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通過翻譯提升英文寫作能力?

如何通過翻譯提升英文寫作能力?

翻譯與寫作

Translation & Writing

Damon Salvatore

《如何突破英文寫作》系列文章

第一季第二篇

集齊50篇就將付梓成書

Easy English, Easy Life

為什麼說學外語就是在做翻譯?

每一種語言都在使用該語言的民族周圍划出一道魔圈(Magic Circle),任何人都無法逃離這道魔圈,他/她只能從一個魔圈跳入另一個魔圈。

翻譯就是在不同的語言魔圈之間來回跳躍,而具體到漢英互譯,就是指譯者在漢語與英語這兩道魔圈之間來回穿梭。

很多人認為,翻譯是譯者的事,與己無關,殊不知,只要學外語,就時時刻刻都在腦海當中做著翻譯。

我們的第一語言,即母語,決定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因此,對於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而言,總會無可避免地先用漢語思考,即使在用英文表達的時候也不例外。

那麼,當我們用英文交流時,我們的腦中就不斷地在進行著漢英互譯,我們也就會不由自主地在中英這兩道魔圈之間跳來跳去。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學外語其實就是在做翻譯,翻譯不是譯者的專屬,而是所有外語學習者每天都要做的事。

既如此,我們通過翻譯練習來提升外語能力這一做法,就順理成章了。

為什麼說翻譯即寫作?

GIF

聽、說、讀、寫、譯是衡量一個人外語能力的五個基本方面。

聽和讀,是信息的輸入,是為表達作準備。

說和寫,是信息的輸出,是表達的具體形式。

而譯,兼指口譯和筆譯,則分別是說和寫的延伸,是譯者站在兩道語言魔圈的邊界進行的再表達和再創作。

因此,可以說,翻譯即寫作,只是參照物質不同。寫作的參照物可以是直接經驗,也可以是間接經驗,而翻譯的參照物只能是間接經驗。對譯者而言,直接經驗在翻譯過程中起到的是輔助理解的作用。

如何通過翻譯提升英文寫作能力?

通過漢英互譯練習,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漢語與英語在語言運用上的不同,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文化差異,從而很好地指導英文寫作。

為了使講解更具操作性,接下來,我們將看到一系列漢英互譯的案例,並從中總結出漢語與英語在語言運用上的差異。

英譯漢案例一:

原文: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s leaders have revved up investment whenever the economy has slowed beyond their comfort zone. (摘自《經濟學人》)

譯文:過去的十年間,每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並低於預期時,中國領導人都會加大投資力度。(Damon譯)

中英差異:A.語序上看,多數情況下,漢語的時間狀語通常位於句首,而在英語中,時間狀語的位置則相對更加靈活,可前可後,相比而言,狀語後置的頻率是非常高的;B.從辭彙的增刪上看,在漢英互譯時,為了使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的使用規範,總是要適當地增加或刪除一些詞,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原文中並沒有「低於預期」「投資力度」等詞,但這些詞在譯文中卻出現了,反過來,當我們直接用英文寫作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有一些漢語辭彙是不需要用英文表達出來的,切忌字字對譯。

英譯漢案例二:

原文:Social media offer physical distance, relative anonymity, and little reputational or punitive risk for bad behaviour: if you"re mean, no one you know is going to see.(摘自《經濟學人》)

譯文:在現代社交媒體中,人們能夠相互保持空間距離,隱藏個人信息,也能夠竭力避免由其惡劣行徑帶來的風險和個人名譽上的損失。也就是說,就算你在網上很過分,你的熟人也看不到。(Damon譯)

