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擁抱抑鬱:向心靈自由出發

擁抱抑鬱:向心靈自由出發

樂施:

願你內心快樂更多,願你靈魂更自由,這是樂施宗旨。作者從重度抑鬱中自愈,願與大家一同擁抱抑鬱,化解焦慮,回歸自性家園。本文是《擁抱抑鬱》系列開篇三章,基礎理論部分,願你從這兒開始,向心靈自由出發。

一、抑鬱幽靈

直到很多年後,我方始得知自己曾經罹患之苦,學名曰「躁鬱症」,也即「抑鬱躁狂雙向情感障礙」。

這大約是很多國人的苦惱自嘲:你瞧,身心極憂惱,虛無、疲憊,彷彿背著十座珠穆朗瑪峰,沉得癱倒地上動不得一根指頭,心裡還瘋狂盤桓一千零一種死法——可是,如此多狂亂的念頭思慮之河,卻無法表達自己究竟怎麼了?連思維都已然渙散。

多有病友不明不白走上自殺不歸路,更遑論起而行之,尋覓解決之道。太冤枉。

且不管這命名如何,今日敘述,望能深入分享,我是如何系統性思考,並實踐,如何從「抑鬱」、「躁狂」旋渦中走出來——如何擁抱抑鬱。

我大約從初中開始萌發抑鬱。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道,「人生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這句話可說是抑鬱症註腳,更是整個「現代病」註腳,也即徘徊現代人心的「幽靈」——虛無主義。

抑鬱症更精準的描述:並非悶悶不樂,不快樂,而是失去一切生命力、活力、思維渙散、空虛、毫無意義感。

「活著有什麼意義?」這是抑鬱症、躁鬱症病友常常自問自徘徊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雙刃劍,既可傷己殺己,也可切開一切自我欺騙,契入真相

我選擇的是後者。

從初中到大學,徘徊於躁狂雲端般情緒,與抑鬱絕望之間,於高中愈演愈烈,開始自殘;再到大一2006年,「躁鬱症」大爆發,精神崩潰,思維渙散,無法入睡,無法吃東西,胃部不接受食物,掉頭髮,自殘,瘋狂盤旋自殺念頭,最後一絲理智讓我避免走到高樓和地鐵這一類危險地帶,以免被那個幽靈誘惑著,「哦,跳下去吧,跳下去吧,去死吧,你這個失敗者。

06年爆發之導火索乃是失戀,那時我怎麼琢磨也不明白,我對那位失戀對象,其實全方位毫不欣賞,如何是「愛情」?可我非常痛苦,只好下結論,我雖毫不喜歡對方,然而我愛他。直至2009年,我看了幾部悲劇小說,而移情了,對小說之抑鬱替代了現實情感中之抑鬱。然後登時三天之內,我就對這個人物徹底失去了興趣。

由此,也引出了一個質疑自己的問題,「我究竟是否只是在認可自己的感受,還是我真的在『愛』某個對象?」那個對象是誰真的重要嗎?

彷彿一場噩夢初醒,我發現,「我只是因為尊嚴受到挑戰,故而情緒波動極大,因情緒波動極大,我就以為我愛上了他。我把情緒波動極大,『命名』為愛。」原來,我把抑鬱的體驗命名成了「愛情」,原來,我一直在和自己的情緒談戀愛。

這與心理學中的危橋理論如出一轍,你走上一座危橋,危橋搖搖欲墜,你感覺恐怖、緊張、戰慄,心跳加速。這時,從危橋另一端緩緩走來一個人,你與他對視,你會非常容易認定,你愛上了他。

仔細審查這一系列心念流動,我們只是把一系列心跳加速,無法控制內心的體驗,命名成了愛;同理,抑鬱症亦然,它是心無法自主的極端體驗。我們真的愛上誰了嗎?

