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昔日,蘋果都要效仿它;如今,為生存它裁員23%

昔日,蘋果都要效仿它;如今,為生存它裁員23%

HTC是中國台灣科技企業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英文縮寫,一度位居中國台灣地區的「股王」,2011年4月30日其市值最高,達到371.8億美元。而截止2018年7月3日發稿,HTC的市值僅有14.9億美元。對比往昔的榮耀,當下的HTC可以被解讀成「How To Change」的縮寫。這是HTC董事長王雪紅,必須面對的挑戰,她該如何帶領這家在手機產業領域創造過諸多第一的公司實現改變,完成突圍。

對於HTC的員工而言,現實很殘酷。2018年7月2日,HTC宣布,將在中國台灣地區進行製造部門的組織優化與策略性人力資源配置調整,預計縮減製造部門員工人數共1500人,約佔全球6450名員工的23%。

消息一出,媒體立馬翻出她2017年的表態,來說明HTC在衰退的泥沼里越陷越深。2017年下半年宣布決定將其部分負責開發Pixel手機的團隊以1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谷歌。當時,王雪紅對人心惶惶,擔心裁員的員工群體喊話並承諾,留下來的員工薪水不會差。如今,HTC又在想辦法獲取更多的求生機會,而裁員是首選手段。

HTC在2018年7月2日對外發布聲明說:「HTC繼2018年初開始海外優化組織計劃後,智慧型手機和虛擬實境業務在各市場由單一主管進行統籌管理,今日再度宣布將於台灣地區進行製造部門的組織優化與策略性人力資源配置調整,預計縮減製造部門員工人數共1500人,讓未來能更有效運用資源與專業人力,該計劃預計於9月底前執行完畢,HTC會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表示最大的善意,全力協助被影響的員工。」

「我們的市場與生產需求呈現季節性與市場的變化,HTC一直不斷的檢視人力資源配置,以確保產能與市場需求相符,這對HTC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能讓我們確保營運效率及競爭優勢,並提供消費者優質創新的產品。在經過多種措施及認真、謹慎研究過後,我們相信此行動是實現HTC長遠企業目標、推動持續創新及確保核心創造能力的必要的步驟之一。」宣布新的裁員計劃之時,HTC還表示,「我們也積極導入創新工廠新思維,邁向智慧型自動化生產之流程;透過精實整體營運規劃,再次強化公司未來競爭力。」

HTC桃園廠區

截至2018年6月,HTC全球員工總數約6450人。此次裁員主要涉及HTC桃園廠區,而該廠目前僱用員工4000多人。桃園廠區是HTC的起家之地。公司20周年時,這家廠區曾對媒體開放參觀。有HTC的老員工回憶起當年的繁華:工廠全部開工,產能全滿時,HTC甚至可以要求紙盒包裝盒印刷廠商在廠區附近開展臨時辦公,專門為HTC生產的手機完成紙盒包裝任務。

此次桃園廠區的裁員是HTC一系列裁員的一部分。2018年2月下旬,HTC就裁撤了美國團隊的大部分成員,只留下負責公司全球事務的員工。對於裁員一事,HTC當時表示,公司在全球各個區域都完成了VR部門與智能手機部門的合併。HTC的一位發言人解釋說:「為了完成這一工作,在業務調整時肯定會有一些人事變動,這也是為了讓團隊更好的分享有限的資源。」

創立於1997年的HTC曾創造過諸多業界第一。它曾推出過全球首款Windows掌上型PDA以及微軟手機;2007年以觸控體驗,以「先鋒者」姿態進入智慧手機領域;2008年,成為全球首款搭載谷歌安卓系統的手機廠商;2010年,在業界引領4G手機、雙鏡頭、一體式金屬機身、側框感應等風潮,蘋果也隨之效仿「跟風」。

2016年,率先切入虛擬現實(VR)應用領域。2016年4月 ,王雪紅接受《商業周刊/中文版》獨家專訪時,對於VR產品Vive銷售預期相當樂觀 。問她2016年Vive是否有信心賣破百萬部時,王雪紅馬上回答:「你拭目以待!我都覺得這樣(賣出百萬部)夠嗎?」

HTC董事長王雪紅

只是,實際成績差強人意。根據媒體報導,HTC的VR產品實際出貨量僅有50萬台,經濟規模無法提升,手機出貨量也僅有500萬支。2018年6月底,HTC公布2017年虧損182.19億元新台幣(約合39.76億元人民幣)。

在智能手機領域引領諸多風潮的HTC為何落敗?對此,Gartner的一位分析師曾指出,HTC不知道如何製造一部較為廉價的手機。「他們的基因里沒有這個概念」,他們不知道怎樣靠降低成本或差異化來取勝,往往只會降低高端手機的級別,而這樣做是沒用的。「這是一種非常、非常過時的做法」。

美國《紐約時報》曾報道稱,HTC太過關注「超高端」手機市場。一方面,它對這塊市場增長的放緩熟視無睹;另一方面,它忽視了正在蓬勃發展的印度、印尼等發展中國家的中低端市場。

整理編輯:方李敏、王越丁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中國電影產業如何應對泡沫經濟?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