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直以女性形象示人的觀音,以前其實是男子

一直以女性形象示人的觀音,以前其實是男子

一提到觀音大士,我們的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那個手拿玉凈瓶、盤坐於蓮花坐台之上的女性形象。在中國人多的心目中,觀音大士確為女子之身。然而,在佛教經典的記載中,觀音菩薩其實是男子之相。

據南北朝時期的《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記載說,如來王國之中沒有女兒之身,威德是一國之君,他的左右蓮花化為兩個兒子,其中來自右邊的名為寶尚,就是得大勢,而另一邊就是觀世音。另外,《悲華經》譯介於南北朝時期,根據此經的記述,觀音本是轉輪聖王的長子,他的前生是雙馬神童。這兩處記載都是關於觀世音的來歷,雖然各自相異,但是對於觀世音是男子之身這一說法則都有講到。而且從巴基斯坦的《古犍陀羅蓮華手觀音》中觀音的鬍鬚也可以證明:觀世音的形象最初為男性。

那為什麼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形象會呈現為女性呢?其由男身轉變為女身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其實任何一個宗教要想在他國立足,那就必須與他國的文化相融合,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融合過程。而觀世音由男相轉變為女相也是這個相容相合過程中的一分子。

觀世音性別在中國的轉變有著原始經典的依據。「化身之說」是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一個特色。《佛地論》中就有關於化身的說法:「變化身者,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可見,有了化身,佛身就可以呈現出種種不同的形象,而其變換萬端的最終目的卻都是為了撫慰民眾。據《法華經·普門品》和《楞嚴經》所記載的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中,有數種化身都是女性,如童女神、居士婦女身、丘尼身等。這樣看來,佛教的「化身之說」以及觀世音的諸種女性化身確實都為後來觀世音在中國轉變為女性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觀世音性別在中國的轉變符合了中國人民的審美特質。較之男性身體展現出的力量之美,女性給人以身體之美、線條之美、肌膚之美等美感的享受。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其身體本身有著更高的和更加普通的審美意義。所以說觀音之身由男性轉變為女性,符合了人民的審美追求力。

觀世音性別在中國的轉變是封建禮教的產物。觀世音救世的方式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她肩負著在精神上將民眾於水生火熱之中救出的重任。在中國封建禮教的壓制之下,最需要觀音救助的便是女子了,而呈現為女相的觀世音菩薩則能夠讓中國的婦女感到更有親和之力,原意為將內心的苦悶向她訴說。

另外,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之中,母親總是能夠給予孩子比父親更加顯著的關懷和愛戴,這也是母愛之所以歷代被傳唱的原因。而觀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就與母愛的關懷倍加相似,也是因為此,觀音為女性之身比男性更具有悲天憫懷的特質。

觀世音在中國由男性轉變為女性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確切地講,到了明朝時期她的女性形象才真正地得以完成轉變。而且由上面的探討可以看出,觀音形象的轉變並不是偶然的。這種轉變不僅有利於佛教在中國的紮根,而且讓觀世音的形象深入到了中國人的內心深處。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對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里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我們將為您推送更多優質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邊社歷史 的精彩文章:

宗教聖地峨眉山三霄洞為何被遺棄

TAG:路邊社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