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死都不認錯,往往是父母行為模式有問題

孩子死都不認錯,往往是父母行為模式有問題

作者:有料家庭教育

01

朋友家庭出去旅遊,各家都帶著6、7歲的孩子。

一天晚飯後來到其中一家的套房裡,大人們在外間聊天,小孩子們在裡間玩耍。

聽見小朋友在裡面上竄下跳,大笑大鬧,有一位媽媽不放心,進去看看。

只聽裡間傳來那位媽媽有點擔心地叮囑:"這個桌子離窗戶這麼近,這樣跳著玩很危險。你們不能站在這個桌子上玩。"

這時,小朋友們圍著桌子安靜下來。溪溪搶著說:"我沒有站上去。"曉林也說:"我也沒有上去。"媛媛看著曉林說:"你上去了。"曉林:"沒有。"溪溪:"你上了,你說你敢從上面跳下來,然後就跳下來了。"媛媛)幫著說:"你剛才就是上了呀。你承認錯誤,沒有關係的。我也第二個上去了。"曉林一聽,惱羞成怒,大聲喊道:"我沒有,就是沒有!"

曉林的爸爸聽了走進去,有些生氣和不耐煩:"行了行了,沒上就沒上,快回去洗漱睡覺吧。"

顯然,爸爸通過打岔,找個台階讓兒子下,也讓自己不至於太沒面子。

02

第二天,大家一起出遊。

孩子們在樹林里玩。溪溪找到一個大蝸牛,曉林找到幾個小的。

曉林想要溪溪的大蝸牛,而溪溪不想給。曉林說:"溪溪,你就給我拿一會兒,走到路邊就還你。"

溪溪想想,還是打算給好朋友玩一會兒:"好吧,但你一定要還我。"

幾分鐘以後,走到路邊,溪溪催曉林把大蝸牛還回來。

曉林不情願地找了一個不大的蝸牛給溪溪。溪溪一看,急了:"不是這個,是那個最大的。"

曉林說:"那個本來就是我的。"大人們也看見了整個過程,有大人說:"曉林,最大的那個是溪溪的吧。"曉林有點尷尬:"但是,那是她給我的。"溪溪聽了,生氣的說:"我只答應給你玩一會,到路邊要給我的。你說話不算數,耍賴,真討厭!"曉林氣得大喊:"你才討厭!"

曉林爸爸聽了趕忙來解圍:"就是一個蝸牛殼,你給溪溪,樹林里還有,一會再給你找一個。"

曉林"哼"了一聲還給溪溪,嘴裡還說著"我爸爸一會給我找一個比你更大的"。

03

在一起的幾天,曉林幹什麼都愛爭第一,別人超過自己就不服氣。

有一次小朋友們聚在一起表演節目。

一個小朋友繪聲繪色地講了好幾個歷史故事。大家連連誇讚,並問她在哪裡學的。她很自豪的說:"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個機器人,它什麼都懂,我跟它學的。"

曉林也連忙說:"我家也有機器人,有兩個。"當他發現這句話並沒有引起其他人的"羨慕",他又對旁邊的小朋友重複,直到他發現大家對他家的機器人不感興趣才停止。

輪到曉林表演節目,他背了一首古詩,但這首古詩前半首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後半首背成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有耳朵尖的小朋友喊起來:"背錯了,背錯了",爸爸還沒等曉林反應過來,就趕緊打圓場:"沒事,這樣的創造也不錯。"

小朋友們認真的指出這兩首詩背串了,曉林爸爸說:"這算是曉林自創的一首詩吧。"曉林連忙點頭,一臉的得意。

04

曉林媽媽在一次沒有旁人的時候,和我說起曉林死不承認錯誤的壞毛病,不知道該如何糾正。

她覺得孩子這個毛病越來越重,甚至在很明顯的說謊被別人指出後,會發脾氣或哭鬧,無論怎樣都不會直接承認錯誤。

她說,這事只能偷偷說,絕不可讓曉林爸爸知道。曉林爸爸認為小孩子這樣沒什麼大不了,反而是批評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自卑。而且爸爸愛面子,在家都很忌諱自己這麼說,更不用說和外人說了。

平時在家,只有孩子批評大人,大人只會誇獎孩子。奶奶最喜歡說的是:"寶貝最棒!",爸爸則從不會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如果孩子損害了別人的利益,爸爸會岔開話題,不會教孩子說"對不起"。媽媽雖然隱約覺得這樣不太好,但為了迎合奶奶和爸爸,也是多以"表揚"為主,遇到問題一般避而不究。

