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單日銷售近2億的喜馬拉雅FM,又要IPO了!

單日銷售近2億的喜馬拉雅FM,又要IPO了!

文|甲方研究社

沒有任何徵兆,2018年倏然成為中國企業密集「上市」的黃金時期。

剛剛過去的6月,富士康登陸A股、小米赴港IPO、美團點評也跟去了香港,緊接著優信二手車敲響了納斯達克的鐘聲、拼多多甚至在與商家爆發衝突前就秘密向美國佬遞了招股書;把時間線拉長,還有3月份的映客、4月份的獵聘以及5月的虎牙……

實體製造業與智能硬體公司、新型電商平台、二手車線上交易平台、直播平台以及生活服務類平台等互聯網企業一起,共同造就了一個IPO大年。

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知識付費領域的老大——喜馬拉雅FM也被爆出即將赴港IPO的消息,同時傳出騰訊擬投資40億元的融資傳聞。即使喜馬拉雅及時出面予以否認,但這個坐擁4.7億終端用戶、單日銷售曾高達近2億的線上音頻絕對霸主,終於被人揭去低調的面紗,引得世人圍觀。

1.如此低調的獨角獸,已經不多了

在聊喜馬拉雅「打怪升級」的過程前,有必要先看看它如今有多牛!

艾媒諮詢4月發布過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的研究報告,截止到2018年1月,中國在線音頻滲透率(APP活躍用戶數/全網用戶規模)中,喜馬拉雅FM的以5.12%的成績排名第一,比第二名蜻蜓FM(2.29%)和第三名荔枝(2.18%)相加還高。

毫無疑問,在線音頻分享領域,喜馬拉雅FM的「獨角獸」優勢明顯。但喜馬拉雅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並未滿足於做聲音生意,而是瞄準了知識付費市場,沒錯,就是那個大家認為已經被「知乎」和羅振宇的「得到」所支配的賽場。

詭異的是,你或許早已被灌輸過「知乎=新青年知識社區」的概念,愛上了去知乎上尋找千奇百怪的問答;又或許去過羅振宇的跨年演講,被他「前央視名嘴」以及「新知識教主」的雙重光環,以及脫不花勵志的雞湯故事「洗過腦」,所以認為得到才是知識付費領域的高玩……

但喜馬拉雅的忠實用戶或許都難以置信,這個與世界最高海拔山脈名字相似的APP,才是知識付費的NO.1:

2018年第1季度,喜馬拉雅FM坐擁7500多萬月活用戶,比知乎高出2500多萬,而因羅胖、脫不花等知識網紅而名聲大噪的「得到」卻連喜馬拉雅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在用戶活躍度方面,喜馬拉雅FM同樣呈現出「碾壓」的態勢。無論是APP月均總啟動次數,還是APP月均總運行時長中,喜馬拉雅的表現統統是「一騎絕塵」。

明明是業界老大,但聲量為何比不上老二甚至老四?只能說與同行相比,喜馬拉雅在品牌營銷上的投入太過低調。

不過互聯網老話說的好——「追趕者才會拚命打廣告、做營銷、講故事!」領跑行業的喜馬拉雅,再低調也是資本市場的寵兒。

從2014年起,喜馬拉雅已經拿到了6輪融資,總金額近10億元RMB。

問題是,縱觀喜馬拉雅的投資者名單,居然沒有BAT的影子,這在「互聯網創業基本繞不開BAT」的當下,多少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也難怪此時會有所謂的「獨家」爆料稱,喜馬拉雅正與騰訊洽談新一輪近40億元的融資,估值240億元人民幣。

同理,喜馬拉雅被曝光即將前往香港上市,也就成了真實度很高的「謠言」。畢竟,那些還在與對手拚命搶市場的企業為了搶佔先機,都在吵著上市,而已經穩坐國內音頻分享平台和知識付費平台「頭把交椅」的喜馬拉雅,上市是順理成章之事。

2.喜馬拉雅「自我進化」史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喜馬拉雅近5年多的發展歷程,其實是一部自我進化史。

2012年8月,余建軍聯合創立的喜馬拉雅FM只不過是將電台搬到了互聯網上。此後的半年時間裡,喜馬拉雅嘗試了多種發展方向,最終確定了主打「音頻」定位,並設計出了第一個demo,在收穫了不錯的反饋後才決定全身投入到音頻內容創業。

