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三問,為什麼要做一本《中國藝術介入年鑒》?

十三問,為什麼要做一本《中國藝術介入年鑒》?

編輯|劉娜娜

圖片提供|藝術介入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現場揭幕嘉賓合影

2018年6月30日下午3點,作為國內唯一一家以「藝術介入」為註冊品牌的機構——《中國藝術介入年鑒》啟動儀式在北京方家衚衕46號猜火車文化沙龍拉開帷幕。本次啟動儀式邀請了藝術、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運營等各領域嘉賓對《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的未來工作進行了探討。同時,工作團隊在啟動儀式上向來賓和媒體介紹了《年鑒》工作內容及未來工作計劃,本次啟動預示著《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相關工作的正式開展。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現場

現場來賓有著名藝術家隋建國先生,展望先生,藝術介入聯合創始人、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趙力先生,中央美術學院數碼媒體系副教授費俊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郅敏先生,音樂家跨界藝術家艾敬女士,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先生,DIBO聯盟秘書長、清華同衡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岩先生,SMART度假地產專家委員會創始人王旭先生,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策劃與後評估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鄭凌先生,藝術家田曉磊和盧征遠,張哲溢,景曉雷,田禾,王恩來,高振鵬,譚英傑,歐陽蘇龍等藝術介入的新老朋友,大家對《年鑒》工作進行了探討,並期待在未來《年鑒》的相關工作中與藝術介入形成互動,一起促進《年鑒》的發聲和平台建設。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的學術顧問隋建國先生髮言

藝術介入聯合發起人、《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的學術顧問趙力先生髮言

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先生現場發言

中央美術學院數碼媒體系副教授費俊先生分享藝術社區

DIBO聯盟秘書長、清華同衡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岩現場發言

在《中國藝術介入年鑒》啟動儀式之後是藝術介入「一個美術館」藝術計劃的開幕活動,本次藝術計劃邀請藝術家盧征遠和田曉磊呈現他們的作品。對於本次《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的啟動儀式以及未來《年鑒》的相關工作,Hi藝術記者採訪了《年鑒》發起人以及主編段少鋒。

段少鋒

媒體人,兼任藝術介入策劃總監,《中國藝術介入年鑒》主編

? 《年鑒》就是記錄當下發生的藝術

Hi藝術(以下簡寫為Hi):「藝術介入」已經實踐了近十年時間,為什麼從今年開始帶入「藝術介入年鑒」項目?

段少峰(以下簡寫為段):去年年底就有了做《中國藝術介入年鑒》(以下簡稱《年鑒》)的想法,至於追溯做梳理工作的想法那就更早了,這裡面有我個人藝術實踐一直以來的興趣點。2015年左右,我開始關注獨立藝術空間和替代性展覽空間,當時就想能不能做一些這樣的工作,畢竟之前是沒有人專門整理過的。當時有台灣出版的《搞空間:亞洲的後替代空間》這種梳理性文獻,後來就是馮博一老師策劃的獨立藝術空間論壇,再後來讀到巫鴻老師的著作《關於展覽的展覽》,對我來講同樣是一個啟發。後來參與到「藝術介入」的一些工作中,我和劉軍先生不謀而合地發現做《年鑒》很有必要,通過他發起的這個機構,我也更進一步了解了「藝術介入」作為實踐方式的其他可能性,所以在年初就有了《年鑒》的構思,並且最終最近啟動了這個項目。

Hi:除了考慮從自身項目出發,是否也有外部環境因素?

段:更多的還是自身項目出發吧。外部考慮也有,但是沒有想像的那麼多。我們團隊在權衡《年鑒》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之後決定去做,畢竟,民間機構去做一本《年鑒》,更多的是對於自己工作的挑戰。工作過程中也得到了藝術界很多前輩的支持,比如隋建國老師和趙力老師,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議。外部原因更像是一個催化劑,越來越多「藝術介入」屬性的社會化藝術活動讓我們更有信心去做這個工作。

Hi:《年鑒》選擇的標準是什麼?評選委員如何組成?