我們當真罹患「抑鬱症精神癌」了嗎?仔細審查拆分,它並沒有那麼可怕,心跳加速,消沉,絕望,自殺念頭,一樣樣拆分出來,它只是一連串相續意識和心之相續。

我被自己情緒和念頭欺騙了——我再也無法相信一切感受,思慮,體驗。

念頭是什麼?命名是什麼?我是誰?有老師調研我們每個人愛情觀,我尚且清清楚楚記得我答道,「愛情如夢,當你置身其中,彷彿真實且永久,當你醒來,便什麼也不是。」

幾年後我看到佛法中有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我再也不想為這「自我」所欺騙,這便是我尋找真理之初心。這也是抑鬱給我的饋贈。

抑鬱的本質,一切負面情緒本身,實際上,是愛的匱乏,是對感受體驗的「太過於認可」,當我不再認可這一切體驗是我自己,我質疑一切思慮,質疑感受,質疑體驗,質疑覺受、也質疑念頭和認知,質疑質疑本身,因為質疑,我不再受這一切奴役,質疑中有清醒,質疑中有純然。

質疑,就把抑鬱體驗和覺察體驗的清醒分開了,以心靈最深邃的清醒擁抱抑鬱,柔軟抑鬱,接納抑鬱,寬恕抑鬱,純然開放,抑鬱那細細分化的每一部分體驗,都會融化於光明清醒自在中。

深入拆解抑鬱,這個「致命虛無感」——「絕對虛無」只是一個概念,它並不存在,如果一切都是虛無,那麼,知道這虛無的,又是誰呢?如果沒有這個知,虛無又從何建立呢?虛無是頭腦玩的一個把戲。

真正導致我們抑鬱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和覺性的割裂,也可說,是和「大我」的分裂,完全活在了小我的蒙蔽中,所以,才時時經驗到「匱乏」,經驗到「不完滿」,經驗到所謂的「虛無」,這也即佛法所說,我們迷失了本來面目,想要回到根本的自性家園。

最關鍵的並非這個世界對我們怎麼了,而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和體驗造成了真正的痛苦。

在佛學裡說,這是自心現量,也即,同樣一件事,每個人感知解讀卻不同,比如一堆白粉,癮君子看到是毒品,孩子以為是糖,奶奶認為可能是揉面用的麵粉。

我們就是被自己的念頭和體驗欺騙了,活在自己的記憶概念建構出的世界中——念頭讓我們去死,我們要聽嗎?當然不。體驗極度狂亂,我們又怎麼解脫,待會來表。

西方稱抑鬱症為「藍色隱憂」,亦有說「心靈感冒」;然而,它如幽靈般盤旋內心,那高患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等特點,業內又稱之為「第一心理殺手」。

心理學家榮格說,向外張望的人做夢,向內審視的人覺醒,這與我後期尋找的自愈路線,確是一致。

返回內心,深入覺察,純然開放,擁抱抑鬱。

二、拆解抑鬱——心意相續

為了徹底破解抑鬱這個殺手,2006年,到2015年間,我廣泛涉獵中西方哲學、心理學、宗教學、前沿科學,又接受了各類心理學分析治療、中醫治療、催眠治療、靈修治療等等。然而,都不徹底,我對邏輯思維非常重視,任何固有概念,都要經過質疑。抑鬱反覆爆發,因此我會徹底考察一個理論,究竟它只是邏輯自洽,還是足以破解一切疑惑背後的整套思想體系。

說到底,出問題的是我整套思想認知和心靈體驗。

譬如,某某先生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內容本身,怎麼問,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此人此問題背後,推動問題提出的那個動機,提問者那套相續的邏輯體系。已然見證真理之人,都不會被別人的謬誤邏輯轉走,故而禪宗里,時時棒喝,斗機鋒,便是熄滅對方相續思維,當下見證實相,而後世之人,執著機鋒講了什麼,卻是本末倒置了。

也所以,觀察講述者和提問者問答,便足以知道講述者,究竟有沒有深入一切問題背後本身,徹底拆解包括表面思維和疑慮體驗。在思維上理解問題之人,永遠是復讀機,比如提問者問了什麼,他只會拿知識體系學來的觀點對你回答一樣。這自然無效,無從真正熄滅提問者背後疑慮,便也無從徹底自愈。

