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仿製到原研,AI研發可以成為解決中國仿製葯的關鍵嗎?

從仿製到原研,AI研發可以成為解決中國仿製葯的關鍵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幾天看過點映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徐崢的新片《我不是葯神》很有可能將成為一部年度國產電影的品質擔當。能讓其經得起如此「吹捧」,不僅僅是故事的情節設置、敘述節奏以及其他剪輯、拍攝等電影製作技巧等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更在於它關注的一個非常敏感的領域:仿製葯。

從努力加入世貿組織開始,我國就一直非常重視各行各業的專利保護問題,這其中自然涉及有龐大市場的製藥業。所以,在加入了世貿組織之後,一些專利未到期的藥物,我國只允許專利持有者作為唯一銷售渠道。這種保護措施也就令仿製這些最新藥物成為了不可能。

但問題是,即便是一些過了專利保護期的藥品好像我們的仿製葯也並沒有賣得特別好;而反觀隔壁的印度,質量好又便宜,世界藥廠的名頭真不是空穴來風……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不過隔著一道山脈,中印仿製葯為何卻差別那麼大?

所謂仿製葯,就是在劑量、安全性和效力、質量、作用和適應症上與它的原研葯相同的一種仿製藥品。它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專利到期之後的合法仿製葯,這個時候大家都可以生產;另一種則是原研藥專利未到期,在受到專利保護的國家,生產或銷售這種仿製葯就都是非法的,該葯也就被統稱為「假藥」。電影中程勇從印度走私過來的用於白血病治療的格列寧仿製葯就被警方稱為「假藥」。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印度就可以生產仿製格列寧呢?難道原研葯的專利期在全世界有地域歧視?

事實並非如此。印度仿製葯聞名於世界是有歷史的原因的,原因之一就是印度人民比較窮。因此,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取消了醫藥產品專利。於是,有了政策的庇護,印度的仿製葯市場開始迅猛發展,在新藥引進方面也縮短了與歐美國家的時間差距。即便後來加入了世貿組織,印度也利用十年知識產權過渡期來繼續進行仿製藥品研發;而在過渡期之後,其又會使用強制許可的方式來在本國生產專利葯。

那麼,由此就產生了在中國買得到的葯,印度能買到;中國買不到的葯,印度也能買到。

如果由於保護藥品專利使得最新仿製葯不得不在印度購買的話,一些過了專利期的中國自主生產的仿製葯也在市場上遇冷就顯得比較尷尬了。

比如有一個名詞叫做「專利懸崖」,意思是原研葯在專利期之內的銷量非常好,利潤也非常高;但是一旦過了專利期,仿製葯的大量出現則會導致原研葯的銷售出現斷崖式下跌。這種情況在歐美地區普遍存在,但在中國卻不盡然。

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仿製葯質量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抑制乙肝病毒複製的一線核苷類藥物恩替卡韋,目前市場上主要以原研葯博路定和以正大天晴生產的潤眾等一批國產仿製葯展開競爭。雖然成分一樣,但在抑制病毒複製的效果上,博路定所需要的時間明顯要比潤眾短很多,在臨床上一般也都用博路定來採取緊急治療。據有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原研葯博路定的市場份額仍然接近百分之六十,而國產恩替卡韋的領軍代表潤眾直到今年年初才通過了藥物一致性評價。在價格上,兩者卻相差了一半左右。

此外,在進行比較危急的病情治療的時候,醫生也往往建議使用或者強制使用進口藥物。電影中程勇的父親病危,他問醫生能不能換國產葯治療,醫生的回復則是:我要對病人負責。

造成中國國產仿製葯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在於長期的藥品評審標準比較低,直到2007年我國才正式對仿製葯進行一致性評價。雖然近些年來通過一系列改革和政策的舉措,我國對仿製葯的研發和管理的重視提高了一個層次,但多年來的積弱現狀仍然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AI是不是可以抓住的一根稻草?

那麼,在新葯研發越來越依靠技術來驅動的今天,通過AI研發藥物或許可能是中國的仿製葯彎道超車的一個途徑。那麼,這幾年口號喊得很響的用AI來進行藥物研發,到底有哪些可能的優勢呢?