段:《年鑒》有篇幅限制,沒有辦法將藝術家個案或者項目個案全部納入,這樣一來就會出現「標準」的問題。我們的選擇標準有大前提:比如一定是區別於傳統藝術項目實施空間的;是在美術館和畫廊等傳統意義上藝術發生空間之外;藝術和新空間形態的空間關係更偏向在地性;同觀眾的關係和以往不一樣,不是觀眾去欣賞藝術,而是讓藝術走進觀眾。另外,我們有顧問委員會,但確切來講不涉及到評審,我們有空間運營顧問委員會和專業的藝術顧問委員會,這樣建築師和運營方以及藝術家形成一個完整的顧問委員會,對我們的工作有一個全面的指導,這樣在選擇標準上更清晰科學。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現場

藝術介入創始人、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劉軍介紹藝術介入

Hi:《年鑒》項目工作的開展流程是怎樣的?

段:首先,我們要搜集前期材料,針對好的藝術家個案和藝術機構以及項目的個案做文本整理,形成遴選進入《年鑒》的前提材料;其次,和顧問委員會討論,根據標準去確定選擇進入《年鑒》的內容;再次,和藝術家以及機構等的溝通,進行藝術家和項目的走訪工作,形成一手材料,最終形成這本《年鑒》,這個工作量是很龐大的;之後,我們還設想未來的論壇以及年度展覽呈現方式。

Hi:《年鑒》項目希望能對非美術館體系之外的藝術的發生起到什麼的作用?

段:如隋建國老師所說,以前很多這樣的藝術因為沒有記錄很多材料都沒看到,也沒有被留下來,所以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記錄當下發生的藝術;另外就是一個經驗共享和交流平台,趙力老師說要發動大家編《年鑒》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這樣其實是一個交流共享經驗的平台;第三,我們希望通過《年鑒》這樣一個平台更多的關照和探討非美術館系統之外的藝術,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創造更多的藝術家和機構合作的機會,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樑作用。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現場

?只要是嘗試就是好事

Hi:《年鑒》最終也會落地到「年鑒展」,年鑒展的空間是否會做特別選擇?

段:其實「年鑒展」和《年鑒》面對的一個質疑就是:已經有了那麼多的藝術類「年鑒」和「年鑒展」,我們為什麼還要做?那我們只能儘可能做出差異性,前面說的基本上是《年鑒》的差異性,其實《年鑒》這樣的形式是後來才發現合適的。之前我們想做一本梳理的書,但是發現每年都有變化,這樣《年鑒》的內容就會比較充裕,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年鑒展」其實還沒有提上日程,只是一個暫時設想,首先主辦機構「藝術介入」一直以來都是舉辦藝術北京ARTPARK公共藝術展,我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年鑒展」和這個項目結合起來,其他的只能根據出現的新情況新機遇來看。

Hi:你覺得「藝術介入」項目越來越多的外部條件是什麼?藝術介入項目越來越多,意味著什麼?

段:我沒有刻意去調研過外部條件,我先講講我自己的理解。之所以藝術介入的項目越來越多是因為審美需求和藝術作為精神食糧的需求不斷增長,普遍來講,現在的經濟狀況肯定比以往要好很多,大到國家政策對於城市升級和美麗鄉村的建設,小到藝術介入社區文化,這些都是一些能想到的理由。還有一點是我自己的理解,八九十年代藝術資源被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壟斷,能流通到地方的文化資源就是文學、電影和音樂。之前沒有互聯網,所以流通還不便利,互聯網現在基本都解決了文化資源的壟斷問題,讓文化資源流動更加便捷。只是藝術的項目一直以來還主要在大城市發生,現在經濟建設跟上來了,藝術訴求也隨之出現了,所以產生越來越多的藝術項目需求,我覺得這是一個爆發期。這樣的項目越來越多其實是好事:一方面說明藝術家越來越綜合考慮藝術的社會性問題,和社會發生關係;另外一方面觀眾也越來越主動的接觸藝術,這兩種主動都是好的現象。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現場

Hi:藝術介入本身的的社會性在哪裡?

