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悔最小化原則-構造幸福人生的最佳演算法

後悔最小化原則-構造幸福人生的最佳演算法

做出科學決策或設計出高效演算法的前提之一是理性。理性的一個性質就是你的選擇必須有一致性。比如你認為芒果比蘋果好吃,蘋果比橘子好吃,那麼我可以推導出,你認為芒果比橘子好吃。只有一致性的存在,我們才能從原點出發,一步一步的往前推導,最後在給定前提下計算出相應結果。如果你認為橘子比芒果好吃,那意味著你是非理性的,這樣我就不能給你出謀劃策,因為下一步怎麼走完全沒有依據。然而非理性不意味著不合理,認為芒果比蘋果好吃,蘋果比橘子好吃,但又覺得橘子比芒果好吃的大有人在,而且從感知上看你不會覺得這樣的想法有任何問題,這意味著人對世事的感覺並非基於堅固的理性,而是存在著某種翻轉變化的』量子態『,於是我要想通過嚴謹的邏輯推導幫人構建出理想人生路徑,實現人生的幸福最大化,看來不大可能。

做出科學決策或設計高效演算法的前提之二是具備完善的信息。例如美團要計算餐館到你家的最優路徑,那麼它一定掌握了從餐館到你家的所有線路,以及掌握當時的交通狀況,但人生決策卻時常無法做到信息的完備性。例如決定要不要孩子,那麼你需要知道沒有孩子時人生是什麼感覺,以及要了孩子後人生是什麼感覺,問題就在於你沒要孩子,你就永遠得不到有孩子的感覺,於是則就產生了悖論,你不做這個決策你就得不到相關信息,但沒有相關信息你就無法做出」科學「的決策。你可能想到說,我不用生孩子,我觀察下身邊有孩子的朋友人生是怎樣的,不就行了嗎!

人生對世事的感知信息,需要你親自經歷後才能獲取。網上曾經流傳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年輕媽媽,她的一個女同事每天目睹她費盡心血的帶娃,就說,看你當媽這麼辛苦,我絕對不要小孩了。作者就問對方,你都看到了什麼?對方說我看你每天接送孩子,還得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日子過得實在太辛苦了。但是年輕媽媽說,那是你根本體會到我幸福的時候,我兒子有一天從幼兒園回來帶給我一個雞翅,他說這是他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一定要讓媽媽嘗嘗,在那一刻我幸福滿滿,而這種幸福是外人根本無從體會的。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冰冷冷的理性評估根本無法體會。我們真的要像生物學家觀察動物群落那樣觀察當媽是否幸福,那你只能考慮各種算計,例如養育孩子要耗費多少時間,尿布奶粉要花多少錢,老人能不能幫忙照顧,夫妻是否有一方能把重心轉到家庭,放不放心將孩子交給保姆,你必須要把一系列條件羅列出來你才能進行理性算計,但無論你羅列出多少條款,你永遠無法得知當母親能收穫像上面那位母親說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幸福,極有可能當你體會到那種幸福時,你會感覺費盡心機羅列的那些條條框框根本是沒有意義的。

由於人生信息的不完備性,人腦無論多清醒,多理性,你都會面臨無法抉擇的局面。人對世界的感覺跟計算機里的二進位完全不同,計算機二進位不是0就是1,它無法在0和1間遊走。而人的感覺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量子態』,各種矛盾的感覺會相互摻雜,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分極為複雜的心緒。你評估別人家孩子的可愛度,跟你自己有孩子的感覺完全牛馬不相及。對女人而言,似乎老公總是別人家的好,但孩子永遠是自己的好,一個平時很討厭孩子的人,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很可能愛孩子勝過世界上任何東西,以前孩子讓他極為恐懼的東西,例如屎尿,口舌鼻涕,哭鬧不已等,在他眼裡會突然轉變成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因此在要不要孩子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人能理性決策,除非你真的做了,要不然你永遠無法準確評估這個選項。

人生無法用理性計算來規劃,本質上是因為人的感知不具備一致性。有孩子之前和有孩子之後的你根本不是同一個人,適用于于前者的方案對後者而言很可能毫無意義。張愛玲在其名著《紅玫瑰和白玫瑰》中寫得很漂亮:「取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牆上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米飯,紅的確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人本身就是一個各種矛盾的集合體,人的心緒就像相互纏繞打了死結的多根線頭,你根本無法將這些線頭拆開並一一婁清,因此項計算機那種二進位似得計算方式根本無法適用於人生規劃。

