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旭:石油大國俄羅斯能夠影響國際油價嗎?

劉旭:石油大國俄羅斯能夠影響國際油價嗎?

來源:《歐亞經濟》2018年第3期

轉發時有刪節

【作者簡介】劉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2018年1月26日,英國布倫特原油價格收於每桶70.38美元,創下近三年新高。隨後,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維持在每桶60美元之上。國際油價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迅速下跌到如今的逐步恢復,主要石油出口國之間的減產合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俄羅斯在其中的角色不可忽視。然而,俄羅斯石油產業的技術和市場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發揮作用的意願和程度。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應值此時機進一步深化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並逐步發揮自身的市場權力,擴大話語權。

(一)國際油價的回升

2014年下半年,受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頁岩油革命」引發美國原油產量激增、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開始持續下跌。美國西得克薩斯原油一度跌到每桶26美元左右。這種斷崖式的下跌引發了產業界和學界的激烈爭論。一種觀點較為樂觀,認為這是歷史(1998年、2001年、2008年)的反覆,屬於油價對外部因素(經濟減速、金融危機等)衝擊的短期反應,因此,在1~2年時間內將恢復到下跌之前的水平。另一種觀點較為悲觀,認為這是國際能源消費市場結構性變化的結果,油價將長期保持低迷。第三種觀點介於前兩者之間,認為價格下降是供求基本面變化的反應,石油仍將長期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品種,但價格難以恢復到以往較高的水平。事實的發展印證了第三種觀點的可信性。

關於油價回升的原因也充滿了爭論。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原油期貨上市以來,石油的戰略屬性逐漸減弱,金融屬性不斷增強。利用供給優勢對國際油價進行干預的歐佩克的影響力,因為市場結構的變化和卡特爾的「囚徒困境」特徵而不斷下降。國際油價進入由供求關係、經濟景氣、金融環境、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決定的不確定時期。然而,此次的油價回升,市場上較為認同的原因是歐佩克為首的主要石油出口國之間的減產行動。這種行動實際上調整了國際市場的供求結構,改善了油價變化預期,增強了投資者信心。其中,俄羅斯作為減產行動的主要參與國,為推升油價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地位及作用

1.俄羅斯與全球石油供給

眾所周知,俄羅斯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產國和出口國,2016年在全球原油生產和貿易的比重均為13%左右。從近20年的增量來看,俄羅斯則是貢獻最大的國家。1999年以來的近20年間,全球原油產量增加了近9億噸,從「休克療法」中逐步恢復的俄羅斯貢獻了約2.5億噸。俄羅斯生產的原油中一半用於直接出口,一半用於國內煉化,而煉化出的成品油又有約一半用於出口。2016年,俄羅斯在全球成品油出口中的比重為14%,僅次於美國居於世界第二位。因此,如果綜合考慮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出口的話,俄羅斯世界第一的位置是無疑且短期內不可動搖。

2.俄羅斯與國際原油定價

儘管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但俄羅斯並未加入歐佩克,長期以來也未能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掌握定價權。造成這一局面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產業技術和市場的因素。

(1)蘇聯與沙烏地阿拉伯交惡

蘇聯是首個與沙烏地阿拉伯建交的國家,20世紀30年代兩國關係達到頂峰。1938年,在蘇聯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石油資源。然而,兩國關係隨後中斷,直到1992年才恢復。1986年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蘇聯媒體將其指責為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操縱的「陰謀」,意圖打擊蘇聯經濟。此外,兩國在宗教、中東及中亞地緣政治問題、車臣問題上存在多重衝突。這種狀況導致兩國無法進行包括石油在內的國際經濟合作。相反,蘇聯更多被沙烏地阿拉伯指責在歐佩克提價過程中「攪局」和「搭便車」。

(2)產業技術和市場特徵

作為供給方,影響定價需要靈活的供給能力,這正是歐佩克所擅長的。然而,俄羅斯石油產業的技術特徵卻限制了其這方面的能力。歐佩克的成員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而俄羅斯的主要石油產區位於西伯利亞,氣候寒冷。西伯利亞出產的原油石蠟成分較高,在低溫下容易固化,不利於流動和管道運輸。因此,生產的增減,特別是減產,將對生產設備和管道造成損害,進而增加恢復產量的資金和時間成本。這種技術特徵限制了俄羅斯進行原油產量調整的能力。此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俄羅斯的石油產業實施了私有化改革。國有公司比例下降,主要石油資產均為私人資本控制。與歐佩克成員國的國家石油公司體制不同,俄羅斯政府在這種條件下不能用命令方式對石油公司進行產量調整,而只能通過調整稅收的方式對石油公司的生產行為進行引導。遺憾的是,整個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政府幾乎為大企業所俘獲,稅收不能很好地發揮調節生產的作用。這種產業技術和市場特徵使得俄羅斯在國際原油定價方面的話語權幾乎為零。

3.2016~2017年間的減產協議

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國際原油定價方面是「有心而無力」的話,那麼,進入21世紀後,隨著普京政權的穩固,俄羅斯政府在與歐佩克合作和增加油價話語權方面的意願和能力有了較大改善。在對近期油價回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2016~2017年原油減產協議中,俄羅斯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協調作用。

(1)引領減產

在本次減產協議的準備和執行過程中,俄羅斯政府都表現積極的姿態。2014年下半年油價開始下跌後,俄羅斯與歐佩克便進行頻繁磋商。為監督減產協議的執行情況,部長級聯合監督委員會得以設立。俄羅斯是其中兩個非歐佩克成員國代表之一。協議設計了參與國的減產份額,其中歐佩克成員國和非歐佩克國家分別分得總計每日120萬桶和每日55.8萬桶的減產額度。俄羅斯承擔的份額是每日30萬桶,為非歐佩克國家最大份額。