而給出好評反饋的人群,無外乎那些一直有聽傳統廣播習慣的用戶,他們也成為2013年3月喜馬拉雅FM上線 APP時的種子用戶。從現在回看當時,喜馬拉雅有意無意中把趕上了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東風,踩中了老百姓們「把手機當成新器官」的特徵,垂直點說,喜馬拉雅APP的存在,打通了廣播愛好者聽廣播的場景,消除了空間與內容的限制。

以往聽廣播要守著收音機,而且內容單一且同質化嚴重,而搭上智能手機普及順風車的喜馬拉雅FM,讓人無論是洗漱還是睡覺,都有豐富的內容可供選擇。

所以,余建軍治下的喜馬拉雅人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本制定的「第一年達到1000萬用戶規模」的計劃6個月便告實現;8個月後的2014年5月初,其用戶突破5000萬,再過8個月達到了1.2億,又過了8個月,2015年9月喜馬拉雅用戶達到2億!

當然,喜馬拉雅能夠在穩定的節奏中實現野蠻生長,互聯網殺手鐧——「免費模式」也是功不可沒。在最初的幾年中,喜馬拉雅始終採用完全免費的模式,直到2016年6月喜馬拉雅FM才開行業先河,上線精品付費專區,開啟付費模式。

而收費後的喜馬拉雅,不但未顯頹勢,反而爆發出新一輪的上升動力,它首先仰仗的便是其聚合了頂級優質內容生產矩陣。

500萬主播,馬東、吳曉波等20萬位知名認證主播,新浪、三聯澎湃等200多家媒體進駐,杜蕾斯、歐萊雅等1200多家品牌,以及閱文集團、中信出版等一線出版商——喜馬拉雅FM平台上的內容源覆蓋了各行各業,再垂直細分的內容都能在此有一席之地。

說白了,喜馬拉雅FM不僅滿足了C端用戶的需求,還為那些「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打造個人品牌的理想舞台。比如,在成為獨立知識付費風口的先行軍之前,羅振宇的《邏輯思維》就得依託喜馬拉雅平台打響自己的名氣;對馬東、蔡康永等知識網紅而言,在喜馬拉雅FM上推出音頻課程還是一個不錯的變現渠道,比如《蔡康永的201節情商課》銷售額早早突破千萬,成為爆款,如此「名利雙收」,總好過默默無聞。

關鍵是,喜馬拉雅FM早早將「共贏思維」融入了企業基因,在他們眼裡內容創作者並不是盈利的工具,而是喜馬拉雅FM活生生的招牌。

這倒逼著喜馬拉雅FM甚至比創作者自己更在意音頻課程的質量。余建軍提到,喜馬拉雅FM會分析每個課程上傳之後的收聽人數、收聽時間、時長,判斷課程潛力。比如,只要70%的人願意聽完就有潛力,如果10%的人聽完就要修改,並尋找90%的人流失掉的原因,之後進一步優化課程。

通過建立利益分享模型,為內容創作者提供推廣、分享、商業化等服務,最終讓喜馬拉雅FM與內容創作者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這個平台的內容矩陣由此變得無比堅實。於是,相比於直播和短視頻領域動不動爆出「平台欠薪」、「主播被封殺維權」等負面,同樣運用了「IP粉絲經濟」的知識付費平台,根本沒有這麼多糟心事。

除了內容,喜馬拉雅的運營策略也高人一籌。

不同音頻平台發展模式並不完全相同,但余建軍認為,各音頻平台競爭的聚焦於同一個點,即:如何基於用戶需求快速觸達受眾,增加用戶的使用時長,同時基於產品延伸形成的社群,將平台內的內容生產者、用戶綁定在一起。

一系列成功的平台IP化動作,又讓喜馬拉雅FM先聲奪人。2016年喜馬拉雅FM舉辦的首屆「123知識狂歡節」,便是典型,當天消費總額高達到5088萬元,到了2017年的第二屆這一數字猛增至1.96億元!

