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覺過敏是怎麼回事?

聽覺過敏是怎麼回事?

臨床上會發現有一些患友總是抱怨周圍好吵、噪音大,待不住,甚至怕吵不敢出門,這些患友是怎麼了?其實他們是出現了「聽覺過敏」。

1、聽覺過敏指對「正常環境中聲音的容忍度降低」或對「常人未感任何危害或者不適的聲音作出持續誇張或者不恰當的反應」。典型特徵為患者對日常生活中的聲音產生煩躁、激怒、驚恐等情緒反應。它是一種相對少見的癥狀,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

1938 年 Perlman第一次提出「聽覺過敏)」;1999年Anari用「聲音過敏症」來描述;2002年Jastreboff首次提出「聽覺耐受下降」概念,從心理聲學角度解釋為患者對常人未感到不適的聲音產生負面反應(如不適、煩躁、焦慮、害怕、恐懼等),這些負面反應是個體情緒、心理和生理的綜合反應。聽覺耐受下降包括聽覺過敏、厭聲症、恐聲症。聽覺耐受下降是指對聲音的容忍度降低,或對聲音的敏感性增強。

2、聽覺過敏的患友,其引起不適的聲音強度和頻率變化範圍較廣,從電器的雜訊到一些正常人聽起來非常微小的聲音,如遠處的聲音或者撕紙聲,都會引起患者的不適,其反應純粹取決於聲音的物理特徵。除了對聲音特別關注外,患者會因為怕吵而避免去可能嘈雜的場所,甚至閉門不出。嚴重聽覺過敏導致不良情緒障礙,消極情緒累積可能發展為厭聲症或恐聲症。厭聲症定義為對某種特定的聲音強烈不喜歡或厭惡。恐聲症是對聲音產生持續性、異常的、毫無根據的害怕。恐聲症和厭聲症臨床更少見,這裡不做討論。

3、從國外資料來看,聽覺過敏發病率並不低。Fabijanska等通過對10349例受試者問卷調查,聽覺過敏的患病率達15.2%;Andersson 等對瑞典成人進行問卷調查,聽覺過敏患病率分別為8%、9%,嚴重聽覺過敏患者占人群2%-3% ,這提示聽覺過敏是一個較常見的醫學問題。耳鳴患者中聽覺耐受下降發病率較高, Andersson長調查表明耳鳴患者中聽覺過敏的發病率 5 年內由 38%上升至 85%。

4、病因複雜,包括以下幾類

4.1 外周聽覺系統疾病。如面神經麻痹、鐙骨切除術、雜訊刺激、外淋巴瘺、梅尼埃病、內耳迷路破壞和咽鼓管異常開放等。

4.2 中樞聽覺系統疾病。如偏頭疼、抑鬱、顱腦外傷、威廉綜合征、學習障礙、脊髓疾病、中腦動脈瘤、腦血栓和多發性硬化等。

4.3 內分泌系統疾病。包括促腎上腺激素增多症。

4.4 感染性疾病包括萊姆病等。

4.5 其他。

5、發病機制。有學者推測聽覺過敏可能與 5 —H T(5-羥色胺) 有關。也有學者觀察到聽覺過敏和耳鳴與疲勞、焦慮和應激有關。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

6、診斷

6.1 常規的病史採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聽功能檢查主要是LDL。

6.2響度不適閾值(LDL)及動態範圍(DR)在聽覺耐受下降患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隨訪過程中是重要的聽力學指標。Goldstein根據 LDL 和DR 值將聽覺過敏嚴重程度分為 4 個等級。LDL 值與患者的主觀癥狀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對聽覺耐受下降的臨床診斷並不能單靠LDL、DR值,應結合病史診斷。

6.3心理學評估。包括聽覺過敏調查問卷和身心精神癥狀調查問卷。如2002年Khalfa S教授發表的聽覺過敏問卷就從注意力、社會、情感三個維度綜合評價,該問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7 治療

7.1聽覺耐受下降的治療原則為積極治療原發病,避免逃避聲音,過度護耳。當周圍環境的聲音有傷害時, 需要保護耳免受雜訊刺激。但是大多數聽覺過敏患者常過度護耳, 如使用耳塞、耳罩或其它設備, 避免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干擾, 讓自己處於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長期如此反而會使病情惡化。必須讓患者接受正常聲音。建議患者使用聲級計區分環境中傷害性聲音和正常聲,對低於65分貝的聲音,不必採用耳塞防護。

7.2逐漸減少耳對聲音的敏感。耳鳴習服療法 (TRT)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幫助患者逐漸提高對聲音的敏感度:一種為指導性諮詢,一種為聲治療。聲音治療的中心思想是「脫敏」 , 運用低音量的聲音發生器或助聽器(或家庭背景音如音樂CD、手機、電視、桌上音箱等)從低水平逐漸提高聲音強度,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逐步適應日常環境的聲音。研究發現頻率範圍為 200Hz-6000Hz 的粉紅色雜訊,更接近於自然的聲音,可作為最佳選擇。

7.3助聽器的使用。當已有聽力下降或逐步下降的患者,伴或不伴耳鳴,可以使用助聽器,其在幫助患者提高聽閾的同時,可以過濾和掩蔽掉環境中的一些雜訊,對其均有幫助作用。

7.4認知行為療法,放鬆訓練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眩暈科普 的精彩文章:

突發性耳聾治療選擇之惑,高壓氧還是耳內注射?

TAG:眩暈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