段: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困擾的,我挺同意范雨素說的那句話:「藝術家要介入社會,你們難道不是社會裡的嗎?為什麼要介入社會?」范雨素的疑問讓我想很多問題。藝術本身就是社會性的,不可能有孤立於自己生活時代背景的藝術,「藝術介入」也帶有社會性,因為發生的空間形態更像是社會場景,面向的人群也是社會人群,其實是藝術主動的選擇進入社會,我覺得這就是你說的「社會性」。

Hi:藝術介入對藝術本身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段:藝術介入就是藝術發生方式的一部分。藝術介入活動的多樣性其實能拓展藝術的邊界,其實只要是嘗試就是好事,犯錯不是問題,況且對與錯都不是當下能判定的。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現場

?藝術介入的實踐需要共同推動

Hi:以「藝術介入」十年運作經驗來看,你認為過往比較成功的案例是什麼?「藝術介入」目前的困境又是什麼?

段:在我看來成功的案例還是很多的:比如洛克外灘源以及外灘美術館的籌建,深圳水灣1979舊改綜合體開發等。我參與到其中是從2018年初開始,之後做了「行走在自然中的藝術」公共藝術展。我覺得「藝術介入」現在面對的困境很大一部分就是和機構之間的協調,我們更多的任務其實是介紹推廣藝術,讓好的藝術和專業的運作被更多的機構所接受。

Hi:很多藝術介入項目都非常短命,你覺得藝術項目持續下去的關鍵是什麼?

段:關鍵是資金問題,還有就是合作方對於藝術介入的認知。展望老師說現在很多項目都不具備延續性,我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大多數時候都是虎頭蛇尾,所以我覺得關鍵就是資金的保障,還有就是合作方從價值觀上認可藝術。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現場

Hi:藝術介入項目很多建立在商業項目基礎之上,這也導致很多藝術項目無疾而終,所以「藝術介入」能夠有獨立性嗎?或者說在藝術介入中,藝術能起到主導作用嗎?

段:藝術介入並不是完全建立在商業項目基礎之上。事實上有很多方式,首先是發起方投資方對於這種方式的認可,比如OCAT,芳草地。我覺得藝術項目一直在延續著,此外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所謂的非營利藝術介入的方式,比如箭廠空間,還有彭曉陽先生的外交公寓,掩體空間以及紋身店,我覺得就延續的很好,藝術一定是藝術介入的主導內容,不然就不是藝術介入了,從詞語構成來看就是藝術為先的。

Hi:在我看來,目前很多藝術介入項目的介入性還只停留在形式或地理位置上,並沒有從內容上真正介入,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段:我覺得好的案例就是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屬於精耕細作的好項目。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是林天苗老師介紹的,林老師一直說的是「感動」這個詞。你說的更多的應該是國內的情況,但是國內也有好的,比如華僑城OCAT的一些實踐,一直是延續的,所以你的認識客觀地說明我們要做的《年鑒》是有必要的,這樣我們能讓好的項目被大家熟知。藝術介入是一個共同努力去推動的實踐,牽扯的社會力量也多,這個是全民素質和經濟素質上升才會有的結果,我對未來的實踐是樂觀的。

當代藝術家田禾女士

當代藝術家景曉雷先生

《中國藝術介入年鑒》現場

啟動儀式之後嘉賓合影

喜歡Hi藝術,猛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賬號」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i藝術 的精彩文章:

曾獲威雙金獅終生成就獎,唯一在世貧窮藝術先驅的鏡面詩學

TAG:Hi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