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張圖片告訴你,這位在當代藝術界C位出道後激流勇退的巨星,患有怎樣的「圖片貪食症」

十張圖片告訴你,這位在當代藝術界C位出道後激流勇退的巨星,患有怎樣的「圖片貪食症」

Maurizio Cattelan

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Maurizio Cattelan(莫瑞吉奧·卡特蘭)。

無論是埃及的金字塔古墓,還是大洋洲千奇百怪的木頭面具,抑或是西方文明最大公分母之一的耶穌殉難聖象,都跟死亡和永恆有關。而藝術在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動因,大多跟死亡有著密切的關係。當代藝術也不例外,比如,當代藝術界常常以作品震驚四座的聰明調皮鬼卡特蘭。

卡特蘭的作品中,死亡無處不在,如:被隕石砸中的教宗,一隻自殺的松鼠,以及被吊起來的死馬,還有頭撞進牆裡的馬……

byMaurizio Cattelan

最近,卡特蘭似乎在2011年宣布隱退之後,有復出江湖的意思。2018年9月即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城市周(Art Basel Cities Week)上,卡特蘭計劃將在當地舉辦一個名為「生者的墓地」的公共裝置藝術計劃。

之前Maurizio Cattelan在義大利進行的相似項目,看到了Jeff Koons的墓。Photo by Luciano Massari.

卡特蘭並不認為墓地總是用來去紀念我們懷念的人,他覺得應該建一個地方,去嘲笑那些活著的但或許應該離開這個世界的人。

這很卡特蘭,他呼籲當地的藝術家提案,為活著的人建造墓碑,以此將他們的夢想或噩夢實現。

而作為一名完全的素人,卡特蘭在藝術界可謂是C位出道。

這位1960年出生在義大利帕多瓦城的藝術家並非科班出生,在自學成才的道路上,青年時期的卡特蘭曾做過廚師、園丁、護士、木匠,甚至還在太平間看護過屍體,80年代在傢具店開始進行傢具設計的工作時,卡特蘭開始投入進視覺藝術的領域。

1990年代在藝術界嶄露頭角,是參加1993年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之後,他還參加了三次威尼斯雙年展,分別在1997、1999和2002年。這是一份傲然的成績,但卻只是他藝術生涯絢爛簡歷中的冰山一角。

然而,正如他常常給世人所帶來的震驚一樣,這位風頭正勁的藝術界明星,2011年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展出大型個人回顧展ALL(全部)之後,宣布在其事業的高峰隱退,一時間讓藝術界愕然。

2011年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展出大型個人回顧展ALL(全部)

2011年的展覽,別開生面地在古根海姆展廳的中庭,以懸掛的方式呈現。美術館克服了技術難題,將卡特蘭的大部分作品懸掛在其中庭。

卡特蘭是這個世界相當機智的旁觀者,在冷冷地旁觀著現實社會的同時,隨時以其顛覆、幽默、荒誕、諷刺的作品,給予世界有力的評論和一擊。

很難想像,一個如此具有想像力天賦的藝術家,有著如此持續多產的創作爆發力,難道這只是天賦?也許,他的靈感來自某個地方。

藝術家必然是反應當代社會的,那他的創造力來自哪裡呢?

或許,很大部分來自於圖片,大眾媒體中的圖片,更主要的是流傳於網路上的的圖片。馬特蘭以貪食症般對圖片進行大量觀看和吸收,成為他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舉十個例子,一目了然:

·· 1 ··

如果說卡特蘭是一個圖片的重度消費者,那麼,還不足以形容他從圖片中吸收靈感和能量的程度,而他應該是一名「圖片貪食症患者」。

《無題;羅馬;1978》; byFrancesca Woodman

22歲便自殺身亡的女攝影師弗朗西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在其短暫一生中,雖然拍攝了近千幅作品,但很少有機會展示,但她卻在死後成名。而弗朗西斯卡將自己作為拍攝對象,且在22歲時自殺,這些都可能使卡特蘭產生了共鳴,他在作品中反覆引用了弗朗西斯卡的作品。

如,伍德曼拍攝於1977年的一張自拍像,是她雙臂張開,將手搭在門樑上,身體垂下來,臉朝下。

30年後的2007年,卡特蘭對這件作品進行了再創作,將這位自殺離世的女攝影師的形象,以雕塑的形式釘在了木框里。

2007年,無題;Maurizio Cattelan

展覽於巴黎錢幣博物館

不僅如此,他還將弗朗西斯卡的形象打包起來,裝在框里。而且,與原先照片顯示的正面不同的是,卡特蘭顯示的是弗朗西斯卡的背面,將她反釘在一個棺材似的木盒子里,並且將手腳都用木頭般的手拷和腳銬釘住。

無疑,這件作品的粗暴,展示了一種肆意的專橫。但卡特蘭借用了弗朗西斯卡的影像,來表達他自身對一直對身體、死亡和創造的永恆等問題的困擾。

·· 2 ··

byFrancesca Woodman

Maurizio Cattelan,All, 2007;大理石

·· 3 ··

網上這張照片的場景,是一些人為了抗議「禁止狩獵令」而特地做的。有人拍下了它並放在博客上,時間為2007年6月10日。兩年後的2009年,卡特蘭創作了一幅相似度很高的雕塑裝置作品《無題》。