05

讓孩子承認個錯為何這麼難?對於一個六歲多的孩子,問題的根在於父母,在於家庭。心理學認為,人一生都在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孩子通過得到認可,得到接納來獲取。

比如平時父母如果批評孩子:"你不聽話,不是個好孩子!",孩子往往會很生氣,會反駁"不對,我是個好孩子",就是因為家長否定了孩子的"價值",而孩子的行為就是為了維護自我。

"認錯",就是承認自己"有的做得不對,不好"。有的孩子會因此有一種挫敗的感覺和錯誤的信念:認錯就是不好的。

這樣的信念大部分都是從家庭中習得的,往往源於家長無法接納"犯錯、不完美",家長內心深處,認為"做錯事就是不好的人",他們自己也很難做到承認錯誤或失敗。

比如曉林的爸爸,對於孩子的"問題",要麼進行牽強的"合理化",要麼避而不談或轉移話題。也許爸爸從小就是被奶奶誇著長大的,無法接受"批評",也許他的成長經歷讓他總是尋求外界的認可,甚至是不合理的認可,來維護自己的"價值感"。

這樣的認知模式已經內化為一種習慣,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他會以不客觀,甚至有些自欺欺人的方式,來"保護"孩子自尊,其實也是滿足自己的"價值感";犯錯誤時,爸爸會不自覺的跳出來,幫孩子"阻擋"別人的負面評價,避免孩子感到挫敗,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感情不受到傷害。潛移默化,孩子自然也習得了爸爸對待"錯誤"的方式。

但是,依靠外界認可來提高自尊的方式是不牢靠的,因為評價的主動權掌握在別人手上。每個人都可能不被一些人喜歡,你無法讓所有人對你有積極的評價。對於過於看重外界評價的人來說,被認可了高興,不被認可則自我懷疑,繼而又通過炫耀、反覆確認等方式來維護"自尊",而這樣的方式又可能招致別人的厭煩或否定,從而導致惡性循環。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著力於問題的解決,這種來自自身的接納和努力,才有利於建立穩固的價值感,也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06

有一次孩子放學帶回來一個精緻的"變形飛車"。一進門,她有些心神不寧的告訴我,老師給每個人發了小獎品,她發的是這輛可以變形的小汽車。

我嘴裡說著這個禮品真不錯,一邊心裡想著孩子的狀態不太對勁,以往拿到新玩具會特別興奮的告訴我怎麼玩。

我問她為什麼得了獎品還不太高興。

孩子解釋說:"因為我更喜歡誠誠那輛黃色的。"

我雖然心裡還有些疑惑,但當時有事,而且孩子也從未說過謊,我也就沒有繼續追問。

過了一會兒,孩子來找我,耷拉著腦袋低聲問我:"媽媽,如果我以前說了謊,你會不愛我嗎?"

我放下手裡的活,認真地看著孩子:"不會的,無論怎樣媽媽都愛你。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之後我們知道哪裡錯了,以後改正了,就好了。媽媽感覺你好像在擔心什麼,你可以跟我說說嗎?"

原來這輛小車並不是老師發的禮物,而是老師最近新放到玩具區的公共玩具。孩子因為太喜歡了,趁沒人注意,偷偷的放進口袋帶回了家。

她說,其實走出教室那一刻,她就很後悔,但又怕老師批評,不敢還回去。

說實話,我很欣慰孩子能保有一顆誠實的心,也欣賞孩子有勇氣告訴我。我把我對她的欣賞告訴她,並對她說小車是屬於學校的,你擅自拿走是不對的,我讓她想辦法處理好這件事。

聽見我沒有責備,她說:"媽媽,我知道錯了。我想明早帶回學校去,跟老師道歉,但想要你陪我去,因為我怕老師會懲罰我。"

我告訴她:"媽媽可以陪你去,但是如果老師懲罰你,你也要自己承擔,因為這是你犯的錯。不過,媽媽覺得,只要你真誠道歉,老師應該會原諒你。"

第二天我們去歸還小車,孩子按照她說的做了,發現老師並沒有"懲罰"自己,而是說"還回來就是好孩子,以後想帶回家玩,可以跟老師借"。

這件事讓孩子體驗了承認錯誤不可怕,更重要的是教育了孩子,出現問題不要抱怨,也不要逃避,而是要積極解決。

結語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孩子出現問題,首先父母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當父母接納自己和孩子存在不足,認可"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而且是學習的機會"的觀念,就能更坦然面對孩子犯的錯,也就不會害怕承認,迴避問題。

而孩子也會因此學會勇敢面對,勇於承擔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魅力女人 的精彩文章:

她以為那個相親男會向她表白!
放手成全,也是另一種幸福

TAG:魅力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