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國博弈:美國有增長,中國有市場

大國博弈:美國有增長,中國有市場

改革開放的內在需求、龐大的國內消費需求,將成為中國在博弈中的強大支柱。

1

中或最贏

隨著7月6日首輪加征關稅日期的臨近,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

綜合各種因素分析,這輪「大國博弈」早已超越單純的貿易戰,在多個層次發生碰撞:

?貿易戰

?科技戰

?體制戰

這既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然,也是「特朗普-班農」民粹主義的躁動。因此,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會趨於長期化、多層次化,我們應有戰略定力去應對。

開放倒逼改革,歷來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法寶。從這一大視角看,中美貿易戰無論結局如何,都會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都是贏家——中或最贏,seriously。

即使就短期貿易戰「掰手腕」而言,中國也無須焦慮:美國有增長,中國不僅有增長更有龐大的市場。改革開放的內在需求、龐大的國內消費需求,將成為中國在博弈中的強大支柱。

2

特朗普的底氣:美國經濟增長強勁

特朗普在貿易戰中咄咄逼人,除了民粹主義思維之外,其底氣更來自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

?6月29日,標準普爾把第二季度美國GDP增長預期上調 0.5%,提高到了3.9%。

?美國當前的總體失業率跌至18年來的最低點3.8%,非農就業人數5月增加了22.3萬個崗位,好於預期。

?美聯儲6月初發布的季度經濟預測顯示今年全年美國經濟將增長2.8%,略高於3月份預測的2.7 %。6月13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美國經濟處於「良好狀態」。

?消費者信心接近過去17年來的歷史高位,5月份核心零售額連續第五個月上升。

但是,理性的經濟專家傾向於認為,美國經濟的繁榮已經是「迫近尾部」,主要原因是:

?第一,美聯儲加息和QE退出的影響。美聯儲在6月貨幣政策會議後如期加息,這是今年以來第二次加息,也是2015年底啟動加息周期以來第七次加息。

?第二,財政刺激效應的逐步消退。美國政府2017年年底出台1.5萬億美元的稅收政策以及1.3萬億美元的支出法案,但刺激效果很難長期延續。

美國財政刺激計劃在2019年晚些時候消退,恰逢美聯儲計劃在2019年第三次加息。屆時,美聯儲基金利率接近目前估計的2.9%中性利率,這使美國的收益率曲線有可能接近危險的倒置狀態。利率曲線水平倒置往往意味著即將出現經濟衰退。

?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認為:美國最大的風險依然在於經濟增速放緩,美聯儲在貨幣政策上「收得太緊」可能會加劇這一風險。

?標準普爾首席經濟學家伯維諾表示:預計到2020年,美國 GDP增長速度將放緩至1.8%的長期平均水平。近期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脹之間的平衡比我們目前預期得要更加難以維持。預計到2020年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0萬億美元,從佔GDP的3.5%增長到佔GDP的4.8%左右。

?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在6月初的演講中表示,個人和企業減稅1.5萬億美元以及特朗普總統簽署的聯邦支出增加3000億美元,將讓美聯儲各方面的工作更加困難。刺激措施會在今年和明年大幅影響經濟,然後到2020年出現急劇下降的狀態。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祖斯(JanHatzius)認為,來自美國金融狀況的推動力逐漸轉向負面,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很可能從現在開始放緩。美聯儲自己預計,到2020年底,聯邦基金利率將在3.25-3.5%區間。高盛認為,這一目標可能在2019年底前實現,這反映出在未來七個季度,美聯儲每3個月加息一次。當前債券市場並未反應出這一趨勢。

此外,一旦爆發貿易戰,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也勢必受到衝擊,特別是處於歷史高位的美國道瓊斯指數,有可能迎來一輪股災。

美股高處不勝寒

因反對關稅戰而辭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的科恩說:

特朗普的關稅將抹掉稅改帶來的全部經濟收益——特朗普政府的主要政績。

貿易戰的「陣痛」,也會戳破民眾對「特朗普主義」的幻覺。全球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穆迪指出:

特朗普關稅將使每個美國家庭平均每年花費增加80美元。如果特朗普繼續額外增加1000億美元商品關稅且中國採取同等反制,則每個美國家庭生活成本將上升210美元。

6月30日全美爆發700多場示威遊行高舉標語"特朗普下台"。

3

中國不僅有增長,更有市場

迄今為止,中國以世界第二大GDP的體量,依然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長,堪稱世界經濟的關鍵動力。

不僅如此,中國經濟正在進行深刻的「再平衡」:從出口拉動轉向內需驅動。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機遇,也是全世界的機遇。正是出於這一戰略考量,早在2017年5月,中國就宣布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當前,目前中國居民消費佔GDP比重為39%,遠低於 60%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中方大量增加進口也是中國經濟再平衡的內在需求,同時順應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017年中國國內貿易發展回顧與展望》報告顯示,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達58.8%,比2012年提高3.9個百分點,連續四年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從2007年到2017年,中國家庭消費總額從僅為美國的 13%升至3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到2027年,中國的消費總額將達到美國的74%。

?中國連續5年居全球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和全球TD-LTE倡議(GTI)發布聯合報告稱,到2025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5G市場,屆時中國的5G用戶數將達到4.3億,佔全球總量三分之一。

當然,增加進口是有重要前提的,劉鶴說:

中國有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這個市場具有高度競爭性,如果想在中國市場獲得份額,出口國必須要提高自己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讓中國人民願意買。中國不僅願意從美國買,也將從全世界買。

隨著中國居民消費需求的升級,那些能提供高端、創新消費的企業將更具優勢。顯然,這是屬於歐美跨國公司的巨大蛋糕。

從競爭格局上講,在中國市場,美國企業面臨的主要對手是歐洲企業,例如波音pk空客,德國汽車pk美國汽車。如果中美爆發貿易戰,毫無疑問,歐洲將在中國市場漁翁得利。

從這一高度看,中美早前在華盛頓聯合聲明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充滿誠意和乾貨的:

雙方同意,將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為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

因此,面對即將到來的貿易戰,中國有理由保持自信、淡定。(本文作者劉勝軍)

(責編:丁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國研中心侯永志:我國城市化速度快、有規模,而且保持了基本穩定
滬指跌1.30% 失守3000點大關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