然而,佛法祖師,甚至包括西方哲人蘇格拉底都從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無止境逼提問者自己闡釋,直逼到提問者發現自己的提問背後的觀點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觀點一破,問題自然瓦解。

在哲學研究期間,我發現佛法非常特別,它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它說真理是為了破解謬誤,離開煩惱就沒有菩提。依據煩惱而生法,是破,就是破除一切認知,破除一切體驗,破除一切破除,離幻即覺,也即《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破一切名相,一切名相皆不建立。

佛法,徹底瓦解了我懷疑至上整套體系背後運轉的所有認知、思慮。

我們這個自我是怎麼來的?是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體驗堆積而成,本質是記憶概念和心識相續,所以,抑鬱這個名詞,其實可以拆分成「認知」和「體驗」,對應處,也即是從「思維」和「心靈體驗」下手。

拜倫凱蒂的轉念作業,基礎理論也是基於此,心才是這個世界的放映機,不是這個世界出了問題,是放映機上的膠片出了問題。中醫說,心為藏神之所,心才是治療關鍵,向心尋求自愈。

我們都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抑鬱,可以拆解為,心意相續。意識念頭狂亂,心靈體驗極度焦慮,思維和意識相續不停,我們疲憊不堪,萎靡絕望。

抑鬱症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過體驗,然而,抑鬱和焦慮,卻每個人都曾經或多或少體會過。歸根結底,是我們做不了心的主人——我們太認可「感受」,執幻為實,我們太認可「思維」,以為思維就是自己,我們成為了感受和意識的奴隸。

佛法破解這一切:意識,只有分辨的功能,卻沒有體驗的能力,所以意識不會感受疼痛,無法感受幸福與悲傷。

體驗悲傷或者幸福的,是心靈覺受,覺受本身可以脫落思維而獨立存在,猶如嬰兒吃完奶就會微笑,微笑的幸福體驗,並沒有經過思維概念的分別,只是意識對肉體的,本能條件反射。

當一個人的情感,遭遇重大的打擊,心靈承受不了痛苦的覺受,意識就會本能的選擇遺忘。

在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選擇性遺忘,是人類精神中自我保護機制,而形成的反射本能。

若心靈經歷的痛苦體驗,恐懼經驗多了,心靈會在一次次的,自我保護反射中,將心靈體驗的覺受能力,降到最低,心靈從而變的僵硬、冷酷、陰暗,此種心靈覺受,會左右意識形成負面的思維,積累消極的概念,這些概念又形成了新的,記憶與意識分別的相續,形成新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形成時間長久了,會凝固心靈感受深處的,覺受體驗,形成人類的性格,人格,以及品行。

心靈覺知深處,那先天純真無染的覺性,就被心靈覺受,前業聚合的境界,包裹凝聚成為了,感受現實世界的自我,或者說,世界名相,是心靈自我的投射,一切眾生,皆以自身業力所現世界。

意識感受不到痛苦,卻可以分析痛苦,意識體驗不到幸福,卻可以推理幸福。

比如說,你丟失了錢,心裡很難過,難過是內心體驗,你去分析這種心理體驗,看看難過到底是因何而起,原來是因為錢的數目決定了難過的程度,如果你丟失了一塊錢,你絕對不會難過,也就是說,難過的體驗,是因為意識分別的概念而起,體驗卻推動意識加重了,對難過體驗的認同概念,我丟了一年的工資,沒法活下去了,理所應當難過。

意識給予難過體驗合適合理的理由。否則,難過的體驗就沒有持續的合理性。

沒有合適理由的難過體驗,心靈就不會被體驗欺騙,比如你意識到,僅僅丟失了一塊錢,那麼心靈對痛苦的覺受,絕不會如丟失一年工資一樣痛苦,假如,你丟了一塊錢,內心的痛苦卻如同丟失了一年工資,你的意識一定會警覺,我是不是有精神病啊!為了一塊錢,要死去活來的。

你的意識為何會警覺?

