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禁碑文字短 濮山翠色遠——《光山縣正堂華永遠封禁五虎岩石窩碑》解讀

禁碑文字短 濮山翠色遠——《光山縣正堂華永遠封禁五虎岩石窩碑》解讀

禁碑文字短 濮山翠色遠

——《光山縣正堂華永遠封禁五虎岩石窩碑》解讀

息縣 吳太元

好一塊封禁碑

歲月之痕並沒使其漫漶

茲將碑文整理如下

光山縣正堂華永遠封禁五虎岩石窩碑

具公稟人耆民井融和、從九彭錫佐、監生彭錫恩、監生徐自敏、李在田、王德清、監生周之盛、文生李鴻猷、從九朱文綉、監生董國梁、徐寶善、徐邦協,為遵批理處,稟明備查,勒石永保事。

此保濮公山,舊有祖師廟住僧供佛,該山南有五虎岩來脈一嶺,關廟貌興廢,主神僧之安危,且屬光邑名區,一方盛地,有目共賞,不可損傷。茲徐天榜等挖石斷脈,傷龍經,廟僧洗凡控案。

蒙批:著該約所邀同紳董,親往驗明,妥為理禁,毋任占挖漁利,肇訟滋累。切切。等因。

生等奉批同往理勸,榜已心服,再不傷挖。隨即同眾議明,上要稟明恩案,下要勒石永傳。不但不準榜挖,凡周圍邊界,當時後世皆不得任意私鑿,庶可永遠禁止,則龍脈不斷,而風氣日隆,一方受福,後世不忘。合將理處原由,稟懇賞批立碑,永保名跡,以培風氣。謹稟。

批:該廟龍脈既經爾等理勸,徐天榜情願再不傷挖,准予勒碑禁止,以培風氣可也。

貢生 周鳳書 書丹

鐵筆 喬台

住持僧 洗凡

皇清光緒十年,歲次甲申八月十八日

示禁碑大盛於明清,成一種文化,但具體細微、超越翻譯的個體解讀卻不多見,今天嘗試解碼《光山縣正堂華永遠封禁五虎岩石窩碑》,以拋磚引玉姿態,引來人們對這類碑刻的科學解讀。

一、晦澀的公文用語孕育禁封流程

此碑文雖是清末半文言,具有那時的白話性質,但禁碑文字多源於對原始文書的改寫,涉及清代公文知識較多,給今人理解帶來一定困難。現對其簡注如下:

具公稟人:具是備辦,多用於上行公文中;公稟是公文文種,清末屬員、紳民多用於向官府陳述(上訴、請示)事宜。此「具公稟人」就是聯名呈狀人。

備查:公文用語,供查考。

為……事:敘述事由起首語,常冠以公文開頭,用以敘述行文是為何事,而後再敘述正文。此處概括立碑事由和目的。

茲:現在。

控案:司法公文用語,狀告此事。

蒙批:蒙,表示「得到」、「承受」,表對上級尊敬。此處指洗凡之狀得到縣令批複,分號後是批複內容。

著:下行用語,有「讓」的意思,但語氣嚴厲,含命令成分,當即施行。

該:公文稱謂詞,用於指代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中提到的人或事物,屬於自己與對方之外的第三者。此處應該指採石之「鄉」。

切切:再三告誡之詞,多用於下行公文結尾,獨立使用。

等因:公文概稱用語,表示間接引述上級(正堂華)之據已結束,具有句號功能。

奉批:奉,接到、接受,用以表示尊敬。奉批就是奉令行事,以借上級威嚴。

合將:合,理合,按理應該、於理相合,表示應當把所呈之事向上級請示審核。

稟懇賞批:祈求用語,向受文者表示懇求或希望的用語。

謹稟:謹,鄭重,恭敬。謹稟,用於下級對上級稟明情況。可也:許可,表態用語,表示態度、可否的語言。

眾多公文用語雖理解有難,但幸運的的是,梳理保留在碑刻中的公文用詞,可還原封禁的流程。「茲」有濮公山五虎岩徐天榜等挖石——廟僧洗凡「控案」——「蒙」正堂「批」——士紳「奉批」同往理勸——「具公稟人」「謹稟」「賞批」立碑永禁——正堂批「可也」。此番梳理,此塊封禁碑的誕生「譜牒」清晰可見。

二、多樣的人物身份凸顯鄉人治鄉

一塊刻碑,一個舞台,各種角色,粉墨登場,演出靈活多變的國家與鄉村綜合治理大戲。

「光山縣正堂華」是禁碑的題額,正堂乃明清時對府縣等地方正印官的稱呼,正堂華指光山知縣華榛,代表著官方意志,是地方政府代表公眾利益的主體。接到「洗凡控案」,但他只是批複「著該約所邀同紳董,親往驗明,妥為理禁」。

