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七處征心」、「十番顯見」總結——《楞嚴經》參習(164)

「七處征心」、「十番顯見」總結——《楞嚴經》參習(164)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楞嚴經》參習(16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面「十番顯見」,到最後說到真見,真見就是大佛頂相,無見之見,也就是首楞嚴三昧的真實理體,所謂「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從初卷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說:汝見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這個經文大家應該都記得很熟悉。阿難尊者的答覆是用眼見,心生愛樂。這樣答覆,我們乍聽起來是聽不出什麼毛病,經過世尊與阿難尊者反覆的辨別,我們才曉得這個見並不簡單。大致凡夫總是誤認眼根有見的能力,這個誤會就很大;而把意識心當作能夠愛好的,這兩種見解全都錯了,這就是佛法當中所謂眾生知見。佛在楞嚴會上顯示出大慈大悲,我們看他所用的教學方法真正是善巧極了,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

世尊首先破除第六意識心無有處所,這一段就是「七番破處」,舊注稱為「七處征心」,這一段經文也很長。讀了以後就應該要覺悟,如果妄心果然有個處所,它就不妄,我們把它當作心是講得過去的;妄心處所找不到,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如果有這個東西,它一定有個所在,譬如我們找個人,那人確實存在,他一定有住的地方,縱然他躲躲藏藏,他也有個藏的處所。為什麼?他實實在在有。妄心既然在內也找不到、外也找不到、中間也找不到,有也不是、無也不是,可見得它徹底虛妄。要是個聰明伶俐漢,在七番破處的時候就恍然大悟了。阿難示現同一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佛以這種巧妙的手法來指點,他並沒有開悟,這都是示現的沒開悟。於是世尊接著再破除識心沒有自體,最後給他說出來這個不是真心,所謂「此非汝心」。

阿難是代表我們所有的大眾,沒有開悟、沒有見性的大眾,佛對阿難說這不是你的真心,換句話說,就是對我們說的。我們一天到晚用思惟想像,認為這是心,楞嚴會上直截了當告訴我們,這不是心,我們能思惟、能推想、能想像的不是心。可是哪個人不是執著意識為自己的心?不但執著,而且是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就這麼執著,哪裡曉得這種執著是生死輪迴的根本,確實知道這個事情的人不多。佛這一句話說出來之後,當時在會的大眾,沒有開悟的這些學人都吃了一驚,心裏面都生起恐怖,佛說這不是心,不是心那我們都變成無心。於是再追究根源,佛給我們詳加說明,舉出世界微塵詰其根元各有體性,何況性一切心而自無體?妄心破除之後,指示我們真心的所在。雖然有種種指示,如果我們要不能夠認取,那還是沒用處。佛陀教學的目的,無非是叫我們舍一向誤認緣影的妄心,叫我們取廣大涅槃的妙心,這是真心,所以才有寂常心性之問。

這是展開「十番顯見」這一大長科的經文,在這一大科裡面真是善巧至極。佛指出「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這正顯示出見性是心,從反面也暗示出我們一般凡夫所有的執著不是心。這一點要特別記住,真心裏面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分別心、執著心不是真心,不是我們自己的本來心,這一點對我們修學來說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也是無量劫來就學佛,絕不是這一生這一世,我們有深厚的善根,為什麼沒有學得成功?我們要是追究其根源,同樣的也是錯用了心,把妄心當作真心,雖有真心不曉得運用真心,這是無量劫來自己耽誤了自己。妄心與真心有些什麼樣的差別?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把真心跟妄心做了十番比較,讓我們自己辨明真妄的差別。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真心是不變的,妄心是常常變的;真心是不會失去的,不生不滅,妄心是生滅的;真心無還,妄心各有所還。從十番開示裡面,我們應當能夠體會到佛陀的苦心,俗話所謂是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

見性還是帶妄之真,尚且不是純真之心,比起妙覺性還要隔一層。為什麼?「十番顯見」這個見性還是業識所變,我們在唯識裡面講是阿賴耶的見分,帶妄之真。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所謂「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這雖然不是純真,但是接近真實,譬如第二月。到最後還必須把業識破除,然後這個見性才是真正的妙覺性。所以佛在經文裡面給我們舉出別業妄見、同分妄見,告訴我們這兩種生死的根本都是由於業識,而業識正是迷悟的關鍵,悟了這叫佛菩薩,迷了就叫凡夫,凡聖都離不開它。但是我們要曉得,這與意識不相關,所以我們要是用意識,沒有辦法破這一關。你看看就在楞嚴會上所講的,二乘聖者他們用的意識心,真正是歷盡千辛萬苦,天上人間七番生死,縱然是斷了見思超越三界,業識並沒有破。我們一般講無明,業識就是無明,無明沒破,因此真性、法身、般若都不能現前。

這是世尊在楞嚴會上一再的開導我們要舍識用根,舍識就是舍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用根用什麼?用第六識轉變的妙觀察智,第七識所轉變成的平等性智。我們能在一切萬法裡面,觀聽離開分別就是用根,觀聽離開執著就是用根;換句話說,真正講修行就是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少分別、少執著。現在叫我們一下不分別、不執著,我們還做不到,你要是做到就成佛作祖,現在做不到。那個做到叫頓超。我們現在是頓超超不了,慢慢來,漸修,漸修的方法就是少用分別心、少執著。拿我們世俗的話來講,少感情用事,多用理智去觀察,這是我們世間人這麼個說法。實際上這裡頭還不幹凈,為什麼?理智的觀察它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但是比感情用事那是要輕得多了。在學佛的人來說,先做這一步功夫,逐漸的把我們境界向上提升,而到「見見非見」,這在顯見裡面來講可以說登峰造極。從此以後,這還不能終止,還得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直到自己悟入這個境界,才算得上是一種成就。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2??、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3??、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七處征心」、「十番顯見」總結——《楞嚴經》參習(16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楞嚴經》參習(163)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