意識本身只有分辨能力,沒有感受能力,何來警覺的覺受?

其實,警覺的,是心靈覺知,是覺知明了,心靈覺受體驗,與意識概念脫節了,體驗與概念相續中,條件不配套的時候,心靈覺知就會在,覺受體驗與意識概念編織的世界中,偶然清醒的展現出,心靈覺知的清凈觀照,這就是修行的入口,在心靈覺受與意識相續的輪迴交織中,覺察到心靈深處的,清凈觀察身心自我的覺知。

其實,如果你能夠將生死,順逆境界,都意識分析成為,那丟失的一塊錢,你就會在心靈深處,遭遇各種境界時,體驗泛起超丟失了一塊錢巨大痛苦或者幸福時,就會經常性的警覺,心靈中這些不符合常理的感受體驗,進而熄滅感受的錯覺,凈化感受體驗深處的覺受。

事實上,我們所有人的一生命運,相對於我們的生命而言,真真切切,就是那無足輕重的一塊錢。

心靈對這一塊錢的執迷,卻導致了生命永遠的輪迴,我們必須要理性認識到,人生真的只是一塊錢,心靈不需要對自我的一生,過於執迷過於看重,當心靈不再看重自我,就會從現實生活中的,諸種煩惱局限境界中,復甦生命本然的平靜,祥和,安寧的清醒。

覺知,面向覺受,被覺受牽引的覺知,體現出,色,香,聲,味,觸,法,就是三界生死輪迴。

覺知,清凈覺受,在意識與覺受相續形成的,心靈感受境界中,無取無舍,寂靜觀察,就是禪修。

覺知,在清醒清凈的,內在身心觀察中,熄滅了所觀察的概念記憶,脫落了觀察的覺受體驗。

覺知,在心靈覺受體驗脫落後,連帶著意識分別,記憶概念一起脫落,覺知失去了所覺的對境。

覺知,失去了固化覺知的覺受與概念體驗,覺知猶如失去冷溫度的冰塊,融化粉碎在當下。

不受覺知局限的,就是普照十方,圓明三世的覺性,比一萬億太陽同時升起的光芒,還要明亮。

不受覺受污染的,就是清凈自由,無生無掛的莊嚴,虛空在覺性中猶如滄海中升起的一粒氣泡。

不受心靈制約的,是伴隨我們生生世世的心靈,卻未曾被心靈改變,未曾生滅來去的湛然圓滿。

這就是法界,心體原本的樣子,法界超越心靈,超越虛空的存在,卻與心靈一體。

法界,以心靈呈現,卻不受心靈的制約,心靈感受不到覺性,覺性卻在心靈每一念的感受中,如如不動,無生無滅。

心靈在其中生成,在其中融化,在其中輪迴,從未離開法界覺性。

法界覺性,在心靈生成,輪迴,升華,墮落,融化中,未曾生滅來去。

故而,煩惱即菩提,抑鬱,其實也是佛性妙用,端看我們如何接納這份饋贈,那麼我們便能自愈。

三、心理療法——強大的自愈力

2006年,第一次爆發抑鬱以及其後那幾年,每天睡覺成了頭等大事,晚上坐著也不行,躺著也不行,胸口塞了幾座爆發火山,一躺下就痛苦到大哭,坐起來哭,又站著哭,然後精疲力盡不知怎麼睡著為止。此後到2015年為止,我嘗試了各種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中醫治療,藥物治療,催眠治療,都無法起到徹底作用。

譬如藥物治療,它平衡激素分泌,可那時候我認為自己是心靈上的巨大痛苦,而吃藥只是讓我思維獃滯,然而表面獃滯背後,我內在產生痛苦的機制仍舊在運轉。藥物治療,副作用極大,依賴性,成癮性非常強,傷害很大,效果對我而言甚微。