華知縣為什麼這樣做呢?這與政府致力於鄉里社會基層組織的息訟、導善、教化功能分不開。批複語中的「該約」應是濮公山附近保甲(明清縣以下基層單位)的「鄉約(約正或約長)」。鄉約是清代鄉中屬地小吏,由縣官任命或民眾推舉,報由禮部管理,半官半民,作為王權在基層的代言者,在官府與民間上傳下達、調解糾紛,該鄉約即是處理徐天榜被控案驗明的組織者。他要會同「紳董」一塊處理,古者鄉黨里閻各有董正之官,董正負責督察整頓,此紳董該是「山南村」的村官。兩位「此保」(清末基層組織,約今天的鄉或村)里的鄉村幹部扮演調解整頓角色,但要獨立完成工作,還離不開推動管理的力量——「所邀」者。所邀者卻為何人?那就是「 具公稟人」。這群人身份多樣:耆民,年高有德之民,負責鄉村「鼠牙雀角」小事決斷 ,聽一鄉之訟;從九,明清官員十八級中最低級官職,還包括未入流官職;監生,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封建時代國家最高學校)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文生,文庫生員,縣公立學校秀才。他們中監生八名,「人大代表」中的多數,所以就有「生等奉批同往理勸」的概而言之。嚴格意義上講,封建時代他們多還不是官,他們代表民間力量,往往謙虛地自稱紳民。華知縣此舉體現著解決社會矛盾的官民相得機制,地方政府要有作為,不以排斥民間社會力量為前提,他調動民間資源,利用民間配合,官方「從九」監督,穩定調解,「妥為理禁」,實現官民相得,從而有效治理鄉村社會。士紳、鄉約、耆民等民間精英們,在此扮演著封建時代鄉村基層法官的角色,自治作用凸顯,他們在政府授權的前提下,自行解決基層問題,實現官民互動,從而達成官民配合的管理模式。

此地士紳們放眼久遠,「妥為理禁」徐天榜後,為警示將來,聯名請示立碑永禁。此等源於鄉紳的民間主動力量正是官府所需,以至華知縣欣然同意。禁約得到官府批准,具有法的威嚴,士紳們(包括鄉約,因為有些鄉約本身就是士紳,據民國《重修咸陽縣誌》:「雍正年間,該縣大鄉、大村俱於舉貢、生員內揀選老成有學行者一人為約正。」)藉助正堂樹權威,擔當起治理基層重任。

三、傳統的風水話題表現紳衿智慧

碑文里挖石「關廟貌興廢,主神僧之安危」,挖石毀廟,廟亡神慌,語言淺顯。明清時期廟宇宮觀時有專敕禁碑,它象徵著皇權對佛教、道教的認可與保護,即存在的合法性,挖石毀廟的惡果也顯而易見。

但「挖石斷脈,傷龍經」「龍脈不斷,而風氣日隆」, 挖石又為何與「斷脈傷龍經」「風氣」連在一起呢?這要說一點點風水知識。按照一般的說法,風水中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山勢就象龍一樣變化多端,故以龍稱呼;山脈來得綿遠者,發富亦綿遠,山脈來得短促者,發富亦短促。如此,挖石便是「斷脈傷龍經」,更是斷周遭公眾財運,破壞公共利益。

至於「風氣」一詞,似較難理解。據清嘉慶《息縣誌》記載,萬曆年間,通曉《易經》的息縣縣令李如松持「風氣」說,認為「邑治堂制甚宏偉,自堂而後漸湫狹」,堂後低洼而地輕,地輕而地氣外溢,地氣外溢而難出人才,為補地勢不足,遂建壯觀遷喬樓藏風聚氣,由此文運蒸蔚而起,氣聚之地的息縣被稱之為人傑地靈。風水學多認為,眾山如拱之環抱,可以擋惡風、避惡寒,能聚氣,氣聚了就有生氣,生氣足了則百業旺。能藏風聚氣的濮山五虎岩龍脈傷殘,勢必「生氣」散。若永禁採石,則藏風聚氣的功能「日隆」。紳衿們抓住「龍脈」作用之關鍵——「以培風氣」,請示立碑永禁,當即獲得華知縣的認同。

「以培風氣」何以成關鍵作用?明清造物培補地形不足而聚風氣相當普遍,方誌亦多有記載。如:「萬曆二十六年,貴州巡撫建甲秀樓於南明河石磯上,以培風氣。」(《貴陽八景》)「南和人工堆積而成筆架山,置以學宮前以培風氣。」(《南和縣誌》)「羅樹聲,萬曆十六年知灌縣,又創觀風樓,以培風氣,一邑之偉觀也。」(《欽定四庫全書·四川通志》)「雍正十三年(1734),吳浩 建奎星閣於東南隅城上,以培補文運風氣也。」(《成縣新志》)

