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靠賣「人設」就能洗白黑材料?

靠賣「人設」就能洗白黑材料?

GIF

今天來聊聊一幅著名的PR畫像——

State Portrait of Marie Antoinette and her three surviving children (by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87)

PR是——

公共關係(英語:Public Relations)或稱公眾關係、機構傳訊,通常簡稱PR或公關,是指有關著名人物、商業機構、政府、非牟利機構等各種組織,為改善與社會公眾的關係、促進公眾對其認識,以樹立良好形象、取得公眾的理解及支持。

如何通過一幅畫像來做公關呢?!和現在演藝圈洗白黑材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賣人設。

畫中這位紅裙貴婦是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對,他是法國最後一位王后,路易十六就是那位被推上斷頭台的國王。

這幅畫中她的「人設」是親民、慈愛。

因為她之前的娛樂宣傳稿是這樣嬸兒滴:

Marie Antoinette, Queen of France (by Jean-Baptiste-André Gautier-Dagoty, 1775)

看她誇張的假髮,奢華的皮草,繁複的裙褶,各種bling bling的鑽石——

後來用過「賣人設」洗白這事兒,只不過用力過猛,穿了這麼一身薄紗的連衣裙,太過「平民」了……法國人民不買賬!(見下圖)

Marie Antoinette en chemise, portrait of the queen in a "muslin" dress (by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83)

所以,這幅肖像的「人設」要設計得恰到好處,要親民得恰到好處!脖子上的大項鏈,不戴了;腦袋上的假髮也摘了;紅絲絨的裙子和帽子上的這麼一點點皮草,低調奢華,略顯尊貴。

雖然賣的是親民「人設」,但是還是要稍微畫出來皇室的不同,比如帘子後面的鏡子大廳、旁邊柜子上的皇冠花紋,和柜子上面露出來的半個皇冠:

除了親民,還有另外一個人設,就是——「慈愛」,這慈愛怎麼表現呢?!

和現在的娛樂圈一樣,曬娃!

讓孩子們都出鏡!

除了三個孩子,畫中有一個嬰兒床,不過裡面卻沒有嬰兒,因為本來在裡面的嬰兒,皇后的第四個孩子在畫作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就夭折了。所以這裡才把這個嬰兒床改成了空的。

左圖是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畫的小女兒的速寫

這可以算是間接「賣慘」了。

除了靠賣人設、賣慘、曬娃洗白,還有什麼手段?給自己貼金——

比如靠構圖,這抱著孩子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自古以來都是畫聖母瑪利亞和小耶穌的:

左圖是拉斐爾筆下的聖母子和小約翰

不戴珠寶卻抱孩子,這也是有典故的。古羅馬的一位十分具有美德的女性Cornelia Africana,她的著名事迹就是不要珠寶,並且說:「我的孩子就是我最大的寶藏」。

Cornelia, mother of the Gracchi, by No?l Hallé,1779

說實話,這幅畫的洗白手段確實還挺高明的,畫這幅畫的人,是法國著名女畫家伊麗莎白·維傑·勒布倫(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55年-1842年,又譯薇姬·勒布倫)。如果把她放到現在,她肯定是一位人像攝影師兼造型師。

因為她會安排畫中這些貴婦們的穿著,讓她們穿上不那麼華貴的衣服並露出微笑,散發出平易近人的人性光輝。

靠賣人設能洗白?答案是——不能。

就算把曾經那樣的皇后畫成是這樣,法國人民還是不買賬。

那個時候,不少上流社會、貴族的女性,抱娃只是為了畫像,其他的事情就全權交給保姆了。就是抱著娃,拍個自拍,發個朋友圈,然後就把孩子扔給保姆了……法國大眾覺得這位皇后也是這樣的。

看到了空嬰兒床,明明知道這位皇后剛剛經歷了喪子之痛,卻還是不買她的賬……這法國人民到底是有多恨她啊!

後來爆發了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這位想靠人設洗白的法國皇后,最終也被送上了斷頭台。

雖然當時的法國人民不買賬,但是這種「賣人設」的方法卻被後人沿用。

在畫皇室肖像的時候,都開始體現她們母性、親民、人性的一面。當然了,也因為皇室越來越沒落,權力越來越小,不得不走這種「人設」了。

這種「賣人設」的方法,至今在娛樂圈仍被使用。

雖然現在娛樂圈賣人設的方法盛行,但是也有不靠賣人設,只靠真本事吃飯的,比如下面這位——

GIF

本文系作者手動碼字原創文章

版權歸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公號「扒藝術」獲得授權

扒藝術(ID:bayishu)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扒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扒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