譬如催眠療法,或者家庭系統排列,雖然釋放了一部分體驗,卻對新產生的體驗持續著迷,也如藥物一樣有成癮性,依賴性,會非常攀緣心理醫生,並且仍然反覆爆發。

後來,我還是採取了心理療法,疏導一切認知,融化一切體驗。我再回頭看,自己如何根治了抑鬱症,就是從拆解抑鬱這心意相續兩端下手,也即意識和心識。心病還須心藥醫,我們的本性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意識之方法,是舒緩意識,心識之方法,是釋放體驗。圍繞這兩者,觀呼吸、背誦經文、參禪、數息、持佛號等等,都是舒緩意識、專註一心之方法,其關鍵即是專註一心。而相應的舒緩心靈之方法,其要點是放鬆、寬恕。

以下,總結幾個要點:

第一:直心。直心是道場。孔子也說鄉愿不可有也。王陽明曰:知行合一。都是說真實二字而已。抑鬱者容易戴上一個陽光燦爛的面具,可倘若人無法坦誠面對內心認知和體驗,那就根本無從覺察,無從覺察也就無從釋放體驗,那便無從自愈。所以,直心、坦誠,真實面對自己的認知和體驗是第一位;而直接面對抑鬱,是自愈之第一位。

第二:絲毫不加評判。無論如何負面攻擊的想法都須真實面對,且絲毫不加批判。批判即攻擊,批判只會造成更深自我攻擊,從而造成更深的自我分裂,而無法自愈。

譬如,我產生了一個非常邪惡的想法或者自殺的念頭,或者惡毒詛咒某某之陰暗念頭,真實面對它,不隱藏,且不評判它,才能釋放消融它——因為它的本質只是一個想法,它不是真正的我們自己。

第三:深入且持續放鬆。抑鬱其本質,一切負面體驗背後,都是深度緊張和恐懼。放鬆,於釋放體驗療法中最為重要。倘若不放鬆,我們無從一層層深入覺察體驗和認知,從而也無法剝開一層層自我束縛。放鬆,也即不加評判之心靈層面的體現。

第四:破掉對痛苦的命名,也即破掉痛苦的合理性。以一套系統性方法轉念,意識到自己痛苦,是因為自己給予了自己痛苦合理性造成的。也即以正知正見,取代歪曲之觀念思慮。破掉延續痛苦的理由。

怎麼破呢?找動機。

一切情緒感受體驗背後,都有自我維護,沒有自我維護,我們不會持續沉溺於抑鬱,深入體驗背後的動機,把這個自我維護動機找出來,然後覺察,瓦解,放下。這個動機,是一層層深入,彷彿剝開一個包菜般,直到最後剝無所剝,包菜消失了。我們的心即不再是小小束縛的包菜,而是心如虛空。

心如虛空,廓廓浩蕩,有容乃大,抑鬱即全然自愈。

抑鬱者思維渙散,很難集中注意力,而且,因為痛苦,非常希望逃避這一切認知、思慮和體驗,於是非常容易轉而沉溺網癮、小說、毒品等等,然而恰恰是逃避給了抑鬱力量。抑鬱再深入,引發各種癮症,再深入,就容易躁狂、精神分裂。逃避之後,是更深虛無感,更絕望的抑鬱體驗。

唯有直接面對,讓心赤裸裸開放,才是唯一道途。

在操作上,我們可以找出一張紙,就從一個問題開始,不要多,記錄下一切負面想法,再尋找這個想法背後的體驗,體驗背後的動機。

譬如,我愛人出軌了,讓我非常痛苦,我痛恨他。這個想法造成了巨大痛苦,現在時,傷害自己的其實已經不再是愛人,而是自己的念頭與體驗,所以我們要深入去覺察這兩者,覺察自己。究竟是什麼動機在推動它們相續?原來,是我們要證明自己是個受害者——就是這個想法,持續在傷害自己。