而對「風氣」理解多屈服現代漢語,倒是東莞吉源堂易文化策劃服務有限公司得其精髓,該公司宣揚其地址位於東莞市「以培風氣,亦堪興家所宜」的家樂福樓上。「以培風氣,亦堪興家所宜也」風水意識明顯,此句源於《金鰲洲塔記》。金鰲洲位於東江東莞水道於萬江河交匯處,此處地勢低洼,生氣外泄,不能藏風聚氣,修塔「束水口」讓這裡「水回顧有情」,從而「以培風氣,亦堪興家所宜也」。那濮公山禁碑「以培風氣」到底是什麼語境義?「培」:形聲字,從土,從咅,咅亦聲。「咅」本義為「贊同所立之君或反對所立之君」,「土」與「咅」聯合起來表示「像擁護所立之君那樣給所栽植物的根部擁土」。此字在五行屬土,山在五行亦土,堆土為培,「以培風氣」就是「用來培聚風氣」。說到這,其實,鄉人們所禁之由,實以保風脈;而風脈者,猶人血氣也,宜補而不宜毀。

龍脈於國家地脈綱維,山河鞏固;於民眾地方完好,生齒所系。紳衿們揣摩普遍的對龍脈崇尚與敬畏心理,利用風水話題請示永禁,效果極佳,實在是智慧之作。

風水之說,姑且不論,但從環保角度看,風水龍脈與生態保護結合,阻止了濮公山破壞性的採石,使其能於息縣城南拱翠,也是幸事。

四、強烈的環保意識應和綠色理念

濮公山文化厚重、雅名眾多,浮光山,扶光山,浮弋山,弋陽山,都曾是她的芳名。乾隆《光山縣誌》記載:「山之知名,久而最著無若浮光者。」她早已名見經傳,《後漢書》曾有「(鄭)次都遂去,隱於弋陽山中」的佳話;北魏《水經注》:「淮水東徑故息城南。……淮水又東徑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為棋。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唐代以降,峰巒疊翠的濮公山,已名於騷人筆下,蘇軾過處題名「東南第一峰」後,更是揚名天下。「芙蓉初削」的濮公山,生於茲,長於茲,蒞於茲的吏民,勢必發出「光邑名區,一方盛地,有目共賞,不可損傷」的強音。

強音共鳴,奏響保護青山綠水的凱歌。

反應迅速。徐天榜採石成「五虎岩石窩」,鋼釺的鑿石聲讓廟僧洗凡敏感地控案,縣令批示,鄉約等人迅速勸止。

情願關閉。縣令沒有剛性執法,而是讓社會賢達曉之以理,「榜已心服」「情願再不傷挖」,關閉不拖延。

目光長遠。士紳們沒有因為關閉結束而終止對風景盛地的關注,他們誡飭久遠,隨即請示刻碑永禁。在國家的合法授權範圍內,「凡周圍邊界」——廣而禁之,「當時後世皆不得任意私鑿」——永而禁之。他們主動呈請刻碑,維護公眾利益,周鳳書書寫,喬台鐫刻,了凡出資立碑,達成廣泛的保護環境統一戰線。

刻碑公示封山,告別紙質文書的缺憾,久立山林,不怕風吹日晒雨淋,此碑題額、正文、碑尾,結構完整,文字清晰。它屬於示禁碑。它的生成,離不開官方對民間積極因素的因勢利導,民間對官方權威的依附服膺。

《光山縣正堂華永遠封禁五虎岩石窩碑》短短355字,流淌著生態保護的基因。此永禁碑是濮公山歷史上以封山的魄力來保護生態保護的重要實物資料,它背後蘊藏的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相處的思想就是濮公山的最大富礦,礦脈閃耀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光芒。當然,古人的認識是樸素的,今人比古人走得更遠,人們對濮公山的天然感情提升到文化層面,生態理念轉化成生態文化,濮公山「礦山地質公園」成為息縣人民的南花園指日可待。

濱淮之陰,有峰兀然特起,石骨幽峭,望同點黛。酈道元所謂單椒秀澤,不借丘陵以自高者,此濮公山之謂也。濮公山,弋山也。「十二月,鳴弋。弋也者,禽也。」(《大戴禮記》)濮公山不只是蔥翠秀山、文化名山、宗教聖山,更是生態之山、禽鳥之山,禽鳥之樂,民亦樂之。「該山南有五虎岩」,蓋在今山南洪窪村一帶,息縣人民的「南花園」建成後,「雲際屏風萬花蒼」的世界,永禁碑渴望或以原碑或以拓碑立於「翠色分明手可探」之處。

息縣廣播電視台 | xixiantv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息縣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TAG:息縣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