、得到,其實這是一種知識經濟,但我們知道,人不是靠知識活著的,知識描述的是一種客觀的世界,是一種定律。但是我們追求的是一種主觀的精神境界,我覺得是不是有一種跟知識經濟相對的「精神經濟」,或者你把它叫心靈經濟也好,而閱讀空間,這種公共空間其實是不可被化約掉的,它永遠都需要去滿足這部分需求的,而且這部分需求有可能在兩年、三年之後會真正的產生影響。它是一種超越知識經濟的、更高境界的精神需求,當你發現知識經濟不能解決你真正人生的困惑,不能解決你生活困境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去尋找一種超越它的更高級別的東西。這個時候,文化空間、閱讀空間、書店,或者讀書會就能夠呈現出來,我覺得這幾個都是需要閱讀智庫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魔 菇

妙媽悅讀總策劃

妙媽悅讀總策劃魔菇分享了她的困惑,「我在想,怎麼樣在全民閱讀和個人閱讀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好的通道,有可能會是現在所謂的新型閱讀空間,但實際上也有可能不是,因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跟我們認為核心的東西(讀書)不一定是一樣的。」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此外,來參加沙龍的還有閱讀行業和各相關機構的代表,銀齡書房的創始人薛曉萍老師、盧溝橋鄉團委負責人孫喆、新京報記者倪偉,來自樊登小讀者、現代教育出版社、噹噹自出版、外研書店,以及去年12月做過我們第四屆全國讀書會大會志願者,等朋友們都來參加了此次沙龍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分享討論:閱讀空間,還是文化生活空間?|首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紀實(七)

本次智庫沙龍的場地提供方、飛芒書房創始人萬興明老師在沙龍結束說:

「非常感謝大家能夠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到我們飛芒書房的空間里來參加讀聯會閱讀智庫的沙龍,我想以後會有更多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彼此都能夠抱團取暖,走得更清晰。非常感謝大家,今天到這裡。謝謝。」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起悅讀 的精彩文章:

實踐|幫你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TAG:一起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