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語言啟蒙,資源、方法和學習模式,一個都不能少

語言啟蒙,資源、方法和學習模式,一個都不能少

本文2697字,需要6分鐘閱讀

我兒子三歲半了,他兩歲半的時候才會叫媽媽。在同齡的孩子流利背唐詩時,他只會說「啊!」

曾經一度,我懷疑他是不是有病。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他現在說得很好,當然,是和他以前的自己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

有件事,我現在想起來還想笑。去年的時候,他剛剛會說話。他想說「蘋果」,但是他發不出來這兩個字的音。所以,他用英語「apple」來替代。當時我聽他說「阿布,阿布」還沒反應過來。後來他拿著蘋果的卡片給我,指著說「阿布」,我恍然大悟!他是可以講話的,並且當遇到表達障礙時是會使用策略的。

他現在說話也會中英文混雜,一部分英文是我以前給他唱兒歌時學會的(後來為了發展他的母語,我在家裡完全停止了使用英語),一部分是去了國際托班學的(全日制托班,有外教老師全天跟班。現在讀了兩個月),還有一部分是勵步的BS課程里學的(全英文的寶寶英語班,每周一次,學了三個月)。

他的英語水平和母語一樣,現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發展著。

借事修人,這話講得真是沒錯。

因為他,我翻遍了書籍,請教遍了專家。也因為他,我對語言的啟蒙,有了更深的認識。

我相信我的孩子是來幫助我的,因為他,我變得更好。

接下來,我和大家聊一聊,語言的啟蒙。

學習母語的幾個要點。

一.孩子都是要先發展身體,再發展語言。很多情況下,孩子會利用身體來學習語言。

二.在能使用辭彙之前,孩子就已經可以溝通了。只不過,他們做的是非語言溝通。所以,別為了學語言就讓他們放棄這本能、天然的溝通工具。

三.在句子之前,孩子們要先學習使用辭彙。所以,要尊重孩子們用單字來溝通的階段。等他ready,句子自然來。

四.孩子使用句子,也是從某一些結構開始,慢慢發展到其他結構的。先別著急讓他輸出豐富結構的句子,可以慢慢給他做多樣結構句子的輸入,慢慢等他適應,直到使用出我們的「目標結構」。

母語的學習,尤其是1-2歲學話期,我們大多遵循的是習得的方式。提到習得,就不得不同時提到另一個概念,學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兩個概念。

Acquisition,習得,是我們小時候母語啟蒙的主要方式。有大量的語言浸泡和使用場景,語言學習與掌握相對不費力。所以,這種方式與其說是learn the language,不如說是pick up the language。

Learning,學得,指的是我們要主觀努力來學習語言,即we have to make deliberate efforts. Learning的場景大多在課堂或者其他的serious learning conditions。

聽到這裡,有人會說,我想毫不費力地學好英語,我要怎麼用習得法呢?Sorry,習得不是一種方法,只是一種資源供給方式。而且純粹的習得,也不會讓你達到更高的程度。

事實上,無論我們學習母語,還是外語,都是習得和學得共同配合的結果。孩子小的時候,習得的比例大一些更好。因為習得更容易幫助他們建立對語音、語調、語速、節奏性和淺層應用的感知和意識。孩子逐漸長大,對語言有了更高的要求,對結構需要有更深的把握、對聽說讀寫都有了更高的標準,這時候,學得的比重需要適當加大。

所以,大家現在應該能逐漸理解行業中課程體系變遷的方向。原來的課程就是一本教材,由教師在教室中教學。這是pure learning的操作。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閱讀,發現了閱讀厚積薄發的作用,於是開始在主英語教材的基礎上添加了讀本,而讀本承擔的就是acquisition的作用。再到後來,歌曲MV、故事動畫等等周邊素材的添加,逐步豐富了acquisition的形態。我們整個行業都正在意識到,語言是需要learning與acquisition的比例搭配來得到更好的效果的。

如何幫助孩子做語言(母語或外語)啟蒙

喬姆斯基認為,所有人,只要不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是都有一個內在機制來習得語言的。也就是說,只要沒有病,所有孩子都是可以學會說話的。我們成年人可以從哪些方面上來幫助她們呢?