(2)改善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

普京上任以來,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不斷改善,這為俄沙兩國及俄羅斯與歐佩克的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特別是2014年下半年之後,俄沙兩國間高層互訪頻繁。2017年10月,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完成史上首次對俄訪問。俄羅斯政府和企業還積極與沙烏地阿拉伯相關方探討進行油氣合作的可能。沙烏地阿拉伯能源部部長還出席了對俄羅斯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啟動儀式。俄沙間的關係改善和深化為石油減產協議的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3)協調本國企業和各國政府的立場

本次減產協議可以說是歐佩克成員國和非歐佩克國家史上規模最大的聯合提價行動。這源於低油價對所有的原油出口國都造成了巨大傷害。然而,由於不同企業和不同國家的現實條件和利益訴求存在分歧,因此,協議的達成幾經周折。這其中俄羅斯作為最大的非歐佩克出口國發揮了重要的協調作用。

首先,俄羅斯政府協調本國企業進行減產。2004年以來,俄羅斯國內石油市場環境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國有企業規模急速擴大,但以盧克石油公司和蘇爾古特石油公司為首的私人資本的產量比重仍然較大。2016年,在俄羅斯和歐佩克討論減產協議初始,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俄羅斯石油企業極力反對。最後,在普京的干預下,俄企業同意參與減產行動。

其次,協調其他出口國參與減產。歐佩克中關於減產的最大分歧產生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之間。由於伊朗不能按制裁後的產量為基礎進行減產,沙特一度威脅退出減產協商。俄羅斯雖然不是歐佩克成員國,但有效地協調了沙伊之間的矛盾,說服沙烏地阿拉伯實施減產。在俄羅斯的帶動下,其他非歐佩克出口國,如亞塞拜然和哈薩克也都簽署了減產協議。俄羅斯的國際協調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減產協議的實施和效果。

4.評價和趨勢

俄羅斯實施減產後,俄羅斯政府和企業均認為獲得一定的收益。首先,油價得到了大幅提升。這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稅收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業的收入。此外,此次的油價回升並未對盧布匯率造成太大波動,因此盧布計價的企業收入更為可觀。其次,在減產協議的實施過程中,俄羅斯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其在國際石油市場的話語權。對於俄羅斯政府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收益。俄經濟發展部和央行代表均發言闡述參與減產合作對俄羅斯經濟的提升作用。俄羅斯能源部部長甚至表示要尋求2019年之後的減產合作。

然而,如前所述,俄羅斯石油產業存在先天不足(技術特徵)和後天劣勢(市場特徵),未來能否持續實施減產值得懷疑。當前,俄羅斯主要的減產措施是放任自然減產,即通過停止對老舊油田進行追加投資而任其產量自然下降。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烏拉爾等地區的原油產量近年已出現逐步下滑的趨勢。然而,如果產量控制影響到對新油田的投資,則會引發石油公司的反對。盧克石油公司總裁已側面表示了對這種趨勢的擔憂。

此外,儘管俄羅斯表面上積極引領減產並協調參與國之間的關係,但實際上俄羅斯本身完成減產義務的情況令人擔憂。部長級聯合監督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歐佩克國家的月度平均減產額完成率達到102%,其中委內瑞拉、安哥拉、卡達和沙烏地阿拉伯分別達到164%、152%、129%和120%,位列前四。俄羅斯的完成率僅為81%,甚至低於非歐佩克國家平均水平(85%)。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或引發其他協議參與國的不滿。

俄羅斯的低完成率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雙層「囚徒困境」。俄羅斯石油企業擔心份額被其他國內企業佔有,因此並未認真對待減產;俄政府也擔心俄羅斯的減產份額被其他國家佔有。俄羅斯央行最近的報告也反映了對這一情況的擔憂。事實上,在2017年油價回升期間,美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的原油產量都在增長。如果「囚徒困境」的憂慮擴展到其他協議參與國,那麼減產協議的維持將愈發困難。

(三)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從當前的各方判斷來看,國際石油市場將在一定時期內進入買方市場,油價或相應地維持在每桶50~70美元之間。這給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機遇方面,中國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場權力提升原油供給穩定性,並擴大在原油定價方面的話語權;挑戰方面,原油獲得難度的降低和主要國際石油企業的電氣化轉型或將降低政府和企業對原油資源的重視程度,增加戰略制定的不確定性。

筆者認為,未來20~30年內石油仍將是重要的能源品種,考慮到中國原油產量的下降趨勢,未來仍需在一定程度上繼續重視石油的穩定供應問題,但應將關注點逐步轉移到提升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地位(技術和價格)和「以油促氣」方面來。俄羅斯已經連續兩年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對象國,對中國的能源戰略的實施和轉型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中俄可以進一步擴大石油合作,特別是開拓在俄羅斯境內的一體化合作和工程合作,從而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提升技術方面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可以深度開展石油相關產品的期貨交易合作。中俄均已推出了國際性的原油期貨產品。俄羅斯先於我們推出,已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這類合作可以幫助中國石油期貨交易的成長,有利於增強中國在國際石油定價方面的話語權。此外,考慮到中俄能源合作中「油多氣少」的現狀和俄羅斯油氣產業的監管特徵,中國企業可以在與俄羅斯石油企業的合作中增加天然氣的因素,「以油促氣」,推動中俄間天然氣合作的進一步深化。

(責任編輯:高曉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亞經濟 的精彩文章:

B.A.馬特維耶夫:世界能源市場發展趨勢和中俄能源合作

TAG:歐亞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