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險大!現金貸又生新套路

風險大!現金貸又生新套路

本文總計2626字 預計閱讀需15分鐘

5月30日,廣州市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小組辦公室發布了《關於提請對部分「現金貸」平台加強監管的函》,要求各區整治辦對「現金貸」平台及變相「現金貸」平台進行進一步排查。

原本行業「蛋糕」就在縮小,如今監管的套利空間也進一步壓縮,隨著監管政策的下發和備案時間的逼近,現金貸平台轉型迫在眉睫。在這樣的背景下,鋌而走險者,無疑正在向死胡同的盡頭走去。

陣痛

後捲土重來

現金貸的無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無抵押等特徵一直以來飽受詬病。近期一些現金貸平台利用商品回購、回租的形式,偷換概念,變相收取高額利息,一波現金貸新套路應運而生。

「換裝」後的現金貸較以往更具迷惑性。一位沒有信用記錄的年輕人急需用錢,很可能會求助網路小貸機構。

首先平台會讓用戶申請消費貸購買一部5000元的手機,之後由該平台回購手機並支付3000元,看似操作方便,但實際上,平台收取的「砍頭息」就達40%,通過預先從本金中扣除借款利息,繞過了監管部門要求的年化利率在36%以內的相關規定。

如果用戶不想購買手機,要獲取現金,還有另一種途徑:借款人在平台提供自己手機的詳細信息(通常要求新機使用時間小於3個月),平台根據手機評估授信額度。借款人將手機作為二手手機進行抵押,再從平台租回使用並每月支付租金。在回租模式下,現金貸的貸款發放變成平台購買二手手機支付的費用,還本付息變成了每月定期支付租金

即便用戶防範心理較強,沒有選擇上述兩種方式,現金貸平台還有其他套路。比如借款人可以購買會員卡、積分卡,用於快速通過該平台的貸款申請;回購模式的手機,也從本人真實擁有的手機,變成要求借款人在指定商城購買價格遠高於市價的手機,再由平台回購,還可以將回購模式與回租模式相結合,以收取更高的利息。此外不乏蹭熱度的現金貸平台,借區塊鏈概念進行宣傳,卻沒有很好的項目。

實際上,以手機回租形式放貸的現金貸平台數量已經過百,註冊客戶達數百萬,基本鎖定在大學生群體,年化利率在300%以上,個別年化利率超過1000%。據此,監管層一度嚴厲點名了樂回租、MO9信用錢包、51閃電購等平台,《經濟》記者通過手機應用商店進行查找,發現除了51閃電購還在搭售少量電子商品外,其他平台已經查無實據。

「現金貸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與慾望作鬥爭很難。」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頻繁更換「馬甲」的現金貸,本質上依舊觸犯了監管新規,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屬於監管套利行為,它所帶來的漩渦攪亂了整個行業,而「發現一樁、打擊一樁」的策略容易使監管者處於疲於應付的境地。

互聯網金融的問題往往在於拆東牆補西牆,按下葫蘆浮起瓢。屢禁不止的違規現金貸問題還待解決,一個新的亂象又已出現。

折戟

沉沙未可知

當前我國現金貸市場燒成紅海,戰況著實慘烈,昔日的聚寶盆如何一步步變成燙手山芋?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向《經濟》記者分析,現金貸違規行為的產生歸根結底是業務鏈本身存在缺陷。一筆完整的現金貸交易按照時間順序,大體上可以分為貸前和貸後。「貸前主要解決資金來源和借款人風控問題;貸後主要負責借款人還款問題。與此相應的,違規行為也就呈現出貸前與貸後的不同樣式與類別。」

細究各類違規行為,審視業務鏈各個環節。肖颯認為,首先現金貸的借款人資質遜色於銀行客戶。以車貸為例,A類、B類車貸客戶均被銀行或汽車消費金融公司瓜分,留給P2P車貸業務的只能是C類及以下客戶,因此其客戶質量具有天生的缺陷。資金端的公司為規避風險,容易劍走偏鋒。

其次,日常運營中,現金貸行業在早先是粗放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繼承了互聯網公司的基因,跑量、上規模是大家早期的奮鬥目標,中介評級機構、投資人也把成交量作為評價平台是否優質的一個指標。在此導向之下,各大平台皆以擴大規模作為首要任務,導致風控與合規的執行統統打了折扣

最後,互金行業基礎設施落後。從投資角度來看,現金貸產業鏈涉及眾多,在整個環節中,對投資人剛性兌付已成行業慣例,難以撼動。據此,一旦借款人逾期,平台勢必先行墊資,但是隨著壞賬率的提升,平台墊資壓力很大,隨時有崩盤的危險,因此,必然會在貸後加大催收力度,實行暴力催收,追求回款率。

按照出台的監管要求,現金貸業務的開展要遵循六項原則,即從准入資格、利率、催收方式等方面對現金貸業務提出合規要求。既然在操作上進行嚴防死守,保障現金貸平台的運營安全,為何還是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變相現金貸?

究其原因,不少專家表示,現金貸的流行,是正規金融可及性差導致的。歐陽日輝表示,現金貸到現在還沒有官方明確定義,它與其他的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和傳統銀行信貸業務都有交叉的領域,區分界限不明顯。

同時,根據新華社瞭望智庫聯合前海徵信發布《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報告2017》顯示,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徵信系統共收錄自然人8.99億,其中,4.12億人有信貸記錄,意味著有4.87億人沒有信用記錄,無法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務。過多信用白戶的存在,客觀造成了正規金融機構難以獲得貸款,給了不規範的現金貸惡性發展溫床。

監管

需堵還宜疏

2017年12月,《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發之後,現金貸平台顯然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值得思考的是,監管細則出台後,攪渾市場的行為應該會得到緩解,然而不合規的現金貸並未消失。

「目前現金貸平台帶有明顯的逆向選擇性,如果按照監管規則,現金貸平台的成本高企,無利可圖,除了平台倒閉,還會有一些平台會選擇『破罐破摔』,撤場前撈一筆,反而會無所顧忌。」北京大學市場與網路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引導現金貸平台正規發展是一個方面,同時另一方面,對一些合規平台進行一定的扶持也是有必要的。「在我國,針對長尾人群的小額貸款服務還在初步探索階段,無論從滿足小金額、短期間的現金貸社會需求,還是從國家關於普惠金融的政策大方向來看,現金貸均有存在的價值及意義。」

肖颯對這種觀點表示贊同。她提到,監管當局面對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應居中協調各方利益,政策出台需直搗行業發展痛點。

一方面,現金貸的監管需注重平台運營的合規性,保持對各種套路貸的打擊力度,對要求借款簽訂陰陽借款合同、以「違約金」「保證金」「中介費」和「服務費」等各種名義促使借款人簽訂虛高借款合同的行為要進行懲處。另一方面,針對老賴惡意拖欠未還款項、多頭借貸的行為也應有所管制,個人徵信系統的建立與黑名單的業內共享將有助於打擊老賴。

「如果網貸平台備案制度實施細則等系列配套文件能夠積極落地實施,也將有效促進行業的健康成熟發展。」肖颯補充道。

作者:《經濟》雜誌記者 李雪嬌

編輯:zxt

《經濟》——見證與思考的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雜誌 的精彩文章:

林徽因: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繼續

TAG:經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