第一,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她們從input到output的一個中間渠道。我們大人需要做的,首先是激起他們模仿的興趣(比如說,一起模仿小鴨叫,一起模仿小豬佩奇說話等等)。然後,就是要注意規範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的語言,盡量使用文法正確的、用詞恰當的普通話。

第二,慣用表達。

舉個例子,「let』s go!」和「How are you?」就是一種慣用表達。

慣用表達的重點是讓孩子重視它的功能,即這個慣用語整體所表達的意思,而不是進入細節去拆解每個單詞的含義或者語法結構。大人們在家裡,多多讓孩子們體驗語言的力量,讓他們知道原來這句話說出來是可以產生結果的。所以,如果學話階段的孩子用語言表達了意願,我們可以盡量配合他們,讓他們感覺語言有用、說話有用、溝通有用,簡言之就是讓他們感受到語言帶來的成就感,他們就會越來越愛觀察語言、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

第三,整合語言。

學語段的孩子有時候會將他們所掌握的辭彙用他們自己的邏輯拼出一個新詞或者是新的句子,雖然看起來很笨拙,但其實這已經調動了大腦中幾個層次的思維了,從調用記憶到組合創造,很了不起的進步!所以,大人這時候不要嘲笑他們,試著理解他們的意思並配合他們的意思,再用接受的態度來鼓勵他們改正。舉個具體的例子,孩子說:「我要玩熊上!」你明白他其實是想說,「我要玩放在上面的熊」。你可以直接把上面的熊拿下來,表示你聽懂了。然後再遞給他的時候說:「你要玩上面的熊是嗎?」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感覺到他使用的語言是有功能的,又把握住了機會校正他的造句。

第四,用簡單邏輯來和孩子交談。

我們不提倡用兒語辭彙和孩子交談,比如「餅餅,乾乾,面面,寶寶」。用詞還是要和外在世界更一致一些,因為要保證交流的有效性。但是我們鼓勵大人用簡化的句子結構和簡單的邏輯來和孩子交談。正如我們以前所說過,學語的孩子結構性稍弱,為了保證有效溝通,我們要適當簡化。,

第五,通過真正的交流來學習語言。

語言學了就是為了用的。所以,在孩子的學話期,我們既要鼓勵他們多說多用,也要積極回應他們每一次的溝通。

你會發現,以上所有的母語學習經驗,是可以複製到外語的學習中的。

當孩子學習一種新語言時,我們這裡就默認為英語。有幾點是必須值得我們注意的。

第一,input

大量有效的輸入是非常有幫助的。輸入既包括了learning也有acquisition情境下的輸入。所以說,英語學好絕不僅僅是在課內這幾十分鐘,更要延伸到課前、課後等等更多的場景中。

第二,learning environment

語言學習環境的創設。我們屬於典型的EFL語言環境,就是英語為外語的環境。除了課堂和非常有限的幾個渠道,我們是接觸不到英語的。因此,要學好英語,就更要在整體的語言環境創設上下功夫。比如課堂內的全英文教學、校區的布置、牆上的文字、閱讀的繪本等等,都是語言環境創設的一部分。

第三,教學操作

我們在教學中的目標,設定的是can do,即學生上完課後他們能做什麼。所以,老師把課講完、完成教學動作不是目標,學生的can do才是重點。如果沒有聯繫應用的操作,孩子們完成的只是知識部分的記憶,還沒有形成能使用的能力。

第四,關注意思,而非錯誤

你的課堂目標是什麼?如果是希望孩子能用學來的語言表達意思,那麼,語言的精確性就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沒有看透這一點,試圖在學生表達的時候把每一個錯誤都糾正過來,最終就變成本末倒置了。孩子最後每一次表達之前都會努力思考、盡量避免每一個錯誤,以至於最後竟然本末倒置了。想一想我們身邊,是不是有很多這種遺憾的例子?

第五,Negotiating meaning

中文翻譯過來就是表示換種方式讓你溝通的意思更清楚、可以被對方get到。其實這是非常棒的一種溝通策略,無論在母語還是外語的使用中,都特別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有效溝通。所以,要允許孩子們用手勢、音調、眼神、甚至是非目標語言來表達。比如我小孩用「apple」來表達「蘋果」,就是在應用這種策略。

前幾天本要去劍橋大學進修半個月。當時考慮要不要帶上孩子,找一個日托園,白天我上課,他也上課。家裡人問:「他能聽懂嗎?」 我想了想,說:「中文他也不是完全能聽懂啊!所以對他來說,上全英文的課也不會太壓抑。」

其實我心裡明白,他上了幾個月的外教托班課和勵步的全英文BS課,他對英文的感知已經非常好了。而且,他就算不會說,也會想其他辦法表達他的意思。

上周末,他勵步的老師跟我說,感覺現在他的水平已經高於BS課程了,覺得他簡直是突飛猛進。我知道,這是因為我給他提供了大量的acquisition資源,用對了方法和學習模式,才會有現在的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語教與學 的精彩文章:

EFL和ESL本質上是兩種英語課程,你知道嗎?

TAG:英語教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