再深入這個「受害者」動機,再繼續深入,原來背後的動機是,我覺得我是最好的,他應該認可我最好,我獨一無二。他沒有符合「我是最好的」這個概念和體驗,所以我痛苦。

原來,真正讓我痛苦的,並非他出軌這個事實,而是「獨一無二」,「完美自我」這個認知遭遇了傷害。歸根結底,是「自我」這個概念受到了傷害。

譬如,我工作不順,我非常痛苦,我恨我自己。完美主義者,更容易罹患抑鬱症,因為他對自己有一個完美人設。當外界,無法讓他體驗到「完美自我」這個認知,他就會徹底崩潰。

再深入這個「完美自我」這個動機。一般而言,我們最後找動機,破動機,都能發現一切不合理和痛苦,全都會根源於「自我」這個認知。然而自我維護,並不能有任何的幸福可言,這個自我認知,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你瓦解這個完美人設,會讓你幸福還是痛苦?你究竟想要正確,還是想要自在、安詳與幸福?找到這個自我維護,接納它,寬恕它,瓦解它,破開它。

第五:轉念。心靈是世界的放映機,認識到,一切都是自己心靈放映機放出來的,這一切純只是自心和深層自心交流。在質疑中,斷開對一切念頭、體驗的認可,然後以這個清醒反觀一切負面的念頭。

比如,我恨某某,某某對不起我——其實質是,我恨我,我對不起我。這一切念頭真正的承受者,是自己,把一切都轉向深層內心,會幫助我們找到更深層,尚未被釋放的自我。

第六:釋放心靈積累的體驗,凈化心靈,放鬆柔軟,漸漸回復到光明溫暖。

心理學催眠療法,家庭系統排列,其方法歸根結底,也都是釋放體驗。釋放之方法很多,核心就是「接納」,也即柔軟、寬恕、大愛。根本而言,就是自心與自心的對話。在放鬆中融解了緊張,焦慮,恐懼,怨恨,接納一切。

最最關鍵的一點,還有釋放你的釋放,接納你的接納,就是釋放了抑鬱後可能有狂喜或者極度幸福的體驗,繼續釋放這個狂喜、幸福、快樂。不然,兩相對比,一旦對某一種體驗執著,仍然容易陷入痛苦。

這個方法放在最後,卻最緊要,是至關鍵之「重點曲目」。

如何釋放體驗呢?其本質,仍然是找動機。

深觀大致分兩種,一種是懺悔,懺悔瓦解動機和體驗,而另一種是純粹釋放恐懼。

每天抽出一部分專註時間。然後開始深觀,自我曾經做過的一切傷害別人的事情,自己所動過的一切邪念啊、傷害別人的念頭,妒忌別人啊,怨恨刻薄啊,怎麼維護自我啊,自私、嗔恨、傲慢、情慾……在方方面面事事處處中為了維護自我的動機,在方方面面事事處處中所體現出來的恐懼、害怕、緊張等等,去深觀自己這一生當中,從小能夠記憶、能夠想起來的一切的事情,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很認真地,很誠實地,把自己做過的事情,像放電影一樣地放一遍,然後在這些影像出來的時候,在每一個影像的背後,都會有產生這些記憶和影像的心識動機,都會有隱藏極其細微的動機在裡面,把那個動機找出來,去和它們對話,去深觀它,去改正它。

就說:我愛你們,我擁抱你們,你不是真正的我自己,我願意接納你們,我願意原諒你們的一切,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錯了,我的一切都是因為無明,因為當時還無法深入覺察內心,因為沒有修行,我願意去承擔我所做過的一切錯事,我願意去承擔對你們所造成的傷害。

把這些曾經做過的錯事、這些動機、這些心念,就當做你的親人,你最愛的人,當做你的孩子一樣,跟他們去對話,把自己內心世界的記憶徹底的敞開,不加絲毫的掩蓋和隱瞞暴露在內心真正的清醒中,把心靈中這種寬容、這種接納、這種慈悲布施給他們,讓他們沐浴在這種寬容的、祥和的、光明的法性當中,以這樣的愛和布施的心靈去對話。