很明顯,卡特蘭將一張新聞性極強的照片,轉換成了藝術作品。

在將插在馬身上廣告牌的字,由反抗狩獵禁令的內容,改為了耶穌代稱的「INRI」。馬作為卡特蘭作品中常出現的一個形象,或許代表了卡特蘭的另一個自我,而在這種動物身上,卡特蘭看到了一種愚蠢的犧牲,用文字將其提到基督死亡的層次,形成了一種文化的普遍性。

如此,卡特蘭將一種栩栩如生的現實,轉換成了一則精闢的寓言。

·· 4 ··

除了《死馬》之外,卡特蘭還有其他作品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來源,如他2002年的一座雕塑「無題」,一隻驢被超載的推車懸在空中的雕塑裝置作品。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張拍攝於中東某地的圖片。

·· 5··

在網上搜索「蠢馬」,很容易找到上面的圖片。當住在附近的人,聽到馬的叫聲跑出來的時候,看到被卡在樹中的馬而哭笑不得,但究竟馬是怎麼鑽到樹縫裡去的,由於不能跟馬交流,也無從知道。

卡特蘭或許看到過這張照片,並以此景象作為靈感,創作了2007年的作品,一頭馬栽進了牆裡,你無從知道原因,但它就是無法述說,也不會自己將頭拔出來。而這雕塑的荒謬性會牢牢地抓住你,讓你展開自己的想像。

·· 6 ··

以2011年11月卡特蘭自己的雜誌《廁紙》的封底照片為例,封底上寫著它的靈感:無頭雞邁克,以及作者的名字。「無頭雞邁克」是一隻雞,它在頭部幾乎被切斷後,仍舊存活了18個月。這張卡特蘭挪用概念後自己拍攝的照片,刊登在其雜誌《廁紙》上。

·· 7 ··

2009年的一件作品《無題》,是一支黑色的橡膠靴套在人臉上的裝置。這件作品的原型圖片,很容易在網上找到。2006年,可能出於狂熱和受虐心理的影像而拍攝的這張照片,在網路上廣泛流傳。

·· 8 ··

2009年的《無題》,是一件雕塑:一雙被棄用的鞋子,長出了植物。而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於2007年伊拉克的士兵在博客上發布的一張圖(上)。這件2009年的作品,卡特蘭為了一個多過了納粹的摧毀而至今仍倖存在德國的19世紀的猶太教堂發起的某次活動而做的。因為一位農民在二戰時期將這間教堂用作穀倉,而使其倖免於被摧毀。這雙鞋的雕塑與伊拉克士兵的鞋的關係,在於它們都散發著一種平常背後的悲傷,一種生命無常的情感力量。

·· 9 ··

類似因為從網路上的圖片中得到靈感的例子還有很多,如1999年的作品《完美的一天》(A Perfect Day),卡特蘭把自己的畫廊老闆粘在了牆上。

·· 10 ··

2000年的《無題》,是一個人嘴裡塞著一個大木塞,這跟網上流行的一系列圖片之間,有著某種相似性。網路上的各種圖片中,被攝者的嘴裡塞滿了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卡特蘭會直接挪用網路上的圖片,或者是就其內容思考的某些問題,他善於在網上找出一些圖片來進行研究,然後轉換成自己的創作。他隨時在觀察著這個世界,而且對影像的可複製性和其在網路的傳播,有著深刻的了解。

當然,從網路圖片尋找靈感,這並不是在否定他的原創性,而正表示了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他深刻地理解當今的媒介傳播和文化環境,挪用不但沒有背負喪失原創性的包袱,反而是當前環境下,一種人們每天都會做的再自然、日常不過的行為。卡特蘭利用他發現的圖像,賦予其新的意義,並將其重新引入人們的視野,引起更大量的傳播。

這些在大眾媒介特別是網路上找來作為創作源頭的圖片,大多沒有名字也沒有來源,因此,卡特蘭也故意去消解某個影像的具體意義,而將其意義抽象化和寓言化,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他的作品常常叫做《無題》的原因。

也難怪,當今世界的著名的明星策展人之一,義大利人弗朗西斯科·博納米(Francesco Bonami),曾做過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策展人,他曾說過,「卡特蘭的作品有三種生命,分別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媒體中和大眾的記憶中。第一種生命是人性的,第二種是精神的,而第三種則是永恆的」。

——————————

傅爾得

專欄作家,策展人,著有《一個人的文藝復興》、《肌理之下》。對一切未知的未發生的事情抱持強烈的好奇心。相信美好的一天,可以從做一份元氣早餐開始。

拒絕二手生活,拒絕被姿態俘虜,在等死前的絕地反擊,就是來一場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書名:《肌理之下:一個人探尋台灣攝影》

作者:傅爾得 著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策劃:鄭幼幼攝影工作室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ISBN:978-7-5514-1902-4

頁碼:352

紙張:特種紙

書籍設計:融象設計 顧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看懂這19個隱喻,才算看懂《霸王別姬》
你累嗎,為什麼他不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