2018年召開的「春聲音頻IP發布會」是喜馬拉雅FM投放的另一枚超級IP炸彈,在堪比明星演唱會的舞美中,楊瀾、郭德綱、王耀慶、姚明、郝景芳、梁冬、蒙曼等20餘個明星大咖的確實現了與用戶粉絲的深度綁定。

在這之前,沒有哪個平台想過這樣的打法。或許正是喜馬拉雅圍繞知識網紅做IP的策略,冥冥之中催生了「知識付費、內容創業」等概念的興起與風靡。

另外一個引領行業的動作,是喜馬拉雅FM喊出了「打造『新聲活』音頻生態圈」的口號,而這也暴露了余建軍多年的野心。

余建軍表示:「喜馬拉雅FM從來都不只是一個音頻APP,當我們做到足夠牛的那一天就把FM給去掉,因為我們做的是一個音頻生態圈。」

為了「生態圈」,喜馬拉雅FM開始突破做硬體,除自身研發出「隨車聽、故事機、聽書寶」外,還與小米、飛利浦、阿里等300多企業共同加碼智能家居,試圖全天候覆蓋用戶的生活工作場景。

某種意義上說,未來去掉FM的喜馬拉雅,很有可能就是當下「軟硬通吃」的小米。

3.數據面上佳,上市卻極度坎坷

我們再來系統性地摸一摸,喜馬拉雅FM是頭怎樣的「巨象」:

音頻生態系統構建者、領導者,市場份額超過70%,擁有豐富的內容生產源頭,壟斷音頻市場網路文學90%、出版圖書60%版權內容,UGC和PGC有聲內容和主播數量列行業之首——喜馬拉雅FM的行業地位極其鞏固;

累計激活用戶數達到4.8億,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2300萬,月活躍用戶超過7500萬,日新增激活用戶50萬,人均收聽時長達128分鐘,超過500萬位註冊主播、20萬認證主播,超過1億條音頻內容——競爭對手望塵莫及的用戶粘性和活躍度,加上穩定而優質的內容源,讓喜馬拉雅FM具備無懼對手的戰鬥力;

2016年收入超過2億元,2017年收入超過7億, 2018年預計收入20億,2016年~2018年收入年複合增長率達201%——優異的商業化表現,讓喜馬拉雅FM成為資本寵兒;

打造音頻大生態,成為售、賣內容的「天貓淘寶」,撮合內容生產者和內容受眾,打造萬億級知識經濟市場,並通過內容橫向,整合媒體、出版、教育、諮詢等傳統行業,長遠布局AI、大數據,未來成為國際化的音頻平台——清晰且可行的發展戰略路徑,讓喜馬拉雅FM贏得市場信心。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連還未與鬥魚爭出勝負的虎牙都已經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深陷假貨醜聞的拼多多都敢於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四方面數據都很「漂亮」的喜馬拉雅FM,進入資本市場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但正所謂好事多磨,早早燃起上市雄心的喜馬拉雅FM,上市之路充滿顛簸。

早在2015年,做免費的喜馬拉雅FM就想通過VIE架構登陸美國資本市場,但當年國務院出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讓屬於禁止外資進入的喜馬拉雅FM放棄了美股上市的計劃。

而同年11月23日,喜馬拉雅FM捲土重來,將目光對準了國內資本市場,余建軍對外公布:「喜馬拉雅FM已完成拆VIE結構相關工作,即將進行C輪融資,並計劃登陸戰略新興產業板。」

誰知道,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規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板的表述被刪除,喜馬拉雅FM不幸躺槍,上市計劃二度告吹。

到了2017年,痛失阿里巴巴的港交所展開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改革活動,其中最大的改動當屬香港上市機制的改革。改革後,港交所將開放接納三類公司:尚未盈利的公司、採用非傳統管治架構的公司,及擬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

2017年12月,港交所又宣布了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並允許未盈利或者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對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而言,這無異於「把一個性感的美女,推到了一群饑渴的男人懷裡」,由此引發了中國企業2018年的IPO熱潮,而小米、美團點評便是其中的兩大熱門。

毫無疑問,喜馬拉雅FM的上市欲又被再次撩撥!喜馬拉雅之前拆VIE架構,這次又重新搭建VIE架構,還不就是為了迎合新的資本市場政策。

當然,吸取了前兩次上市計劃失敗的教訓後,喜馬拉雅終於把企業運營時「悶聲做大」的低調用到了上市準備上,從一開始便對外界傳播的「喜馬拉雅FM上市」消息進行快速否認。

然而,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應該明白,喜馬拉雅FM對待上市,本質上比對待「音頻大生態」還要志在必得!

畢竟,凡事「事不過三」嘛!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新飛還能「新飛」嗎?
美圖手機為何如此「優秀」

TAG:甲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