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暴力犯罪的人,也信「成功學」?

暴力犯罪的人,也信「成功學」?

今天聊個沉重的話題。

針對未成年進行的暴力犯罪和反社會人格

今年4月米脂的9個中學生在學校附近被害,時隔兩個月上海的兩名小學生再次經歷這樣的慘境,年幼的生命停留在了2018這個節點。國內這樣針對未成年的惡意犯罪,讓人在震驚、悲憤、難過等一系列情緒井噴之後,回到那個終極問題:

WHY?為什麼??

為什麼要針對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社會人格?為什麼手段極其殘忍?

我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但是想起了休斯敦公立中學學生手冊的內容。

高中時在美國做交換生,回國的飛機上,我們聊著各種奇葩「校規」。我所在的阿肯色小城,校規第一條是:不允許帶自己的孩子來學校。在休斯敦就讀一所幾千人大公立中學的同學,他的學校校規第一條是,不允許攜帶任何武器進入校園。

逐年頻發的美國校園槍擊案,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可能只是一組組冷冰冰的數據。那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數據。

這一系列的社會暴力事件,一定是有經濟、社會發展、意識形態、媒體渲染、暴力文化、槍支管理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今天我只想就一點做一些探尋:反社會人格

在心理學上,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是:具有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在深度壓抑下的狀態中,以血腥的方式來報復無關群體,完成心中自我扭曲的成就感

成就感,這個詞在這裡格外扎眼。血腥暴力犯罪的背後,居然有「成就感」潛伏。

美國和中國,誠然有很多差異和共通。對於「成就感」上,確實比美國和歐洲更有共同語言。

這兩個社會中,對於「成功」的追逐都是顯性的,並且可以用可視的量化標準去衡量的。

當然,你說,美國的新精英階層不是這樣,他們不追求名牌、豪車、社會地位,他們關心糧食和人類,更關心幾萬公里之外的非洲小朋友有沒有蚊帳。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是,這裡討論的是絕大多數的美國主流文化。

對於成功的追逐本身,是一個社會有活力的象徵。畢竟,生產出「佛系」這個詞的日本,已經進入了一個經濟下滑和低慾望社會

顯性的「成功」,以及追逐成功帶來的焦慮,恰恰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反社會人格的一個心理錨點。我們每天面對的信息,不是「你正在被同齡人拋棄」,就是永遠也無法到達的詩和遠方。在主流媒體和自媒體不斷製造的成功焦慮中,不斷打著雞血。終於有一天,雞血也免疫了,而生活還是那樣。當這種無助感無力感以幾何倍數激增,同時,伴隨著年幼未被處理的心理創傷,會給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什麼新的流行病?

反社會人格新鮮嗎?也許不新鮮。

當「成功」變成一個濫俗而又無法迴避的名詞,loser只能滑向被社會拋棄感越來越強烈的深淵。

刺殺茜茜公主的盧切尼事後說:「我只想要殺死一名皇室成員,不在意是什麼人。 」

如果認定自己一生失敗,只能靠這最後一票轟動全國時,那個潛在的反社會人格的「弱者」,會怎麼做?也許,這就是他們孤注一擲也要製造混亂的原始動機「成就感」,這個詞,在這裡居然這麼面目可憎...

放下焦慮,學習做一個「失敗者」,聽起來非常反主流。主流就一定是真理嗎?

今天不推薦書了,推薦台大李明聰教授的一門課《失敗者社會學》。看到教授萌萌噠笑容,也開心起來了。好好學習怎麼做一個「失敗者」,也挺有趣。

擅用搜索工具,不要做伸手黨,乖~

劉刀小拭

公眾號ID:liudao_xiaoshi

關注

劉刀小拭,一個有趣、有料、有態度的品牌

全平台上線,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刀小拭 的精彩文章:

你認為你和牛人的「差不多」,到底差在哪裡?

TAG:劉刀小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