中英差異:A.從平行結構看,不論中文還是英文,在某些時候,平等結構都被視為一種漂亮的句子結構,既對仗工整,又乾脆利落。但是兩種語言互譯時,要保留原文中的平行結構是很難的事情,相比於英文,中文更重視修辭,平行結構的運用更加普遍,但在用英文表達時,卻往往難以做到平行,這是漢譯英時無法避免的遺憾。B.從句子成份的變化看,中英在作轉換時,我們有時不得不改變原文中單詞的詞性甚至其充當的句子成分,以達到使譯文通暢的目的。比如,在這一案例中,「社交媒體」一詞在原文中充當的是主語,然後到了漢語中,卻譯為了狀語,而為了讓句子結構完成,譯者把原文中隱藏的邏輯主語「人們」添加上去了。C.從詞的增刪上看,原文中並沒有「保持」「隱藏」「避免」這一系列動詞,但為了譯文的通暢,譯者不得不添加這些詞。這再一次提醒我們,在直接用英文寫作時,漢語中的很多詞是不需要用英文直接表達出來的,如果將漢語的辭彙全都一一對應地譯成英文,難免就會寫出符合語法但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的「中式英語」了。

漢譯英案例一:

原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譯文一:Read 10 thousand books and travel 10 thousand miles. (Damon譯)

譯文二:We should read tens of thousands of books and travel tens of thousands of miles.

中英差異:漢語是語義語言,而英語是語法語言,因此,通常情況下,漢語表達如霧裡看花,模糊不清,而英文表達則中板上釘釘,一清二楚,這一文化差異在文學作品中體現得更為清晰。在這一案例中,漢語並未告訴讀者「讀萬卷書者」是誰,也未告訴讀者「行萬里路者」是誰,中國人似乎覺得,若是寫得太明白直露,句子反而不美了。但是到了英文中,卻一定要寫出來,不然就會出現句子結構不完整這一語法問題,譯文一中看似沒有主語,其實主語是「you」,因為是祈使句,主語「you」被省略了。然而,主語一定是「you」嗎?當然不一定,因此,譯文二中,主語被譯成了「We」,難道一定要「you」或者「We」嗎?其實也不一定,要確定主語主誰,恐怕只有讓原句作者復活,然後親口來告訴讀者了。

漢譯英案例二:

原文:《春江花月夜》

譯文:A Moon-lit Spring Night beside the River

中英差異:這一案例,也將漢語的飄渺及英語的嚴謹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漢語的結構。原文運用了古代漢語詩歌中常見的手法:名詞意象堆疊。一共可以拆分出五個意象: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名詞意象表意均不完整,有著非常大的歧義空間,如「花」是指盛開的花兒還是指花香,還是指某種確切的花的類型;再如「月」是指月光,或空中之月,還是水中之月,還是指某種具體的月相?這些均不得而知,需要讀者自行腦補。漢語古典詩詞的歧義空間如此之大,正是漢語的魅力所在。但是,若要譯成英文,我們似乎必須要搞清楚每個名詞所指的具體意象為何,此外,還必須把不同的意象之間位置關係確定下來,否則根本無法成文。比如,「月」和「夜」是什麼關係:是月照亮了夜,還是夜色朦朧了月;再如,「江」和「月」是什麼關係,是江水倒映了月,還是月色點亮了江面,這月是在江面正上方,還是在斜上方,還是僅僅是水中月。凡此種種,均無法知曉其答案,當然,從文學的角度而言,不知道比知道好。什麼都弄清楚了,就不美了,糊糊塗塗,模稜兩可,才是美的。

通過以上翻譯練習,我們不難窺見中英之間的差距:中文寫意,而英文寫實,中文重文采,而英文重邏輯,這種語言模式上的差異會進一步造成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從而阻礙中西方之間的交流。

有人說,翻譯太麻煩,寫作的時候直接用英文的思維思考,就可以不用做翻譯了。這種說法低估了母語對外語學習者的影響,也高估了自己的外語學習能力。要想搞清楚中英之間的差異,非做翻譯練習不可。而對於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言,不論學習英語多少年,都無法擺脫先入為主的漢語思維,所以,某些人所謂的「用英文思考」只不過是欺騙無知者的把戲罷了!

綜上,多做翻譯練習是學習外語最好的方法,也是突破英語寫作最有效的方法,且沒有之一!

作者簡介

Damon Salvatore

大師傅

英語老師

中級口譯

中英雙語健身教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asyEnglish易學英語 的精彩文章:

TAG:EasyEnglish易學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