在懺悔,深觀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就是在凈化我們所有的記憶,在分解所有建立在動機記憶下這種附著的各種體驗覺受,這種種抑鬱體驗,一切心理障礙,都會隨著懺悔中的接納逐漸地消散掉、分解掉。就是你會慢慢地發現你的記憶消失了,你曾經記憶深刻的景象都分解掉了,再也找不到了,也呈現不出來了,曾經的罪惡感,在再次的回憶中,猶如朦朧的輕紗薄霧一般,無有絲毫關聯著體驗的罪惡。

另一種,純粹釋放恐懼體驗,譬如抑鬱體驗來了,比如痙攣,胃部抽痛時,直面這個體驗,不要把它命名為「抑鬱」,而是純然面對這個體驗、感受本身,這一切負面體驗背後的根本是恐懼,而恐懼根本是為了維護自我。

釋放背後的恐懼,只要我們能夠持續性直面這個感受,擁抱體驗,接納體驗,純然和它在一起,寬恕它,它就會釋放,融化,消失。

慢慢地,一次次,一次次深觀中,抑鬱體驗和想法逐漸舒緩,越來越帶不動我們,直到,完完全全消融於內心光明清醒中。

第七:無我利他,做好事。在動機上,從圍繞自我感受體驗和想法,改成體察他人。抑鬱症病友最典型一種感受和想法是:全世界都不理解我,我封閉在一個無法交流的牆壁中、井中。抑鬱症,因為太自我,太看重自己感受,如果真心擁抱其他人,願意承擔別人的痛苦,樸實善良的心,就是純明的光,可以照亮心靈深處的黑暗。

這種方法,比如做義工,或者,每天撿撿小區的垃圾,就從每天為他人做一件事開始,在這件事的動機上(關鍵是動機,而非這件事本身),從自我的感受,轉而體察他人,慢慢就能在動機中改變,從圍繞「自我」而心意相續,轉而體察眾生百態,幫助別人,這個自我就越來越淡化消融,那麼抑鬱也就逐漸消融,就能從自身的封閉感受和想法這個旋渦中走出來。

第八:適當運動。抑鬱症患者,另一種典型的病態體驗是:懶洋洋痛苦到無法動彈,而念頭卻還在瘋狂相續。

有氧運動,持續而舒緩的運動,不僅能讓身體更為健康,最重要是,運動也能讓抑鬱者舒緩意識,念頭相續減緩,並且從封閉的情緒感受旋渦中走出來。

規律性的運動非常有幫助,如果能一邊背誦經文或者觀察呼吸,規律性散步一個小時,每日身心狀態會大為改善。

擁抱抑鬱吧。我們的心太恐懼了,對於恐懼太執著了,去接納恐懼,去面對煩惱,去擁抱自我的不足,解決問題,歸根結底,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愛,學會愛自己,愛別人,愛中有捨棄,那就是真空妙有的光明。

寫在後面:

《擁抱抑鬱》將會持續更新,請繼續關注。《擁抱抑鬱》之抑鬱幽靈、拆解抑鬱、心理療法——強大的自愈力,這三篇文章是基礎理論框架,因此綜合刊載於此文。

接下來,《擁抱抑鬱》系列將會一篇篇,更細緻深入展開來講,包括,如何破解虛無,為何死亡無法逃離這個世界,逃避抑鬱會誘發一系列成癮症等等;以及各種治療方法的糾偏;更重要的,還有如何真正深入療愈。

樂施會持續更新療愈案例以及理論實踐篇章,並且所有文章、音頻、課程完全免費共享。

此外,樂施平台即將展開《睡眠療愈》、《向心靈自由出發》等等一系列系統實踐修學課程,歡迎來留言區一起打卡、分享,堅持療愈。希望樂施能陪伴你徹底療愈抑鬱、化解焦慮,以及各種睡眠障礙問題,獲得內心真正安詳。

願你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抑鬱症只是一場「心靈感冒」嗎?
如果你精神上出現這些現象,別忽視,可能是抑鬱症的前兆!

TAG:抑鬱 |