你只有擁有了某個東西,做出了某項決定,你才有資格說他們好不好。在沒有擁有之前,你無論如何推導都得不出擁有後的感覺。所以只有有錢人才有資格說視功名金錢如糞土,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也這麼說,那就毫無意義。由此可見市面上那些勵志書,機場候機室老在放的陳安之」成功學「,全都是不著調的胡說八道,他們想把自己打包成」人生指南「,給你一攬子」解決方案「,但由於人生信息的不完備不確定性,你很容易發現,這些成功學方案中,一旦涉及到具體執行流程時就會變得模稜兩可,無法實操起來。所以哲學家賽亞.柏林才哀嘆說:人生就是悲劇!王爾德也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是得不到,二是得到了!在多愁善感的哲學家看來,人生無論怎麼選,都是錯的!說白了大家都在渾渾噩噩過日子,只不過有些人的感受不一樣而已。

然而不論人生本質是否是悲劇,只要人活著就得做選擇,做選擇就總得有些依據吧。好在還真有一個試用於人生不確定性的決策依據,那就是把」人生「的後悔最小化。曾有專門研究,考察那些抵達人生終點,瀕臨死亡之人,據說在死亡時的那一刻,人生以往的一幕幕會像電影一樣在眼前播放,當他們看著生命逝去的景象時,往往會有一種悔不當初的遺憾,研究發現他們悔恨的是「沒做過什麼」,他們並不後悔自己「做過什麼」,即使是以前「做錯的」所帶來的抱憾也比不過以前「沒做過」所帶來的悔恨。所以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既然人生無法用理性抉擇,那就用感性抉擇,於是你在活著時大膽的去做一些事情,不要為自己臨終時留有遺憾。

最近有一項特別新的心理學研究,研究人生是如何悔恨的。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Davidai發表一篇論文名為《The ideal road not taken:The self-descripancies involved in people』s most enduring regres》,它系統的研究了人們對「做了」以及「沒做」所產生悔恨的結構化特性,研究表明,最令人痛苦的是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和現實中無奈的自己所導致的心理落差。研究發現,很多人願意花很多精力去彌補自己職責或義務上的失敗,但在自己的理想追求上遇到挫折時,他們卻不敢迎難而上,這就使得人生期望始終是心中抹不去的遺憾。人對自身形象有兩種設定,一種是內心渴望成為的人,一種是社會,家庭等現實情況要求你成為的人,很多人往往屈服於現實,默默忍受著去成為現實要求他去做的那個人,由於自己不能成為自己心中渴望的那個人,這種遺憾使很多人抱憾終身。

一個人沒有夢想那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區別。然而問題是,夢想不能當飯吃,為了填飽肚子,為了生存,大多數人也只能默默的忍受成為一條鹹魚。很多人都夢想去當一個足球明星,一位歌手,這些都是自己期望成為的人。而「義務的自己」就是找份無聊但穩定的工作,養家糊口,每日奔波就是為了掙點小錢以便能贍養父母,照顧孩子。不管你喜不喜歡這份工作,你都得兢兢業業加班加點的完成任務,畢竟上有老下有小,現實和義務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你只好把當年的夢想壓在內心深處,偶爾在夜深人靜時偷偷的拿出來看看,哀嘆幾聲,然後有迅速的塞回去,就好像它不曾存在過。

這項研究發現,70%以上的人,都後悔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只有20%的人後悔沒有成為義務的自己。本來我的夢想是當足球明星,馳騁綠茵場,帶領國家隊奪得世界盃,但你父母認為搞足球太不靠譜,遠不如在五線小城當個公務員,拿鐵飯碗實在。胳膊拗不過大腿,你同意了,於是在自己村裡的居委會一呆就是一輩子。這個研究說,我臨死前會很後悔當初為何不反抗父母,後悔自己沒當足球運動員,而足球運動員臨死前不會後悔自己沒當街道辦科員。

初看起來這研究似乎是一種偏見。很多搞足球的人其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不少人不說連上場機會沒有,他連坐板凳的機會都沒有,而且自己搞得一身傷,在職業路途上走不多久就廢掉了。而公務員的日子總體相當不錯,旱澇保收,在五線小城裡,走到哪都能獲得別人的羨慕,因為你是「吃公家飯」的,大媽們還特別熱心的給你張羅對象。研究者認為人之所以後悔沒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可能是因為義務的自己更容易做,當街道辦科員比在綠茵場上衝刺要容易多了。

以我的解讀來看,人們後悔的不是理想未能實現,而是理想未曾追求。世上沒幾個人是能如願以償的,但如果當初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即使追逐失敗了,只要及時撤出沒有付出沉重代價,這等於你嘗試了,根據前面的研究結果,你就不會後悔。很多人後悔的不就是當你沒有鼓起勇氣跟自己心中的「男神/女神」表白嗎,那些表白過但失敗的幾乎都不覺得後悔。

人生根本沒有對錯,所謂蓋棺定論都是別人的評價,那時對已經你毫無影響。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為何不儘力過得有趣點。大膽嘗試一些新東西,做一些自己不曾想過的事情,稍微追逐一下理想的自我。人生哪有不遺憾的,但無悔人生卻是所有遺憾人生中最優化的結果。當你讀到這裡時,極有可能你還有時間,所以何不把塞在心底的理想拿出來,謀劃一下呢,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乘年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