首先,快速搜集最新科研成果,為研發者提供研製思路。面對每年最新的數以萬計的醫藥類科研論文,科研人員可能只能閱讀其中的數百篇,能精細閱讀的數量則更少。那麼由於科研人員個人精力有限,有很多有價值的論文將可能被忽略。利用AI強大的數據搜集能力,其將可能在短時間內篩選出最有價值的科研論文,從而為新葯的研發提供最好的思路。

其次,針對性進行病理分析和藥物研發。日本有50家公司希望能聯合起來利用AI來分析某一種疾病的病理,然後通過使用不同的藥物成分對病因,比如癌細胞進行有效性測試。其作用即在於能夠比人類更快地試出較為合適的藥物成分。當然,這需要非常複雜的演算法來進行操作,而一旦實驗成功,無疑將大大加快有效新葯的研製速度。

最後,利用人工智慧研製新葯有可能將大大縮短研製新葯的周期和降低研製成本。如今,一種新葯從研發到臨床實驗再到最終上市,很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花費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成本。通過AI處理更為龐大的醫學數據,其有望將時間新葯的研發周期縮短一半以上。時間和資金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著市場價格的降低。

那麼,中國是否搭上了AI製藥的班車呢?

筆者查閱了2017年的一個數據,涉及AI製藥的公司中,美國有12家,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英國有3家,而中國只有一家。除了公司之外,在學術研究領域,也多以歐美日的科學家探索AI製藥為主。數據雖然可能不夠全面,但至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AI這件事上,中國應該要有危機意識了。如果這種投入持續下去,將很有可能造成中國的製藥能力與世界前沿勢力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而樂觀之處在於,發展AI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從資金投入、人才吸引、高校人才培訓等各個方面來看,中國的AI前景是值得期待的。那麼,AI製藥在這種背景下,最終也將不會成為紙上談兵;已經上馬的新葯測試,也可能會由於AI的助力而實現早日上市。

不管怎樣,AI對提升中國的製藥乃至仿製葯的能力是值得期待的。至少在這場肉眼可見利益的技術博弈上,希望我們能夠迎風而上。


仿製始終是在影子下前行,原研才是救命的良方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奔著仿製葯一條道走到黑,後果將是危險的。

在這方面,印度的仿製葯發展之路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又應讓我們保持警惕。

上文我們提到,印度從七十年代開始就廢除了藥物的專利保護,促使其成為了仿製葯生產的天堂。這產生的益處有很多,一方面藥物成本的降低大大緩解了民眾的藥物支出負擔,另一方面也為其爭取到了廣闊的世界市場,每年的仿製葯利潤達數十億美元。然而,嘗到甜頭的印度一再延後世貿組織關於專利保護的協議生效時間,並且通過各種國內政策保護本土的仿製葯生產企業,甚至又對一些藥物採取進行專利強制許可。這就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國內原研藥物的研發進程。

儘管在這個過程中,印度的製藥公司也在不斷投入資金進行原研葯研發,並在藥物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創新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並未追趕上仿製葯市場縮小的腳步。目前,印度仿製葯雖然在全球仍然佔據很大的一塊市場,但其勢頭已經呈現出疲軟的態勢,相比2015年印度國內製藥行業19.6%的增長率,2016年僅為9.6%,下降了10個百分點。並且,其在美國市場上已經開始出現了份額下滑的情況。而隨著近年來對藥物質量的控制標準的提高和藥物一致性檢測的加強,中國的仿製葯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這也對印度的仿製葯企業產生了一定的衝擊。

因此,借鑒印度的生物製藥發展的經驗把仿製葯的質量提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則是從根本上出發,進行藥物創新。推出更多的原研葯,才是解決依賴仿製葯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的重點。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仿製葯的質量提高,只能把我國變成一個製藥大國,最終仍然會形成與美國、印度的同質化競爭。只有加強對原研葯,尤其是需要長期服用或緊急服用的原研葯的資金、技術投入,才是變成一個製藥強國的關鍵所在。

畢竟,為昂貴的專利葯買單的,是那些苦苦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病人們。只有我們做出更多的可替代的原研葯,才是降低葯價的唯一辦法。進口原研葯20年的專利期,癌症病人等不起,白血病人等不起,心臟病人等不起……早一日的原研葯,就早一日給了病人們生存的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遨遊故事的海洋,培養孩子自主的意識,進行獨立的判斷
可以對世界盃實時剪輯的AI剪輯,在影視領域表現如何?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